顾翔
笔法的训练是书法教学初级阶段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由于开始没有正确掌握执笔和运笔方法,急于求成,过早地关注结体与章法,导致在后续的发展上受到制约。结体、章法其实易于掌握,而笔法问题是一个自始至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能在正确执笔的前提下,从浅入深、由简到繁地理解笔法的实质,迅速掌握全面的运笔技法,对其顺利跨入书法艺术大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的执笔方法是前提
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其实十分重要。每位教师在教学生动手写字之前都要先教学生如何执笔,道理恰似西方人初学使用中国筷子一样,执筷得法,核桃、绿豆均能自如上筷。执笔的方法从古至今有多种,这里只介绍常用的“拨镫法”。“拨镫”二字有二解:其一,“灯”字古作“镫”,意谓执笔运指如挑拨灯芯一样稳健自如;其二,“镫”字解作“马镫”,意谓应如脚踏马镫,易于转换拨动。该法又叫“凤眼执笔法”,即手指的上节端分别浅执笔管,掌心空虚可藏卵,虎口处如凤眼状。
二、简单的运笔过渡
初学毛笔书法时重视某一笔画的顺逆、藏露及提按顿挫等笔法本无可厚非,尤其是“横、竖、点”等重要笔画,采用“逆锋起笔、转锋铺毫、提笔运行、回锋收笔”可使笔毫铺开,笔走中锋,以增加笔画的力感和韵味。“回锋收笔”又可理顺笔毫,使收笔圆润、含蓄。但同时也应看到,与硬笔书法相比,学生常感到每一笔逆来回去地写太麻烦,难以掌握。因此,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不失传统笔法的实质,可采用化难为易的“横笔竖起”“竖笔横起”的起笔和“轻按收笔”的收笔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简化了运笔的起讫过程,同样可以收到毫铺纸上、易于着力、笔走中锋的效果,易于被初学书法的学生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起收运笔模式与学生惯用的硬笔写字的运笔方法比较接近,因而收效较好。
三、理解笔法的实质
当学生能正确执笔,对毛笔笔性有了相对准确的把握时,可进一步引导他们辩证地理解中、侧锋的关系,充分掌握复杂的运笔技法。从不同角度来看,笔法包括起笔、运笔、收笔(过程特征),提、按、顿、挫(动作的轻重特征),中锋、侧锋、偏锋(锋毫的位置特征)。这三方面的技法特征统一在某一笔的书写过程之中,在简单的运笔过渡教学的基础上,可逐渐引导学生理性地探求笔法的实质。如写“横”,学生最难得法的并不是中锋运笔,而恰恰是起笔部分,通常表现为逆锋过重,往往起笔部分写成模糊不清的团块。因此,仅仅知道逆锋起笔是不够的,关键是逆锋是用笔尖轻轻挑起,挑起后即下按,或用“切”字来说明更容易领会,同时说明切下后,锋的位置即在中间了,而不是传统笔法图解中标示的笔锋走到了下端,然后再向上提起行笔。应该是笔锋并没有走到底,按下后下面接触的是笔锋后面的部位(笔腹)。这就是铺毫,用的是侧锋。如此再用拇指稍稍向下拉动笔杆(即逆时针转动笔杆)向右行笔,笔锋就自然在笔画的中间运行了。可见,光用笔锋是不能铺毫的。毫铺不开,笔画就写不到位。再如“点”的写法,学生往往容易误把写点当作画图,写完了结果中间是空的。这里的关键就是逆锋后转笔即要重按使毫铺开,主毫在中间,铺开的副毫才能覆盖整个面,然后用聚拢的笔锋顺势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