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2016-09-09 22:51杨朝旭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死海苏州园林课文内容

杨朝旭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提问的艺术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使课堂提问充满艺术情趣。

一、设疑新颖,发人深思

课堂提问,要力求新颖,讲究发问方式和提问角度,这样才能激发兴趣,发人深思。教师在讲《苏州园林》时可以设问:“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样设疑,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抓住了课文内容的重点,还可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有些课文内容,一开始学生可能并不感兴趣,我们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问题。学生排除这些障碍的过程,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同时也完成了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一开篇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分别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种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的说明文,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学生也能学得饶有趣味。

三、变直为曲,因势利导

直来直去的课堂提问,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如在《老山界》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的“抢”字的含义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换个角度来问:小明今早起晚了,当妈妈做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类比分析,学生对“抢”字的含义自然就明白了。可见,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四、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站在高处,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层层深入设问,一定能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善变!”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本文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五、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我们还应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其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其发散思维。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这样发散提问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技巧和艺术性的提问,既能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不失为发展学生思维、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死海苏州园林课文内容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死海可以被“救活”吗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死海不“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