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岩,王彦华,王建辉,张晓霞,丁 涵
(1.河南省饲草饲料站,河南 郑州 4550008; 2.河南省畜牧局)
试点粮改饲、种养结合,推进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
牛岩1,王彦华1,王建辉1,张晓霞1,丁涵2
(1.河南省饲草饲料站,河南 郑州4550008; 2.河南省畜牧局)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种植业由单一的粮食作物一元种植逐渐向“种养结合”多元种植结构转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迟缓而微利的时期,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是今后实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6月21日,全国粮改饲试点工作部署会在郑州召开。2015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10个省区试点粮改饲,今年全国又增加7个省区作为试点。作为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大省,河南顺利入围今年的新增试点省。
据悉,2015年,全国粮改饲计划种植10万公顷,实际落实19万公顷,收储优质饲草料995万吨,超出预期目标将近1倍,有力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实现了种养双赢的良好效果,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2016年“粮改饲”试点共17个省(自治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安徽、山东、河南、广西、贵州、云南、新疆,实施“粮改饲”试点40万公顷。
农业部总畜牧师王智才指出,推进粮改饲要把握好三项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养定种,合理确定粮改饲面积。按照市场机制拉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粮改饲的面积,确保生产的饲草料销得出、用得掉、效益好。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种植品种。粮改饲试点将青贮玉米、燕麦、甜高粱、黑麦草、苜蓿等都作为选项,就是要各地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尊重种养双方的意愿,合理选择适宜品种,多元化发展。三要坚持规模种植,合理确定生产组织方式。粮改饲试点要坚持资金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各地在制定落实政策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养殖场流转土地自种、养殖场与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合作等种养紧密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作为优先支持方向,引导发展规模种植,提高生产效率。
王智才强调,要加快推进粮改饲试点各项工作:一是抓紧制定完善试点方案。重点是选好试点县,分解好目标任务,制定好实施细则。按照玉米种植面积大、牛羊养殖基础好、种植结构调整意愿强的标准遴选试点县。二是积极开拓思路形成合力。试点过程中,在用好项目补助资金的同时,要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提升饲草料生产的现代装备支撑能力,提升饲草料收储主体的设施设备和融资能力,壮大生产性服务组织的综合实力。三是不断强化措施抓好落实。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推、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原则,督促指导试点县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保障工作条件,确保试点成效。四是持续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各试点省区和部有关司局要主动配合财政、审计部门,加强资金监管,以试点工作实施各环节廉政风险点控制为切入点,以全程监管、绩效考核等手段为着力点,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把资金监管与工作成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用良好的机制管好人、办好事,为粮改饲试点实现预期目标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粮改饲”是以草食家畜饲草料需求为导向,调整玉米种植品种和利用方式,在满足草食家畜养殖的饲草料需求的同时,推动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粮改饲”的重点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大规模发展适应于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需求的青贮玉米。
“种养结合”是以种植业或养殖业的一方为基础,流转土地以自种自养、订单供应等方式,配套完善养殖业或者种植业,实现种养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方式以当地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为依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种植产品就地转化、养殖所需饲草就地供应、产生的农畜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利用,实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是农牧业高效、低成本生产经营和生态循环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农业持续增效的重要途径。
王智才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粮改饲既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粮食“去库存”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优化畜禽养殖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促进生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深度融合必将促进并推动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销售运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态农业综合体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最终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二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专业化经营。种养结合企业在生产经营时会根据畜种、土地、资产等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生产的产品,精心管理,促进农业生产向精细的专业生产方向发展;同时,对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品牌的培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并最终形成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的现代化农业模式。三是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肥水资源。种养结合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量,实行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减少无机肥及农药的施用量。同时,种养结合能够解决畜禽养殖带来的粪污处理难的问题,做到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草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的高效结合,能够节约生产环节的成本要素,提升土地资源的生产效益,且种养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够将土地、机械、人力等资源集中起来,提高整体运作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作为2016年新增的“粮改饲”试点省区之一,河南省以粮改饲试点为带动,以推广全株玉米青贮为重点,以发展规模养殖为载体,以提高种养效益为目标,抓好“种、管、收、贮、用”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草企结合”发展战略,示范带动我省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链式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未来,河南省将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科学选择试点县。确定了试点县筛选程序,即县级自主申报、市级审核推荐、省级综合选定。明确了试点县选择四大标准:一是牛羊生产主产县,饲养量大,规模养殖场多;二是玉米种植大县,土地相对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作业;三是全株青贮基础好,就地转化能力强,年转化能力15万吨以上;四是县政府积极性高,种植结构调整意愿强,配套有相应扶持政策。
二是认真落实试点任务。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指导试点县编制符合实际且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明确试点目标、任务、标准和措施,确保试点项目好开展、易实施、见效快。明确实施主体。在试点县选择一批规模场和饲草种植及收贮加工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将任务、资金、责任落实到场企,确保实施主体的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落实种植订单。确定实施主体后,及时组织实施主体与种植农户签订全株青贮收购合同,发展订单生产;引导实施主体积极流转土地,发展饲料作物种植。充实完善全株青贮收贮设施设备。组织实施主体根据承担任务量添置收贮机械设备,改扩建青贮池,确保青贮季节收能割、贮能装。大力推广“养殖企业+种植大户”、“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养殖企业+自有种植基地”、“专业饲料收贮企业+种植基地+养殖企业”四种种养结合模式,不断扩大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将试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切实搞好技术服务。为搞好粮改饲试点工作,河南省畜牧局成立粮改饲技术专家服务团,试点县成立技术服务组,针对全株青贮“种、管、收、贮、用”五个关键环节,及时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专家围绕粮改饲相关技术环节,制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优化集成相关技术,确保粮改饲试点改得准、种得优、管得行、收得快、贮得多、用得好。
四是强化金融支持。全株青贮资金需求量大,需求时间集中,一个千头奶牛场在全株青贮的一个月时间内,需要筹措青贮资金280万元左右。为解决全株青贮资金需求问题,将发挥河南省畜牧业投资担保公司的作用,联合乳品加工和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养殖场收贮全株青贮和购置大型青贮收获机械提供贷款担保,帮助养殖场解决全株青贮收贮资金难题。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河南省畜牧局、河南省财政厅将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各县试点方案,指导试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试点县所在市成立项目工作督导组,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及时督导。试点县成立政府领导为组长,有关单位参加的试点工作推进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组织实施工作。积极推动农业、农机等相关扶持政策资金项目与粮改饲试点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粮改饲的意义、相关政策和典型,为推动粮改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木绿源的“种养结合肉羊产业循环”经验
河南三木绿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采用“牧草种植-饲草加工-肉羊养殖-羊粪还田-牧草种植”的种养结合模式,集约高效利用233公顷土地实施种养结合的肉羊产业循环项目。该公司的典型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连片种草,辅养消污。由三木集团公司领办的农牧合作社,在公司核心养殖基地周边区域流转土地200余公顷,利用科学的牧草种植对比实验、遴选优质牧草品种,实现高效连片种植。所种高丹草每年可重复收割2~3次,每公顷年产量在60~75吨左右,优质牧草年总产量在1.2万~1.5万吨左右,为后端肉羊养殖提供可观的饲源;种草所用肥料主要为羊粪等有机肥料,每年可消纳4.5万只肉羊产生的粪污;土地流转不仅提升了种植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1 500余户农户增收。
二是饲草加工,链接种养。专业加工饲草的草业公司占地近7公顷,年产饲草饲料能力3.6万吨,可供10万只肉羊饲用。草业公司通过加工饲草成为种养结合模式链条中链接牧草种植和肉羊养殖的能量传送环节,加工前端种植的牧草,并为后端肉羊养殖提供饲草饲料。
三是高效养殖,经济出口。该公司自有肉羊养殖基地,年出栏肉羊能力10万只,具备优质小尾寒羊种羊及多品种育肥肉羊供种能力。肉羊养殖是整个种养结合模式的核心环节和重要经济出口,把前端的饲草饲料通过能量转化转换为经济效益输出,目前该公司肉羊销售年产值为8 500万元。
四是粪污加工,变废为宝。该公司有机肥厂年加工粪污等有机肥原料能力7万余吨,年产有机肥能力达5万吨,能够使前端肉羊养殖产生的羊粪、饲料废料等粪污转化为高效无害的有机肥料,为牧草种植提供肥料来源,是种养结合模式中实现养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环节。
洛阳龙须坡农牧:构树种植与养羊有机结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六产业
洛阳龙须坡农牧有限公司努力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种植基地、规模养殖基地、饲料加工基地、有机肥生产基地、扶贫开发基地和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杂交构树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人员历经十年潜心研究并通过示范验证,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汝阳县是河南省扶贫办确定的全省三个构树扶贫试点县之一。杂交构树种植项目以洛阳龙须坡农牧有限公司为依托,该公司免费提供种苗,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养羊方面,该公司以优质杜泊羊进行纯种繁育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羊,改良本地绵羊;同时推广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本地绵羊的杂交技术,提高养羊效益。该公司采取“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实行“统一提供品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销售”的模式。2015年分批扶持80户周转户发展养羊业,以后逐步向周边农村辐射,提高养羊户的养殖积极性,带动农民养羊致富。
构树从树叶、树干、树茎到树根和果实都易生产产品。通过构树种植与养殖项目的结合,可组成“构树种植-构叶加工-种羊、肉羊养殖-羊粪收购-有机肥加工-构树种植”的循环经济链,真正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化的第六产业。
中鹤牧业:积极发展家庭养殖场,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
浚县中鹤牧业有限公司隶属于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是鹤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一级种羊场。
该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家庭养殖场,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养殖场”模式,以“八统一、一独立、两服务”为基准管理准则,实行“统一融资担保、统一羊舍布局、统一品种选育、统一饲料供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养殖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回收销售”,以每20栋羊舍为一个管理单元,配备兽医、防疫、繁殖、管理、服务等相关人员,每栋羊舍配以400只基础繁殖母羊、0.2公顷葡萄园、2 500 m2光伏板。目前流转土地4 000公顷,配套种植青贮玉米可饲喂羊只30万只。青贮玉米饲喂羊只,羊粪加工有机肥还田种植青贮玉米,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产环境,形成“种植-养殖-种植”的良性循环。
金卡特:坚持一二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循环经济
河南金卡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绿色种植、肉牛养殖、品种改良、屠宰分割、商超配送、餐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该公司坚持一二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思路,以一产业为基础,已建成绿色种植基地120余公顷,肉牛存栏量3 800头,年出栏肉牛8 000头,带动农户1 000多户,安排就业600人。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大力推动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肉牛产业的循环经济,逐步建成大型肉牛繁育基地、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农民工技术培训基地、有机绿色产品连锁店和金咖特绿色餐饮店。
二是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延伸绿色产业链条。该公司发展形成了一条“肉牛养殖—有机肥—食用菌—绿色蔬菜种植”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了精细菜地和春瓜秋菜种植基地,形成了绿色农业产业规模。
三是引进生物科技,在胚胎移植、科学繁育、饲料研发等环节节省成本、变废为宝,不断创新,深挖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产业效益同步快速增长。
中原富昌:股份合作运营,实现“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有效调整
中原富昌生态农牧科技集团公司实行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下的股份合作运营机制,组织北京中绿富天(股份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纳斯达(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漯河市万昌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漯河市香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中悦富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漯河市郾城区小商桥镇小杨、刘孟、大张湾、大杨、前甄、后甄六个村农户,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闲务工形式一起组建中心区股份制农业合作社集团公司。统一组织、管理中心区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这种创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问题、资源循环利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同时,实现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调整。培育了能高效利用土地的新种植品种,大大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成本。解决了“人畜争地”、“人畜争粮”的问题。特别是利用滩涂、盐碱地、矿区复垦土地、退牧还草土地等非基本农田用地后,可为国家节约大量优质可耕地,从而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种养业成本节约。目前该公司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已覆盖约667公顷耕地,5 000头(只)牛羊,每头育肥牛节约饲养成本500元,每只羊节约饲养成本100元,每年可为农民节约饲料及肥料成本500万元以上,每年吸收季节性农民工1 500人次,付劳动报酬150万元。公司通过提供鲜草和草基综合营养体每公顷获利15 000元。该公司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应用,促进了人居环境的改善。已实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区域,采取人畜分离的方式,消除了对社会面源水土等污染的影响。
三门峡雏鹰:创新模式,种草养猪
2013年以来,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结合生态养猪实际积极开展种草。公司先后种植牧草900余公顷,2015年产鲜牧草15 000 t,用鲜牧草饲喂生猪;并对未消化利用的牧草进行深加工,加工苜蓿干草颗粒3 000 t,用于冬季饲喂生猪,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种草养猪发展道路。在每个养殖小区实行牧草喂猪的同时,利用猪粪、尿(或沼液)施肥,促进了牧草生产发展,提高了牧草产量,形成了草、猪、粪(尿)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公司的典型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布局、健全设施设备,满足种草养猪需求。三门峡雏鹰农牧100万头生态黑猪养殖产业化项目初期规划时就考虑到种草养猪需求,规划建设2 860个生态养殖区。每个养殖区占地2.67公顷左右,由两栋放养舍、活动区、种植区、一栋农户住房(仓库)和配套设施组成;为了满足猪粪、废水(尿)向牧草种植区施肥,进一步配置了堆粪场、废水池、沼气池,以及施肥设施等;为了满足种草养猪,公司配置了牧草种植、收割、采集、建工等设施设备。
第二,创新管理机制,激发种草养猪积极性。三门峡雏鹰生态黑猪养殖基地内每个放养区可养殖200头雏鹰黑猪,由一户农户饲养,黑猪在放养区生长时间为6个月。雏鹰公司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特色的投资模式、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对养猪区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建设养殖小区、统一供给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治病与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屠宰”,同时还与养猪户签订利润保底协议,从资金、技术到产品销售,甚至最终利润为养猪户提供全面保障。更重要的是该公司实行“各担其责、优势互补、共享成果”的合作理念,对养殖户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激发了养殖户种草养猪的积极性,形成了养猪户尽量多种草,多添加草,少用公司提供配合饲料的良好局面。
第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种草养猪技术发展。为了深化优化种草养猪,公司组织技术人员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种草养猪研究,一是开展了牧草种植种类、品种、种植方法、种植时机研究,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牧草种类与品种,探索出适宜的牧草播种方式与方法,科学指导种草发展;二是开展牧草饲喂生猪研究,探索各类牧草适宜的收割时机、饲喂比例和饲喂方法,以科学指导牧草养猪工作开展;三是研究各类牧草养猪效果,特别是开展了牧草饲喂生猪后猪肉品质变化、抗病力变化、粪便成分变化的研究,通过实验监测确认添加牧草后猪肉品质变优、抗病力增强、粪便中氮磷比例变小,更加增强了种草养猪的信心。
目前河南省种养结合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例不高。由于河南省牧草种植面积过小,优质牧草供应短缺,以及精料型畜禽养殖比例较大导致的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河南省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例不高。二是种养结合技术环节薄弱,效益未全部凸显。已经开始发展种养结合的企业普遍存在对种草技术掌握不全面,草畜配套技术不成熟,导致养殖效果不能完全发挥。此外,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标准规程,目前河南省苜蓿和全株青贮技术相对规范,但甜高粱、高丹草、黑麦草等种植、管理、利用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不完善,不能有效指导生产。三是种养结合产业链不完善。种养结合比较优势尚未发挥,增值效果不明显。种养结合供应链初步形成,但种植和养殖深加工开发力度不够,产品形式单一,物流配送营销体系不完善,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结合的全产业链未形成。
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将优质牧草,不仅是苜蓿还包括青贮专用玉米、饲用甜高粱等的种植纳入政策补贴,不断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提高草产品质量,充分发挥牧草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二是各级财政对养殖企业粪污处理进行补贴,加大对养殖场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对于建设配套先进粪污处理设施的养殖场给予适当奖励;三是各级政府对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产业的发展,在整合的支农资金中进行适当倾斜,促进种养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快技术研发
一是有效整合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加快研发种养结合各个环节关键技术,如草田轮作、牧草种类面积与养殖种类匹配、牧草收贮利用技术、以草代料日粮配比技术、粪尿无害化处理肥田技术等;二是加快整合一批种养结合集成技术模式,将成功的模式、成熟的经验尽快推广出去;三是继续加强对发展种养结合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并将技术服务逐步融入种养结合的每一个环节,帮助规模养殖业主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真正消除其种养结合的后顾之忧。加大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多方位的支持,增强发展种养结合的软实力。
加强示范推广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种养结合的宣传,让广大规模养殖业主充分认识到种养结合的现实意义。通过效益分析与对比,让规模养殖业主深刻体会种养结合的良好经济与社会效益,从而提高其发展种养结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积极培育典型企业,示范带动发展。立足现有种养结合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典型模式,通过典型带动,以点带面,以面带片,促进发展适度规模的种养结合企业。三是将种养结合与精准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带动农户尽快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