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中国电影产业纵深发展的新课题与对策思考
李春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中国市场崛起的爆发力为世界瞩目,并且吸引不同领域的资本、人才和资源向中国市场、中国电影集结。中国电影产业迈入纵深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面临新的市场生态和新的发展问题。本文简要回顾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取得的巨大发展,着重从当前电影产业中二三线城市“票仓”、金融资本和跨界融合这三大突出现象入手,通过多角度解读,分析我国电影产业纵深发展的新课题与对策。
表1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表(2005-2015)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影走上全面“复兴之路”。10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笔者梳理了2005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核心数据,包括历年电影产量、票房收入、观影人次、电影银幕数、“中国市场票房过亿电影部数”及“国产电影单片票房过亿部数”(表1)。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产业发展指标,直观呈现了中国电影过去10年的快速发展。[1]资料来源:汇总历年《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产业报告》及票房数据库网站统计资料。
中国电影从产量规模转向质量提升:中国电影产量2005年为260部,2014年达到618部,增长2.37倍。在2012年达到745部峰值后,已连续三年回调,从产量规范转向质量提升的发展趋势初现。目前中国电影产量规模与印度、美国基本相当,是全球三大电影出产国之一,2015年中国电影产量为680部。
电影票房以加速度递增:中国电影票房收入2005年仅为20亿元,用5年时间于2010年达到了101.72亿元;到2013年,仅用3年时间就突破200亿元大关;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已接近300亿元;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440亿元。
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4年全球票房375亿美元中,美国本土电影票房为103亿美元,占比为27%;中国电影票房为47亿美元,占比为13%(图1)[2]资料来源:艺恩咨询《2014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为364亿美元,在全球票房增长的16亿美元中,中国的贡献度达75%,是全球电影票房增长最快的地区;2015年全球影院收益创新高,达383亿美元,全球电影票房增长5.2%,其中,亚太地区票房增长了13%,是推动国际票房增长的主力,而中国就贡献了6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占整个亚太地区近半票房。[3]数据来源:美国影院业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Owners,NATO)。
图1 2014年全球主要国家电影票房及其占比
在全球电影市场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市场逆势上扬,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仍然会呈现爆炸性增长。究其原因,银幕数量的大幅度递增、市场规模扩大是关键因素。从2005年至2014年底,中国银幕数量从2668块增至23600块,银幕数是日本和韩国总量的4倍;2015年中国银幕数达到31627块,预计2018年前后接近40000块,与美国市场持平。
去影院看电影,重新回归城镇日常文化消费:从2005年到2015年,观众观影人次从0.7亿大幅提升至12.6亿,增长了18倍;电影票房过亿的影片数量从1部跃升到80部;截至2014年年底,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已经超过153部。而2015年一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达47部。由此可见,中国电影观众的消费能力和国产电影的吸引力明显增加。
中国电影产业已进入井喷式爆发的起飞时期,并且正在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根据相关数据,2014年由电影所带动的整体电影产业规模超过687亿元,主要包括电影及影院投资、电影的直接和间接消费,以及电影出口。在436亿元电影直接和间接消费中,除296亿元的电影票房收入外,影院非票房收入57亿元、电影版权收入20亿元,电影所带来的影院、电视、网络广告收入60亿元(图2)[1]资料来源:艺恩咨询《2014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电影(直接)产业规模首次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46%;预计2016年将达到1400亿元,增长规模在40%左右,且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资料来源:艺恩咨询《2015-2016中国电影产业报告》。
图2 2014年电影产业整体规模(单位:亿元)
图3 2014年电影及影院投资分布情况(单位:亿元)
电影产业进入景气周期,加之国家激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投资者看好中国电影业发展,加紧、加大对电影业的投资布局。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的总投资规模约在233.8亿元,其中:新建、改建或扩建影院投资达161亿元,占总投资规模的68.86%;电影投资72.8亿元(包括院线电影、非院线电影及海外电影投资),占比为31.14%(图3)[3]资料来源:艺恩咨询《2014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2015年我国电影关联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产业投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4]资料来源:艺恩咨询《2015-2016中国电影产业报告》。。大量资金的注入,不但推进电影产业升级,还直接或间接带动房地产、餐饮、交通等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有助于缓解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回顾过去10年,在看到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爆发巨大潜能的同时,有一些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1. 电影品质有待提高仍是当前热点问题。在为产业迅猛发展欢呼的同时,中国电影艺术品质的有待提升成为业内共识。2014年进入影院放映的影片为250多部,与电影产量相比,电影供应充足,出现了《白日焰火》《亲爱的》《推拿》《归来》《智取威虎山》等电影佳作,但总体质量水准的提高,未能产生像产量增加、市场扩张那样的突出效果;2015年,《刺客聂隐娘》《山河故人》《老炮儿》《大圣归来》《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一个勺子》《捉妖记》等一批丰富多样、高水准影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未来中国电影整体质量提升的大趋势。
2. 市场潜力挖掘仍处于低水平,产业基础仍然薄弱。2014年中国人均观影次数不足1次,2015年升至1.6次,与仅有2000多块银幕、5000万人口,2014年人均观影高达4.12次的韩国相比,中国有31627块银幕、13亿人口,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此外,我国院线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仍处初级阶段。其中,单部影片票房数据触动院线格局变化的现象,已引起业内关注:“因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数据引起市场格局、份额变化,就像上市公司因一部电影票房而引发股票升跌一样,表明我们的产业基础很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时有出现。”[1]电影市场专家刘嘉分析:2015年8月,《捉妖记》“数据异变”让北京红鲤鱼院线在全国院线排名中从之前的第22名进入院线前20名,位列第19名;《百团大战》“受发行和排映模式影响,华夏联合院线排名提升两步进入全国院线前十”。参见刘嘉:《影院,是什么决定了你的排片》,《中国电影报》2015年9月23日。
3. 电影产业面临市场放开的压力。过去10年中国一直实施海外进口片数额限制和国产电影保护政策,国产片和进口片市场份额处于拉锯战状态(图4)。进口片品质和数量都会对市场份额产生影响,例如2012至2014年进口片数额与市场份额就呈现出明显强相关性(图4、图5)[2]资料来源:艺恩咨询《2014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年鉴》。。一旦进口片放开,国产电影还能否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业界长久忧虑的问题。
2014年至2015年,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增长近50%,实现5年来最快增速;其中,中国本土电影的票房增幅高达近69%,进口电影票房增幅不足24%。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外语电影占比为38.42%,[3]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数据。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在华票房增加,但市场份额却降了。银幕数增长使中国成为对美国大片而言越来越有利可图的市场,但其市场份额已降至40%以下。2015年,中国内地市场最卖座的10部电影中有7部是国产电影,但本土电影在没有特殊待遇的情况下表现如何仍是个“大问题”。[4]在中国,进口电影和国产电影之间的平衡受到密切关注。我国政府对国内每年放映的外国影片数量进行限制,并对其发行日期进行控制。2015年,中国共允许58部外国影片进入国内市场,但其中只有34部为分账片,好莱坞可从中最高获得25%的票房收入。进口分账片2015年票房收入约为22.5亿美元,意味着好莱坞最多能从这34部影片中获得5.6亿美元收入。其余24部影片则是以买断片形式引进。由于中国的重要节假日和夏末存在“空档期”,好莱坞影片在美国首映后数周甚至数月无法在中国影院上映,如《星球大战7》在中国首映比美国首映日晚3周。
图4 2009-2014年国产片与进口片票房贡献率
图5 2009-2014年进口影片数量
4. 产业评估、预测及政策调控能力仍需提高。随着电影产业发展,产业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而新增项目的名称、统计口径、管理渠道尚处于模糊和空缺状态,亟需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业评估与调控、管理措施。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影业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结构性变化,有三大突出现象:电影“票仓”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金融市场波动影响电影产业,资本逻辑产生双面效应;跨界融合成为电影的新业态。
(一)电影票仓:从一线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
观察近些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可以明显感受到电影票仓分布从一线城市向外围扩展变化的趋势。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传统上,电影业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视作“一线城市”。如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共拥有11条院线,约占全国院线总数的30%;旗下银幕数超过2000块,占全国银幕总数的50%。[1]参见《中国电影年鉴2010》,中国电影年鉴出版社,2010年,第300页。因此,长期执国内票房之牛耳,甚至有“得京沪粤者得天下”的说法。
不过,这种情形正在发生改变,二三线城市的市场能量开始逐步释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历年发布的中国电影票房前五位省市排名序列及票房贡献率即是明证。2011年前五位省市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这五个地区票房合计占全国总票房的48.97%;2012年,江苏、浙江超越上海,五省市占比为48.44%;2013年,江苏超越北京,五省市占比降为47%。[2]参见《中国电影年鉴》数据。据博纳研究院的全国票房统计分析,二三线省市的观影人次和票房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等经济强省的增速数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012年前五大省市占据全国票房将近半壁江山》,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306/210274.html
中国电影票仓布局的变化,除了经济社会发展激活的新市场需求,投资走向是直接原因。一方面,近年来万达、中影星美、大地、金逸珠江、横店、保利万和等院线集团,积极扩展覆盖区域,加大了对二三线城市新兴市场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在中国目前电影分账方式中,院线与影院更具话语权,并优先享有更高比例分成,[4]一般而言,每部影片在电影院上映的收入,除去5%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的营业税两项固定支出以外,剩下部分的分成比例,院线和影院占57%,制片方和发行方仅占43%。制片方需根据事先约定支付发行相关费用,余下的钱扣除成本后,才是制作投资的盈利。加之投资影片制作的不确定性,大量资本自然倾向于风险性更低、利润回报更高的放映终端影院建设。二三线城市消费力增强而供应不足,同时又具有影院建设运营成本低的区域优势,因而成为投资新影院的首选。
2009年以来,新增银幕大部分都在二三线城市。2012年国内新增的3832块银幕中,有六成建在二三线和县级城市;2013年,保利、万达、橙天嘉禾、星美四大院线在二三线城市新建影院数量合计超过100家;一直以影视制作闻名的华谊兄弟也加入影院投资建设,截至2014年底华谊已建成投入运营的15家影院,其中11家在非一线城市;[1]截至2014年底,华谊已建成投入运营的15家影院分布如下:位于重庆百联上海城购物中心的影院、位于重庆金源时代广场的影院、位于重庆市高新区袁家岗的影院、位于武汉黄陂广场的影院、位于咸宁市瑞融国际广场的影院、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坐标城的影院、位于合肥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的影院、位于安徽铜陵县江南文化园的影院、位于无锡市县前西街的影院、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影院、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影院、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影院、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北二中路星摩尔购物中心的影院、位于哈尔滨道里区群力新区金鼎文化广场的影院及位于北京望京华彩商业中心的影院(参股),见《华谊兄弟年报2014》。据哈麦所做放映市场分析报告,到2014年底,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票房总额首次超过4个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多,同时三线城市显示巨大增长潜力[2]哈麦:《2014放映市场真相:三线城镇票房首超一线》http://yule.sohu.com/20150121/n407947331.shtml。
与电影票仓布局变化相对应,电影消费选择的地区差异性凸显——部分不被一线城市观众看好的影片,通过加大在二三线城市的宣传营销力度,吸引观众“用脚投票”,反而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票房业绩。已有不少分析者提出“小镇青年”欣赏趣味的影响力问题,指出:相比大城市观众见多识广、口味挑剔,小城市观众更习惯接受本土语言、本土故事,影片营销宣传和粉丝效应效果也更明显。好莱坞大片、国产豪华巨制在二三线城市未必能带动消费,而一些中小投资、甚至在大城市被广为诟病或无人问津的影片,在二三线城市反而很可能找到市场。
如何看待观众趣味差异?观众观赏趣味差异,是否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这是业内最为忧虑的问题。笔者选择了四部特点不同的电影观察其票房及分布(表2),前两部影片分属中外大片:2014年以7亿投资“破内地单片成本纪录”的《狼图腾》,由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制作品质一流,取得6.79亿元票房;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7》,场面震撼,因有前6部系列影片铺垫及明星主演保罗·沃克去世的综合效应,创造了24.24亿元高票房纪录。后两部属国产中小成本类型片,都是新人导演:动作明星吴京执导的处女作《战狼》,制作用心、富有特色,以小博大创下5.43亿元票房;《何以笙箫默》,被不少评论指为“烂片”,却以粉丝基数取胜,取得3.52亿元票房的业绩。
通过四部影片票房及排片对比,可以看到:第一,四部影片票房总额的梯度变化,说明电影规模、品质对票房产出有很大影响。第二,一线城市观众消费对所有影片的票房积累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贡献比重有明显差异,其中对《狼图腾》的贡献率约17%;《速度与激情7》约15%;《战狼》约11%;《何以笙箫默》最低,不到10%。第三,从票房十大城市及排名序列看,《狼图腾》与《速度与激情7》接近,《战狼》和《何以箫声默》类似,这一定程度印证了不同类别城市之间观众选择的差异。第四,《狼图腾》城市消费分布与常规吻合,而其他三部影片都不同程度存在排序变化及入围城市变动情况,说明新市场能量被激活,是带来票房业绩大增的重要原因。其中,《速度与激情7》通吃全线市场,取得破纪录票房,除题材适合主体观影人群口味、视听表现卓越外,媒体的大力宣传功不可没;《战狼》和《何以箫声默》的突出票房业绩,则因为观众定位明确,并且有效发动潜在观众群走进影院。
表2 四部影片的票房及其分布[1]数据来源:票房数据库网站。
笔者认为,将二三线观众趣味等同于“舍优逐劣”,理解过于简单、片面。从传播和市场定位的角度理解新的票房现象,更符合实际情况:一方面,中国电影市场广阔,但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巨大市场空间和能量尚待挖掘,二三线城市存在大片未开发的市场处女地;另一方面,在初级市场阶段,相对于电影品质,电影的运作和营销方式对市场拉动效果更为突出和明显。业内人士指出:“大城市观众信息渠道丰富,选择自主性强,二三线城市明星平时很少去,一去就是轰动的大事,大家都会谈论和关注,进而拉动市场消费。”[2]于音:《贺岁片宣传阵地转移,二三线城市票房逆袭北上广》,《新闻晚报》2013年12月16日。
近年来已有不少发行单位注意到市场结构的新变化,采用反常规营销策略。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在上映前一个月开始,率先在昆明和南昌等地展开巡回试映,走二三线包围大城市的营销策略,最终取得5.2亿元票房的良好业绩。看到观众需求的差异,从制作和营销上贴近观众需求,才是更行之有效的改进方式。
当然,不应回避的是,观众趣味差异也是一个既存的事实,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有直接关联性,是单纯依靠产业和商业手段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公众消费导向与媒体公共资源的使用和传播导向有关;同时,观众欣赏水平和电影修养的提高,还需要社会公共文化教育和服务的支撑。
(二)资本逻辑:电影产业遭遇资本双面效应
资金曾是一度困扰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一大难题。而近年来火爆的电影市场,吸引越来越多外来资本注入。电影产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从积极方面看,可有效弥补资金不足,推动电影产业做大做强;但资本大规模介入后,资本潜移默化渗透和影响着产业布局乃至具体影片的创作、生产与发行。
进入电影业的资本,包括直接投资、私募股权、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多种类型。资本的大规模介入,支撑了电影业的飞速发展。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招股说明中特别注明“近几年来,公司一直受制于资金规模而无法进一步扩大影视作品的制作规模。本次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将达到电影年产量6部、电视剧年产量600集的影视作品制作规模”;[1]参见《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2011年,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以6亿元的总投资刷新了国产电影的投资纪录,其中1.5亿元是通过电影版权质押融资获得,创造了当时国内单部影片最高贷款纪录;[2]王康:《版权质押“贷”动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12月16日。2013年,《小时代》在南京银行6995万元信用贷款支持下,不仅顺利完成第一部发行营销,并且启动另外三部续集的立项。[3]杨晓音:《2014“大电影时代”警惕资本躁动症》,《中国经营报》2014年1月6日。
当我们看到资本对电影产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注意资本的复杂性。一是资本的投机性诉求。大量资本转入近年来高速成长的电影业,一个重要背景是煤炭、房地产市场因宏观经济形势的趋冷,使投机资本不得不从原有高收益率行业退出,寻找新的热点和价值洼地。一些投资者并不在意电影的文化属性、质量水平和运营规律,而把投资电影等同于其他商业投资,甚至更看重小概率商业暴利;也有投资者把投资影院视作投资店铺或商业地产,以期保值并享有未来的“房地产红利”;还有投资者则想借助电影平台,嫁接其他更多资源,少花钱多办事,实现名利双收。多种复杂投机诉求资本的进入,给电影业运营决策、良性发展留下诸多隐患。[4]赵丽、李霆钧、汪景然:《资本“爱上”电影,迅速进入专业化时代》,《中国电影报》2014年3月26日。
二是资本的市场规则。电影项目、电影企业发展有自身运营周期和发展规律。但是当电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特别是通过上市获得巨大资金、壮大企业实力的同时,资本的市场规则也开始发生影响。原有相对简单的电影产业循环,加入更为复杂多变的资本大循环中,股价波动放大了电影制作投资的不确定性;电影生产受到资本市场牵制,特别是当资本运营收入或股价蒸发损失大于票房收入时,电影企业创作和拍摄电影的动力就会衰减,存在着蜕变为资本赢利手段、迷失自身发展方向的危机。
三是资本的强整合力。中国电影业运营模式一直比较单一,尽管大家一直期待电影大娱乐产业模式以及电影后产品开发,但实际效果和效益乏善可陈。近年来受资本带动,出现明显变化。如长期以影视制作发行、艺人经纪及衍生业务为主业的华谊兄弟,上市后开始打造综合性娱乐传媒集团。其经营思路也发生变化:从传统影视公司运作模式,到参与资本运作;业务范围从影视运营拓展到手机游戏、实景娱乐,并且提出“去电影化”的发展战略。[1]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多次公开表示尽量摆脱公司对电影产业的依赖:“中国电影做了这么多年,市场规模还没做到300亿,‘手游’才几年的时间,已接近300亿了。而且中国电影即便到了300亿,这个盘子有一半是美国大片的,剩下的一半才由国内这么多电影公司来分,只拍电影这个公司不会做大,我们必须转型,只拍电影,我们就没有前途。”《华谊电影业务下滑近七成的背后》,http://www.cb.com.cn/ companies/2014_0902/1081206.html
当前中国电影业产业结构尚不完整,影视公司为了实行全产业链布局,投资建设主题公园作为电影的衍生环节,对产业结构升级意义重大;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对文化项目用地均会给予较高优惠,有实力的资本看中投资地产的巨大收益,借主题公园建设之机开发房地产,是华谊兄弟实景娱乐得以四面开花的深层经济原因。华谊兄弟实景娱乐是对电影产业新收益模式的探索,能否走出一条产业多元化发展之路,值得密切关注。
(三)“互联网+”:跨界融合成为电影新业态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互联网+”的提法,高度概括了当今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产业形态。对于中国电影业来说,互联网公司不仅为电影业带来雄厚的发展资金,而且深度影响着传统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以及后产品开发机制,促生电影观念的革命,使得中国电影产业面貌一新。
与观众密切相关的电影业互联网革命始于电影票团购。由于价格具有优势、方便快捷,网络购票所占份额从2012年10%逐年递增,2015年已达50%。其中,在线选座购票份额,2013年为5.5%,2014年为10%,2015年增长至15%。另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资办”数据平台发布的全国电影票房月报,2015-2016年初,广东、江苏等省份网络售票占比连续达70%以上,2016年热门电影网络售票比例超过80%。
网络购票方式变化的背后,是互联网企业对电影业发行、营销的深度介入。互联网企业通过高额保底、网络预售等方式,成为电影事实上的发行方。在这场合作中,互联网企业所看中的是资本市场上估值溢价的收益,以及网络售票催生的流量、用户等相关衍生业务和后续收益;对于电影企业来说,借助网络力量,不仅可以使利益提前兑现,还可以通过成功预售带动排片,实现收益最大化。互联网化模式大大降低了发行成本,可以对消费者适度让利;而为了吸引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票方式,网络公司甚至采用免费发行、贴现发行的手段,以激发观众观影热情,促进电影营销的良性循环。互联网购票的便捷服务进一步强化新一代消费者的观影习惯,业内专家评估我国电影观众网络购票率逐步向80%甚至更高的指标浮动。[1]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电资办:2016年热门电影网络售票比例超80%》,http://www.199it.com/ archives/439345.html
2014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高调进军电影业,标志新一轮电影跨界融合潮流。全年共有63起影视公司并购案,涉及资金近650亿,包括互联网、旅游、教育、食品、零售等多个行业。2015年,企鹅影业、腾讯影业……其中尤以互联网公司对电影业发展影响最大,极尽纵横之能,将互联网思维带入电影业运作。[2]以阿里巴巴为例,2014年以来,先后推出娱乐宝、淘宝电影、视觉云等,为电影产业的融资、营销、发行和后期制作提供配套服务。在资本运作方面,阿里与腾讯共同参与了华谊兄弟的股票定增,分别以8.08%的持股比例并列成为华谊兄弟的第二大股东。阿里还购入光线传媒8.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以8.3亿元的价格购入广州粤科软件,参与“在线选座”运营。互联网公司带来电影生产方式的巨变。例如在电影项目立项阶段,加入对观众需求的数据分析。
2014年以来,IP(Intellectual Property)概念火热,内容不局限于文学作品,漫画、网游、音乐、电视节目、电影都可以相互转换。根据网络短片《万万没想到》和电视真人秀《奔跑吧,兄弟》研发的大电影都属于这一类。
互联网还提供了全新的电影放映平台。多家视频公司已开始网络院线尝试,通过会员或单片购买的形式,拓宽电影发行及盈利渠道,给电影提供新平台和出口。网络点击付费、并与电影片方分成的网络院线,为大量无缘与观众见面的小成本、小众影片,提供了进入公众视野的可能。乐视影业还提出具有前瞻性的“五屏联动”(指数字屏幕、手机屏、PAD屏、PC屏和乐视超级电视的家庭点播)影视内容服务规划。
“互联网+”激活、搅动电影行业,带来很多新的变化,但也呈现出变革过程中各种过渡性的问题:已经有意识地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却尚未顾及到电影本身的叙事规律和艺术转化问题;开始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但还不能自如实现为我所用,而是忙于对各种新趋势的捕捉和应变。这种过渡性状态,一定程度上带来电影创作品质粗糙,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对于电影产业发展来说,仅有IP、仅有“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资本是不够的,必须回到电影产业的根基,按照电影艺术和传播规律,搭建电影产业模式。由2014年《爸爸去哪儿》狂揽近7亿票房带来“综艺电影”异军突出;2015年《奔跑吧兄弟》上映一天半轻松过亿,最终票房定格在4.3亿;《爸爸去哪儿2》票房止步2亿;到2016年的《极限挑战》上映6天才艰难过亿——综艺电影票房日渐颓势,已经对缺乏电影特质的IP电影过度开发,给出了市场的选择与答案。
在多元力量汇聚电影产业发展之际,电影业唯有主动应变,以“电影+”的姿态主动应战,才能在市场扩张、资本涌入、跨界融合的新电影业态下健康、持续发展。电影品质提高、市场潜力挖掘、市场放开的压力,以及产业评估、预测及政策调控能力,是当前和今后电影产业纵深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笔者有以下思考:
第一,企业管理和政策扶持应进一步聚焦内容创新。大数据有助于市场预测和分析,但内容生产成功的关键还要看作品本身。电影企业创作重心应回归好的剧本、优秀的创作群体、专业的制作运营体系,跨界融合需要强大的电影内容生产为基础。在国家管理层面,电影财政和金融扶持政策应突出对内容创新的扶持。中国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四条”[1]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四项分别针对制片方和影院的补贴措施,简称为“新四条”。通过返还已上缴专项资金、按票房比例予以资金奖励等形式的资金补贴,对于中国电影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政策激励机制还可以更加精细。2016年3月,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对优秀国产影片进行奖励的通知》,决定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制作技术和艺术创新的优秀国产影片继续给予奖励,包括用普通立体、巨幕、巨幕立体、全景声、动感、动画片高新应用等技术制作的优秀国产影片;对在海外市场票房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国产电影给予奖励。笔者建议借鉴韩国电影创作扶持和发行资助体系,通过导演扶持、编剧扶持、公司扶持、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有效使用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使其真正发挥对电影品质提高的激励作用。
第二,构建促进良性发展的电影产业体系和环境。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新思维、新业态,逐步探索理顺投资方、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的关系,以合理的分配机制保障电影生产、发行、放映及后产品开发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国家层面的电影宏观管理,应以制度法规建设为主,同时扶持公共电影教育和文化服务;积极探索科学的电影引进机制和艺术院线,创造多元分类良性竞争的环境,在保护国产影片的同时,拓宽观众视野,激励国产影片的创新。电影传播大环境的营造,不仅是电影业的问题,还受到社会及媒介环境的制约。探索建立公共广播电视体系,廓清公共与商业媒体的界限,有助于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提升。
第三,应建立电影产业发展的评估机制。大电影产业时代的到来,对于电影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科学的产业评估预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借鉴先进机制和经验。对于产业相关政策也应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以确保政策的扶持、导向作用并规范产业健康发展。比如谨慎审核评价影视传媒企业IPO,并建立相关跟进机制。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上市带给企业复杂变化和剧烈挑战,企业不得不面对如何平衡股民期待与电影业自身发展规律的问题。影视传媒企业积极布局IPO,有利于企业巩固市场运营,扩大发展规模。但是,上市之后如何保证电影主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企业发展战略,都应正视这一问题,才能避免走弯路,推进电影产业的纵深发展。
李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