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宝
【摘要】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变着,力求将学习的效率提高到最大,为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采用分层导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就分层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互动性 分层导学法 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26-01
所谓的分层导学法就是任课教师使用一定的方法,将课堂上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导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地进行教学,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掌握课堂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借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分层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初中生受到学习能力、性格因素、生活环境、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为“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到”,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优化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索发现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分层导学法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老师传授知识学出来的只能是书呆子,但是经过分层导学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老师教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分层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调查学生差异,合理导入分层
若想全面落实分层导学理念,合理调查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关键。作者通过对班级学生升入初中时的数学成绩的了解,以及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性格、学习能力等要素的分析,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分层。这期间,需要注意的是,分层导学和分层教学不同,分层导学是建立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的,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即可。分层共三个层面。第一层为A组,由“后进生”组成。这一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弱,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足够的学习毅力和学习方法。第二层为B组,由中等生组成。这一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喜欢学习,但是学习兴趣不浓,稳定程度低,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数学思维不完善,但是B组个体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相应的优势,整体能力强过A组学生。第三层为C组,由优等生组成。这一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具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而且有效,综合能力明显超过前两组。通过这样的分层,既可以落实“以生为本,因人而异”的思想理念,还可以在教学时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和谐。
2.充分总结教材,科学创建分层
教材是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教材为依托。因此,在引入分层导学思想时,同样要以教材为蓝本,确保活动服务于教材。期间,在针对三组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现状总结教材时,教师需要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训练内容和程序,只有这样才能让分层导学案更加符合课题要求。根据A组、B组、C组学生的具体差异,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时既要有所侧重,同时还要遵从循序渐进的思想,即让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指导学生在关注知识生成的过程时,把握知识的精髓,从而让学习达到更深的层次。
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A组学生能力相对薄弱,设计的教学目标要简单一些,比如通过实物形状联想出几何图形,并由几何图形联想到实物,从而初步掌握概念;B组学生能力相对平均,基础知识掌握到位,所以在安排学习目标时可以将梯度放大一些,确保他们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思维的锤炼,并要求他们熟练地使用基础知识;C组学生自学能力强,思维开阔,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难度大、开放性强的学习目标,并要求他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延伸探究,如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建立空间感等。
3.教学以生为本,全面落实分层
在具体教学中,课堂练习的时候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要针对学生各自的学习目标为他们导入符合实际需求的练习项目,以此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把握能力。例如,在讲授“平行线的判定”的知识时,便可以为三组学生布置不同的思考任务。A组学生能力薄弱,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平行线?这个问题相对简单,教师可以随机抽查,并以此巩固A组学生的基础知识。针对个别思考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帮助他们延伸思考,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以此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B组学生基础能力强,接受能力超过A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如下思考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为平行线?它的判定定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发散思维的目的。C组学生综合能力强,不仅具有强悍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善于对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所以,可以为他们布置探究型任务:
利用逆向思维判定平行线的定义。在分层导学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并鼓励A组和B组的学生尝试探索C组学生的问题,鼓励他们在课堂中质疑、求异,并对同一道经典习题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并总结出多种解答方法。
4.规划课后练习,实现作业分层
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知识熟练程度的关键手段。在导入分层导学思想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后练习的内容也要有所侧重。
以“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从算式到方程”为例,在规划课后练习时,针对A组学生,可以多布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以此巩固他们对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方式的把握;针对B组学生,在延续A组任务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等式的性质,并尝试利用草纸演算提炼出等式的性质的生成过程;针对C组学生,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规划课后练习的时候,可以适当地鼓励他们阅读思考“方程史话”,并尝试解答“移项与合并”方面的习题,以此落实他们对学习目标的延伸探索。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分层导学法,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杰.因人制宜,分层导学——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渗透“分层导学”[J].新课程导学,2015(24):61-61.
[2]黄泽焕.学案导学 分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4):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