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18-01
【情景描述】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在第一次施教北师大三年级下《练习一》之后,学生低下的学习积极性深深刺激了我,我不禁对此问题进行了思考,很幸运,我有了一些灵感,并在第二次执教后,欣喜地发现:原来单纯的计算练习,也可以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着。
上课内容:
1.20×6 35×20 23×30 20×18
31×30 50×80 50×20 25×60
2.选数填空。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 )×( )= 800 ( )×( )= 1200
( )×( )= 3500 ( )×( )= 4200
( )×( )= 2800 ( )×( )= 2400
3.36×43 19×23 65×15 77×17
53×18 28×32 69×12 34×49
第一次执教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本领?(口算、估算、笔算、解决问题)
2.第一题,以与同桌比快的形式学生独立完成,核对答案。
3.第二题,第二题在学生独立完成,核对答案。
4.第三题,先独立练习(告知学生:在老师喊停之前,如果做对四题,说明“过关了”,如果做对6题,就是“不错”,如果做对8题,那就是非常厉害!)然后点评黑板上同伴们列的8个竖式,明确算理。
第二次执教过程:
第二次执教过程与第一次大体相同,也采取上述两步骤,但习题做了小改动,修改如下:
1.第一题,以与同桌比快的形式学生独立完成,核对答案之后,补充:( )×( )=( )。一分钟时间,跟同桌比比谁写得又对又快,接着同桌互相批改,最后指名学生说算式,其余学生抢答(也有几题由说出算式的那位同学指名某位同学在1秒钟内快速说出答案,其余学生认为回答者够快的话,则给与掌声)。
2.第二题在学生独立完成,核对答案之后,补充:如果题目不要求我们选数填空,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接下来,我们再来写一写( )×( )=2800,( )×( )=2400,给你们90秒钟时间,看看谁写的算式最多!之后,引导学生再次小结:能写出这么多算式,你是怎么思考的?(0先不管,也就是“特殊化”——以简驭繁的策略)。
3.第三题先独立完成前四题(动作慢的完成3题),点评黑板上同伴们列的四个竖式,明确算理。之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500多年前,那时的人们会是怎么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呢?介绍“铺地锦”的方法。然后学生独立完成第三题中的剩下三个算式。
【反思与分析】
一、习题具有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第一次施教中,学生仅仅是按顺序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三道习题,然后核对答案、小结算法,这仅仅是一题一解、一问一答而已,学生的练习过程是被动的。但第1题补充( )×( )=( )和第2题补充继续写出( )×( )=2400,这样的习题,答案就变得不是唯一了,这就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材提供的三道习题,是静态的,答案是唯一的。当教材上的习题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心里也许会想“又要我们做作业了”;而当学生看到 ( )×( )=( )时,由于此题在形式上与教材提供的习题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并且答案是开放的,所以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直接兴趣,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应该怎么填”。
二、练习形式具有多样性,学生乐“练”不疲
教学实践表明:练习过程单调、呆板,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练习形式要多样化,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中枢,活跃思维,提高练习实效。针对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口、耳等多种器官参与练习。在第二次施教中,第1题口算,先是让学生与同桌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接着是“一分钟时间我能写多少算式”;交流补充的习题( )×( )=( )时,又分为以下形式:①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式和答案,其余学生用手势告知自己的判断;②指名学生说出算式,其余学生快速抢答答案;③指名学生说出算式,并由该生点名某位同学快速报出答案。这样的练习形式,符合了儿童好胜的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脑、口、耳等器官,所以学生个个都是忍不住高高举着小手,喊着“老师,老师,我来……”。
三、习题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
在习题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次施教第3题列竖式计算,先让学生列竖式独立计算前4个算式,核对答案之后,教师介绍500多年前的“铺地锦”方法。
图为“铺地锦”法:46×75=3450
全班同学听得可认真了,并发现了两种方法的本质共同点,加强了算理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剩余4个算式的乘积,此时学优生迫不及待地尝试着用新办法计算答案,并且通过列竖式检查自己的尝试是否正确;而学困生,虽不能用新办法计算答案,还是只能通过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积,但他们经历了对古代数学欣赏的过程,这种简单、直观的“铺地锦法”,照样能激起他们的好奇与喜悦。
作者简介:
何建余(1984.12-),男,浙江省金华人,本科学历,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