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济南的“特”与“大”

2016-09-07 02:24由卫娟秦梦琪
齐鲁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特大城市德军齐鲁

由卫娟 秦梦琪

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曾被称作“宋词一样的城市”,尽管往日风流难再,但2030年成为“特大城市”的宏伟规划还是严重超越了市民的想象。

济南何以“特”?济南能否“大”?一座城的愿景何以从纸面落地,何以从庙堂契入人心?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以及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刘德军先生。

济南有必要“特大”吗,能不能小而美

《齐鲁周刊》:2014年,我国大中小城市标准有了新划分。将特大城市的门槛分别由以前的“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100万提高为“城区常住人口”500万,我省济南、青岛从那时不再是特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标准调整有何现实意义?

邓相超:这是城市分类管理和国家均衡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17%到现在的53%左右,中西部需要分享城市化,特大城市也要控制管理弊端,必然要求调整划分标准。

《齐鲁周刊》:截至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5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有11个城市,广东省和江苏省最多,各有两个。山东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虽然在全国排名靠前,为什么没有出现特大城市?

邓相超:山东经济比较均衡,地理位置比较好,各地都适宜人口居住,所以17个地市都在迅猛发展,没有集中成一个特大城市。再就是,山东省在产业的集中度上不高,每一个地级市都有大的企业,人口集中度自然也没有这么高。

刘德军:山东经济总量大,但是人均比较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还是落后于其他省。

《齐鲁周刊》:日前,济南市提出,要在2030年进入特大城市序列。请问:济南有必要那么大吗?小而美的路子能不能行?目前济南的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否支撑这样的雄心?

邓相超:济南小而美的路子是行不通的。在由济南为龙头的省会城市经济圈中,济南市被一致认为首位度不高,影响城市群的发展。山东省是个人口大省,如果山东省达到全国的城市化平均数的话,要增加大概10个百分点的人口,如果青岛、济南不能吸纳人口的话,山东城市化进度要大大推迟。

再一点,根据城市化的推进以及调结构、转方式,都需要形成大的产业集群。而能够形成产业集群,不是某一个城市想办法就能形成的。作为省会城市,济南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应该更有条件让产业集群在济南落地。

济南市的轨道交通已经动工了,将来的交通也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拥堵。关于医疗方面,省里要构建一个面向全省,甚至面向全国的医疗服务中心,请全国,甚至全世界知名的大夫在这里挂牌就诊,网上会诊。

刘德军:济南交通区位、交通条件决定了,没有必要做成一个特大城市。以济南为中心,发展周边卫星城市更好。济南东西狭长,如果真是集聚五六百万人口,交通压力、教育压力、医疗压力问题会更加突出。现在以功能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核心越来越明显,就济南的地理位置而言,没必要做得太大,特别是近期。

济南扩容与强弱之变

《齐鲁周刊》:要迈入特大城市,城区人口在500万以上是个硬指标。这意味着,济南未来要增加约150万的城区常住人口。请问:这样的目标能否实现?怎样实现?

邓相超:济南市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这样的目标能够实现。第一点需要户籍改革跟上。另一方面要加大推进产业发展的力度,在济南形成几个大的产业集群,让农民工有业可就。

刘德军:实现这个目标,要看我们下一步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的拓展。一个是搞济莱一体化,再把周边齐河、济阳都划到济南市核心区域。再一个是更大范围内布局人口,要把黄河作为一个内陆河进行规划。

《齐鲁周刊》:济南市已经做出了向国家申请济南新区的决策。请问:如果黄河成为济南的城中河,对黄河北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国内外有哪些城市可作参考?

邓相超:如果把黄河变成济南市的城中河,不光是黄河北岸变成了城市,同时对黄河北岸的聊城、德州、滨州都是极大的带动,更牵扯到整个山东省的战略规划,省会城市群的发展。

刘德军:国内的武汉、南京,都是跨江发展。济南要跨河发展,遇到的难题比其他地方大得多,因为济南是一个地上河,要做穿黄隧道,还要多建跨黄河大桥等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巨大。

《齐鲁周刊》:近10年时光荏苒,东拓、西进、南控、中优均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进展,但北跨仍是短板,如何解决?

刘德军:硬件上要加大投入,解决基础设施,跨越天然屏障;软件上要改变思维,解决心理屏障,譬如取消过河收费等等。

邓相超:在北跨黄河之前,应该把黄河北岸的基础设施建好,不要开发差不多了,才做道路基础设施修建。既影响发展,又提高成本。

《齐鲁周刊》:城市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人口增加,还应随着人口的增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济南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请问:济南变大后,如何真正做强?

邓相超:一个城市强与不强,要看产业以及和产业相配套的科技、教育等等,还要看文化。济南一直以来是历史文化名城,要把文化融汇在城市之中,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人人都认同这种价值观,这才是这个城市的文化。

刘德军:济南作为山东省双中心城市,无论是从经济实力上,还是辐射带动力上,都是比较弱的。如果它要发挥中心作用,必须做大做强。四个中心建设,是它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济南市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大量的创新人才,把人才优势发挥出来,把创新的机制变得更加灵活,四个中心的建设就真能落到实处。

《齐鲁周刊》:济莱同城化战略对于济南成为特大城市的支撑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邓相超:规划建城市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尽可能缩短人流、物流流动的半径,而一个狭长的城市是违背这条基本原则的。济南市拥堵种种现象都和独特狭长的形势有直接关系。狭长的城市在规划上需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分区进行规划,个人的工作、生活就在这个范围之内,不需要到其他区域去,拥堵就不存在。而济南在分区上不明晰。根据这几点,把莱芜当做济南的卫星城更合适。

《齐鲁周刊》:我们一方面逃离“北上广”,一方面努力成为“北上广”,济南该如何防止大城市病?

邓相超:山东规划城市,应该有多样化的存在,让不同需求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因为没有特大城市,一部分人要高层次发展的话,只有离开山东。城市病的到来,确实是因为人口的增加,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政府的预案不足。

刘德军:城市病是因为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进行得太快,质量没有跟上规模的扩张。要防止这种现象,就要“做好卫星城规划布局,形成由城市中心、次中心与卫星城构成的城市发展规划体系,为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注意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城市规模,特别是人口集聚相适应。城市产业的发展,要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城市功能布局相协调。

济南之“特”与“千城一面”

《齐鲁周刊》:2002年,吴良镛来济南考察城市规划情况,他表示:“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构成了历史城市山、城、湖为一体,别具一格的风貌。本来这是济南惟一的也是世界惟一的特色,却不幸被……破坏了,又沦为‘千城一面。”后来吴先生提出济南“山、泉、湖、河、城”的规划雏形,请问:您对吴先生的规划有何评价?gk2002年到现在,规划在济南实施情况您怎么评价?

刘德军:吴先生的规划是非常超前、非常到位的,济南“山、泉、湖、河、城”方面下了很大的精力,但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一是过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太落后,改变和提升需要过程。二是现在大城市人口的集聚速度太快,由于规划设计水平、城市建设经济利益驱动等原因,还不能更好的处理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邓相超: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济南根据功能分区建设几个新的城区,原汁原味保留泉城古城、商埠区。2002年吴先生来的时候,济南市的格局已经破坏得差不多了,所以吴先生设计这么几点,这几点毫无疑问是要保留济南原有的,其他城市不具备的特色。

整个老街区拆掉,吴先生肯定是要反对的。比如世贸拆迁时,济南市当时给我答复,这个地方是不拆的,要保护。答复完后一个月,拆了。商埠区,不仅要保护孤零零的建筑,还要保护整个建筑的格局,格局被破坏了,建筑保留下来了,这不叫保护。现在剩得不多的几个景点千万不要再破坏了,谁保护不了,谁就是济南的罪人。

济南市定位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时任组长是同济大学的阮仪三先生。他最基本的观点是:坐飞机从空中看济南,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老城区清一色的明清和民国建筑。而到了商埠区清一色的西洋建筑和东洋建筑,魏家庄、人民商场一带是老商户区的过渡,既有古建筑,也有西洋建筑。后来济南拆得这样,阮仪三先生大概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好几次,如果重新定位历史文化名城,坚决不投济南的票。

猜你喜欢
特大城市德军齐鲁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跻身特大城市,郑州跨河发展大郑北箭在弦上
资源紧约束下特大城市耕地占补平衡的思考
齐鲁声音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齐鲁书社
关于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思考
不走运的“水下幽灵”——德军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