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明星市长”施政参考

2016-09-07 02:23江寒秋
齐鲁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曾巩大明湖城墙

江寒秋

海右此亭占,济南名士多。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繁如星辰的诗篇,这其中,义有若干“能吏”在济南城的治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代表了不同时期,济南城市管理、建设的不同方向。

曹操的济南政绩

从战国至唐代,在现济南市及周边地区,存在济南国、济南郡。自公元前204年至815年,济南国、济南郡的国都就在章丘东平陵故城,时间长达1000年。三国时期著名人物曹操就曾在东平陵故城任国相,并留下令后人称道的政绩。

184年,曹操担任济南国相,在任济南国相期间,励精图治,为民办了几件实事,件件切中时弊。到任伊始,首先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决心“除残去秽,平心选举”。曹操一方面上奏朝廷,一举罢免了八个县令;另一方面“平心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王国属吏,或者输送中央政府。一系列整顿吏治的举措,深受民众欢迎,而那些贪赃枉法、巧取豪夺之徒惊恐不已,惶惶不可终日,纷纷遁逃,“窜入他郡”。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西汉初兴起的立庙祭祀之风到东汉时有增无减,其中以济南国为最。济南国的官民尊城阳王刘章为神,纷纷为其建立祠庙,以求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三四百年间,这一风俗愈演愈烈,地方官吏没有敢禁止的。当时的济南国城阳王祠庙最多,城邑、乡亭、村聚普遍建立,竟达600多处。每逢祭祀,巨商和官吏相勾结,利用淫祀标榜祖宗的所谓“功德”,抬高其社会地位,欺诈百姓,骗取钱财,祭祀之风越来越奢侈,老百姓却越来越贫穷。一般庶民敢怒不敢言,只得任其搜刮。

因此,曹操在济南国相任上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一举捣毁600余座城阳景王祠,不准官民举行祭祀,违者严惩不贷。

曹操担任济南国相不足一年,整顿吏治、禁断淫祠的举措就大见成效。年轻的曹操也算是初步实现了自己“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的夙愿。然而有一得必有一失,曹操在济南任上的所作所为为自己树立了名声,同时也触犯了济南当地豪强以及宫廷里当权大宦官的利益,他担心因此会招来家祸,就急流勇退,上书称病,辞职返乡了。

时年29岁的曹操虽然在济南任相时间很短,但打击贪官污吏,废除淫祠,充分显示了他非凡的胆识魄力和政治才干。

曾巩:齐州两年贤太守

西晋永嘉年间,平陵城已废弃不用,郡治西迁至历城。北魏,统治者在今济南附近地区,设置齐州,洽历城。隋曾称齐郡。唐为齐州济南郡。宋徽宗政和年间升为济南府。

北宋时期的济南与今日济南的地理区域大体吻合,城市建设的格局也与今日有着一定程度的延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此居官两年,除了诗文之外,他的诸多施政措施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曾巩任齐州知州期间,河北调集民工修黄河,齐州按旧例应出二万丁,按当时的户口册应当三丁抽一,但曾巩在核实户口、清查隐漏之后将其改为九丁抽一,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对王安石推行的抑制豪强、富国强兵的青苗、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曾巩虽有不同看法,但也积极在齐州推行实施。他还十分重视发展齐州当地的教育,曾下令各学校皆授《尚书》,重新振兴了齐州地区的《尚书》之学,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曾巩对当时济南的“城市建设”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最主要、最广为人知的是主持修建了齐州北水门。由于济南多泉,这些泉水汇而为沟渠,环绕汇流至齐州城的西北处,旧时在北城之下留有城门来排泄北城墙内的积水。但是如果遇上大雨洪涝,北城墙外的积水就会暴涨,人们就不得不用“荆苇为蔽,纳土于门,以防外水之入”,这样既不牢固,又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曾巩即于熙宁五年(1072)二、三月主持“以库钱买石,僦民为工”,利用原来的城门,用石头垒砌了两岸,中间置以石楗,安上了两大扇木门,并“视水之高下而闭纵之”。

自北水门建成以后,济南城“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庐,劳费以熄”,城北的水患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如今,北水门遗址位于大明湖公园东北隅,元代时,又在北水门上加盖城楼,后称汇波楼,成为济南一景:汇波晚照。

此外,曾巩还主持修建了百花堤、百花台和北渚、环波、水香等亭,以及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等七桥,使当时的西湖(今大明湖)成为济南的一大名胜。

曾巩虽然在济南居官仅有两年,但他留下的丰厚遗产惠泽千年。在明初正统年间(1447年前后),当地的人们就在千佛山半山腰上修建了曾公祠,并刻其像祀之。到了清道光年间,人们又在大明湖东北岸重建了曾公祠(后改名为南丰祠)。现在,南丰祠已成了大明湖畔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向人们昭示着曾巩这位文坛大家与济南山水的不解之缘。

而今,珍珠泉畔的海棠园中,一株海棠花开满枝,迎风摇曳,相传为曾巩手植。

古代济南最大规模城市外扩

古代济南城的最大一次拓展,是19世纪60年代。

解放前,老济南曾有内外两道城墙,内城墙是明朝时由土城墙改为砖石城墙,在今护城河沿线。外城墙即圩子墙,修筑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北方也活跃着一支农民起义军——捻军。1861年4月10日,捻军由肥城进入长清县城,济南一度戒严。

1860年,为防止捻军攻打济南,清政府拨银7000两,命山东巡抚谭廷襄在济南老城外,自东至西(北面临湖除外)三面挑壕筑圩,扩建外郭,修建外城,名为“圩子”。这道圩子墙,东圩子墙大致沿今历山路一线,南圩子墙为文化东路、文化西路,西圩子墙沿顺河街一线。因济南城北为大明湖,城外当时是沼泽地,故缺北圩子墙。

同治四至六年(1865~1867),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济南知府萧培元将土墙改筑为石墙。岱安、永固、永靖、永镇、永绥五门有门楼,海晏、济安二门有门洞无门楼。从而使济南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代城防体系最发达的坚城。

萧培元,云南昆明人,1862年任济南府知府。在任期间,捐修济南府文庙和闵子祠墓,在济南府所属16州县捐设义学并设育婴堂,施衣给食。1873年,升任代理山东按察使。

猜你喜欢
曾巩大明湖城墙
大明湖这里的故事最济南
曾巩生平
大明湖奇遇记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朱右《唐宋六家文衡》与曾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