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怎么跟人吵架

2016-09-07 16:45安光系
读者·校园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反对党工党卡梅伦

安光系

差不多每隔一周,我都要上BBC的网站去看一个节目——《首相问答》。在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英国首相卡梅伦像吵架似的跟坐在会议室的议员们争辩问题。多数议员都会提出问题,大到有关国家发展、民主民生,小到有关首相本人及家庭对某些事件的态度。大多数时间,这个并不太大的会议室里发生的事情,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起哄、嘲笑、站起来反对……主持会议的人不得不多次提醒大家:“安静!安静!首相的回答必须要让大家听到!”

应付反对党和其他议员的质疑不是个好差使。首相当年竞选时说过的某句话如果没有兑现,就会被他们当众翻出来,拿腔捏调地念上一通。念完之后,反对党领导人通常还会送上一个轻蔑的眼神,再加上一句质问:“首相先生,这是不是你说的?要不要再念一遍?!”

我最开始看这个节目时,觉得英国人简直不可救药。一个首相,贵为一国政府之首脑,每隔一段时间来议会,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解答,再怎么也不至于在这个闹哄哄的会议室里红着脸,一次次解释、沟通和辩驳,至少大家应该很有礼貌地听他讲完。但现场往往并非如此。节目里,每当首相回答一些问题时,总有人起哄、嘲笑以及愤怒地跺着脚,甚至退出会场以示抗议。

最初的时候,当反对党议员质疑首相时,我总是会站在反对党的一面。反对党领导人每周提出的问题大多来自工薪阶层甚至弱势群体的邮件,都是涉及具体、实际的民生问题。对此,我至少是同情的。比如,某一家建筑公司的员工要失业了,面临着诸多生存困难。再比如,某个家庭妇女挣的钱不足以抚养孩子。这些群体有可能是被政府忽略的部分。

但看的时间长了,我的态度慢慢有了一些改变:一个国家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卡梅伦强调:没有好的经济基础,你即使眼下许诺给民众很多的福利,但最终都很难持续。所以,你可以经常听到他说“不”。作为一个在伦敦居住多年的局外人,我也慢慢地从一个跟反对党一样痛恨、反感现任首相的人,变成了同情者、理解者和支持者。

每周闲下来的时候,我也会去附近的教会里喝茶,同社区里的那些英国老人聊天。有一次谈论工党和保守党孰优孰劣时,几位老人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工党一味给穷人争取利益,看起来是为人民着想,但实际上,很多利益诉求都超出了这个国家的承受能力。最后,受伤的还是这个国家;而保守党扎扎实实地搞经济建设,表面上看没有工党那么照顾穷人,但可以让这个国家走得更远,让穷人能享有更多的福利。“解决他们的就业,比直接给他们钱有效。”卡梅伦曾在辩论中强调。

“他们(工党)执政的时候,就把这个国家弄得乱七八糟的。”一位老人跟我说。

我是一个局外人,起初常常以看笑话的心态来观看这个节目。但看的时间长了,也慢慢理解了这个国家政治方面的一些运作流程。比如,即使有议员提出某个项目需要增加拨款,首相提议,相关财政预算也需要大多数议员审批。另外,遇到有一些更大的事情,如英国是否还留在欧盟,首相的任务只是把条件谈好,最终的决定权还是交给英国民众。在这样的事情上,首相当不了家,当家的是议会、是民众。

媒体成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在英国境内,像BBC这样主流的电视台,没有任何广告,每年靠收取每个电视用户144镑的费用(1镑约为9.4元人民币)来维持运作,但它在政府和民众的沟通中,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后来我还发现,不光是首相每隔一段时间会参加BBC的这类节目回答各种问题,英国的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节目,由当地政府的相关负责人来接受议员的询问并做出解答。

这是英国政府跟民众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个渠道至少把政府领导人的一些治国理念和对一些热点事件的思考与回应,都通过媒体及时地反馈给了民众。

不仅是电视,报纸也会做相关的工作。比如,我就在英国当地的报纸上,看到过反对党领导人的日记。日记里讲述了他们每天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对政治和生活的见解。

在英国看报纸,也会看到一些相关部门的广告。比如,希思罗机场会刊登一个整版的故事,告诉你如果现在不及时扩建机场跑道,几十年后的英国将会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他们用讲故事的方式,预设英国下一代有可能受到的影响,从而让民众理解扩建机场跑道的意义所在。而现实中的报道是,机场扩建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它的噪音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民众要求增加由此带来伤害的补偿费。

我家附近的Bakeloo地铁线即将朝南延伸。地铁里可以看到相关部门的广告:规划之前,有关部门会请各界民众参与他们的规划设计,在会上你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你可以写邮件、留言、打电话或参加讨论会。有了这些讨论,至少不会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前年,我曾在国内坐高铁,带着1岁左右的儿子进站时,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给孩子换尿片的专门空间。蹲在厕所里当众给孩子换尿片,怎么都不会觉得有尊严。国内新建的高铁站都很气派,但跟国外相比,却少了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如果,当初这些设计者在设计时,能够像英国这样公开向民众征求意见,情况恐怕就会好很多。

除了政府,英国女王也会不停地会见各界人士,甚至包括小学生。几年前,我女儿在读小学时,有一次愤愤不平地跟我倾诉:英国女王要到我们的小镇上来,学校里只有一个代表名额。按照公平的原则,所有的学生都会参与抽签,结果,一个年纪只有三四岁、正在读幼儿园的孩子抽到了。女儿有些不甘地说:“他去干什么?他连话都说不清楚!还不如让我去呢!”

我听了大笑。

在英国的学校,也会有政府官员参与一些事情。比如,在我女儿小学的毕业典礼以及当地中学的年度颁奖典礼上,都能看到政府官员的影子。

去年夏天回中国时,也听到周边的朋友热议当地电视台的问政节目。如果能将这些沟通方式经常化和制度化,也许能起到和英国一样的效果。这个社会,不信任的成本最高。有了沟通,就会降低信任成本,能让人看到更多的希望。

而在英国看卡梅伦吵架,成了我生活中的必修课。它让我能更清醒地认识英国、理解英国,最终也许会爱上英国。

猜你喜欢
反对党工党卡梅伦
孟加拉国反政府集会现冲突
远离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