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空间两极化特征的分析

2016-09-07 11:38王贺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两极化特征分析马克思

王贺

【摘 要】 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空间扩张的本性,资本追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空间策略。资本空间是资本逻辑的现实展开,城市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是资本空间的现实形态。资本空间的总体特征是两极化,表现密集与稀疏、主导与依赖、同质与异质的两极对立。

【关键词】 马克思;资本空间;两极化;特征分析

空间化是资本确证自己、表现本质的基本方式。资本空间化之可能,主要是因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地经济权力”。[1]资本正是凭借这种“经济权力”不断地占有空间、支配空间和重塑空间,进而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空间的总体特征是两极化,具体而言,表现密集与稀疏、主导与依赖、同质与异质的两极对立。

一、资本空间的“密集与稀疏”特征

乡村是农业文明的基地,城市是工业文明的核心。资本积累的空间化是撬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跃升的杠杆。它的外在表现就是城市“趋密”和乡村“趋疏”,城市“趋密”和乡村“趋疏”的两极发展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相伴而来的是城市繁荣和村落终结。城市空间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强势地位对处于边缘地位的乡村空间不断“挤压”,乡村空间根本无力回应城市空间的挑战,同时,乡村空间优质劳动力向城市空间的转移使其无力实现自我调节,并最终走向“崩坏”。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资本积累空间化的一体之两翼。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是人类创造的两种基本空间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最主要的外在标志就是城市空间的崛起。城市与乡村的分离与对立是现代社会空间模式转换的核心。城市与乡村的分离与对立不是势均力敌基础上的对抗,因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城市是过去自然增长起来的城市无法匹敌的。机器大工业是资本积累的甲胄,它使资本的空间化所向披靡,所到之处“破坏了手工业者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2]最终,孤立和分散的乡村空间在集中和聚集的城市空间面前败北。马克思恰恰从资本的剥夺性积累视角,“揭示了人类文明空间结构由分散孤立到整体发展的演化趋向。”[3]这种资本空间逻辑的展开集中表现为城市空间对乡村空间的“剥夺性”积累。

城市化具有双重作用,资本在城市的积累导致生产活动由乡村空间向城市空间的集中,同时,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也由乡村向城市转移,资本与劳动在城市空间的统一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其结果,造成工人阶级在城市空间的集中,形成社会的极化和空间分异现象。现代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典型空间形态,是人类生产和交往实践对象化的产物。

二、资本空间的“主导与依赖”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劳动空间强制分离和重新组合的过程。随着城市与乡村分割对立的加深,资本在不断积累中逐步确立起了自身的主导地位。由资本主导的城市空间的崛起,标志着工业文明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典型表达。在城市空间的躯体上,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是贪婪的,资本追求增殖的内在要求和冲动是无法满足的,它驱动着资本家突破城市空间的边界,把城市与乡村两极对立的空间生产模式向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发展,从城市空间到地域空间,再从地域空间到全球空间,展示着资本积累空间化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战胜了地主阶级,以城市为基石的社会战胜了以乡村为基石的社会,工业文明战胜了农业文明,其结果就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崛起。资本积累的空间化并不以城市和地域空间生产为满足,而是要在更广阔的空间层次和空间范围,即在全球的空间层次和范围来构筑自身的空间生产体系,从地理大发现到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建立,资本空间化的铁蹄踏遍了全球。正如马克思所说,“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4]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就是全球空间扩张、占有和重组的过程,它力图按照资本的生产方式塑造全球空间,让全球空间依从于资本的逻辑。

空间扩张是资本积累的基本手段,又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资本空间化的结果是空间资本化,其结果,资本成为劳动空间的主宰者。资本为了保存自己的主宰地位必然会通过增值来强大自身,而空间扩张策略则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资本积累是资本自我保存和发展的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要求劳动过程的规模以及范围日益扩大”,[5]这种资本的扩张性积累表现为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地域、从地域到全球的发展演变过程。资本能够冲破一切地方性的限制,将它的势力扩张到全球空间。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空间策略的核心目标是世界市场,只有占领了世界市场,资本增殖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为此,资本会集聚一切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去“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同时,资本空间扩张的内在机理就是“用时间消灭空间”,也就是说,要用时间策略来解决空间问题,资本力求商品的空间流通“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6]

三、资本空间的“同质与异质”特征

资本空间化是保持资本活力、化解工业资本危机的基本方式,但是,这种危机消解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危机转嫁方式。资本积累的空间化,既包含着同质化趋势,又包含着异质化趋势。“同质化”是说资本空间化等于空间资本化,旨在构建资本统治、资本支配的空间领域和范围,资本积累同质化的目标是“资本在全球空间的权力场域”;[7] “异质化”是说资本空间化会把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城市和乡村的矛盾从地域空间扩展到全球空间,在这种情形下,城市空间对乡村空间的剥夺表现为文明民族和发达国家对落后民族和不发达国家的侵略、掠夺。伴随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资本积累所形成的“中心与边缘”、“主导与依赖”、“过密与过疏”的两极化空间模式,也会由地域空间转换为全球空间,表现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分割对立。由于掠夺性积累,资本在实现空间同质化过程中却造就了两极化、异质化的全球空间形态。

资本积累空间化的历史境遇是“异质化”的社会空间,即资本创造的工业文明与前资本主义文明尤其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激烈对抗。这种对抗表现为由城市化到区域化、由区域化到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生产方式的进攻与胜利。这种对抗演变的结果便是在全球范围造就了两极化的空间结构,导致了“异质空间”形态的生成,即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的空间差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5.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8.244.

[3] 田毅鹏等.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7(2)14-1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

[7] 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31.

【作者简介】

王 贺(1993-)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2015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两极化特征分析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网络作家正在“两极化”
2012 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2015年1~11月,随车起重运输车两极化发展日趋明显
利益缔结与统分结合: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统分两极化向统分结合的理性与回归性演变
基于PowerPC的脉内特征分析算法的工程实现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不良汽车驾驶行为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