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住在菊瓣里想象南山
每天我躺在兰香里构思君子
然后提笔写下
可以辨认的天下与江山
这是诗人方舟在他的组诗《可园短笺》之一《一个人的园林》中写下的诗行。用文字的形式,来描摹和绘制自己可以辨认的“天下”与“江山”,已然构成了方舟诗歌中一个显在的艺术表达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方舟的诗歌,是通过对各个地域外在风情的描画与内在精神的彰显,来向我们展示属于他自己的、有着独特的艺术质地和文化底蕴的地理诗学的。无论是对居住地东莞本土特征的写照,还是对旅游景地精神内涵的捕捉,以及对自我生存情状的直录,方舟的诗歌都可以从地理学谱系的角度来解析,都是可以纳入地理诗学的镜像中来观照的。在方舟所精心构制的地理诗学里,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被诗人所点燃的诸多地域的诗性光亮,也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认识方舟诗歌所具有的独特观照视野和个性化美学特征。
东莞:文化在民间流转
方舟是1990年代初从湖南来到广东的,他在东莞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在此生活、工作、行走与思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就过去二十余载了。通过二十多年对这片土地的注视、观察与寻思,他已经谙熟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历史根基和文化氛围,也用分行的文字加以录写和再现。由七首短诗构成的《可园短笺》组诗,可以视作诗人对东莞历史古迹和广东园林文化的诗意呈现。东莞可园是广东园林的珍品,它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合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这座园林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园、书斋,艺术地合在一起,令人赏心悦目。园林并不只是简单的建筑物,它定然融合和流溢着许多历史和文化的韵脉,然而这历史与文化的韵脉,并不直接刻写于花园周围、庭院之中,而是暗藏在光阴的褶皱里,需要有心的诗人去品味与挖掘,才能将其全息曝光。方舟正是这样一位用心之人。在《观鱼簃》里,他以“鱼”为意象,来拟写可园主人当年的历史遭际与生命行踪:“一条前朝的鱼/以低于时间、缓于游弋的姿势/在可湖里归隐/五月带着一个人/去了他的故乡/世道浮泛,军马喧嚣/一条前朝的鱼不事斑斓/一条前朝的鱼空掉了自己/山河破碎,名琴失踪/一条前朝的鱼还能做什么”,在乱世之际选择“归隐”,这是古代名士守护心灵、保全自己的重要路径,而可园正是这归隐的“鱼”创设的新的“江湖”。在《绿绮楼》中,诗人写道“如果岁月是一段金戈铁马/我即是尘土/也是尘土上方飞扬的微粒/如果年华是一首栏杆拍遍/我即是孤琴/也要奏出故国的沉音”,俨然是可园主人内在心迹的真实道白。在此基础上,诗人接着书曰:“我还有什么苛求/在你虚位以待的寂寞里/所谓知音就是静静地陪着你的寂寞/所谓幸福就是多少年后/依然还能照见你幸福的过往”,在对历史所作的现代阐释里,我们领略到诗人别有意味的生命哲学。《可园短笺》组诗中,最具有审美韵味的,或许是这首《一朵梅发现了另一朵梅——给居巢》:
岭南无雪
你却选择梅花入卷
东莞草香
你却在简东洲里
检索词的锋芒
跟随一场战争
梅花里有些许肃意
跟随一员勋将
军中账里有一盘
永远下不完的棋
还是沿着梅花的路径
做一辈子梅家的侍臣
你的旧梅
已成了新的画种
你交待过的梅
突然发现了另一朵梅
两朵梅〓就这样
互相做注
对视一生
“凌寒独自开”的梅花本是北方大地常见的植物品类,在温暖和煦的南国生长起来是不容易的,不过可园主人张敬修却不顾梅花的北国身份,偏要在温煦的岭南“选择梅花入卷”,“梅花”进入居室之中,成为主人的喜好,由此鉴照出的,不只是主人与众不同的花草趣味,更是其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在居巢之中,“两朵梅”在“互相做注/对视一生”,此中所云的“两朵梅”,大概是指作为植物的自然之梅与作为抗御乱世、坚守自我的人格之梅,或者是指分别象征着“现实”与“理想”两种精神质态的“梅花”。在诗人精心雕塑的“梅花”意象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可园主人幽雅的志趣和高洁的品格。
如果说《可园短笺》组诗代表着方舟对东莞大地上颇有深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艺术书写的话,那么组诗《莞城时光》《东莞风物》等,则是他对东莞当下生活和现代文化的直接描画。组诗《东莞风物》由《千角灯·老人》《在文化室听木鱼歌》《醒狮》《七夕·七夕》等四首构成,《千角灯·老人》有句云:“在莞城的一条小巷,他用自己的高龄/手艺和耐心,恢复了久远的宫廷和旧器/图纸已经失传,更老的前辈为时光所迫害/这是一次无法还原的秘密——/一千个角联袂一千盏油灯/在南迁的庭院上方/悬置硕大无比的光明”,《在文化室听木鱼歌》则曰:“陈旧的三弦琴,自撰的弹词/‘苦喉深处,是一方水土的‘变文/他要唱出遥远的婚姻/他要唱出久违的雨水/他要唱出坚硬的忠良和宝盒/他要唱出自己的锦绣和罗衣/最后,他要唱出记忆里/失传的爱情‘花笺/——他珍藏的代表作”,两首诗不约而同地写到了民间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主题。在组诗《莞城时光》,方舟着力呈现的,是东莞人当下的生活面貌,其中《陪女儿运河边义卖春联》一诗在精彩描绘了春节将至的东莞熙攘的人流和繁盛的街景后,以这样几节收尾:
我想给女儿当一回书童
她停下手中的笔,郑重地说
到别处走走,你让我更加慌乱
我只好闪回晨光里的云朵
远远地把女儿定格在
大红大紫的春联里
她的周围,一群
祈福春光的人正在簇拥
背景——
城市的紫荆树
还有一位爸爸绿油油的心跳endprint
他的幸福
让他忘记了河水
一直在录音
东莞是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典型代表,在经济腾飞的同时,还迎来了文化的日渐繁荣,这赋予了当今东莞已跻身于现代化都市行列的合法性身份。诗人以“义卖春联”为诗情抒发的出口,展露了东莞的城市景观和热闹场面,渲染出浓郁的现代文化气息。
景地:发现旅途的诗意
方舟写有不少记游诗,举凡他游历过的景地,诸如深圳、新疆、西藏、云南、桂林,以及日本、欧洲等,都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审美反映。方舟将这些记游诗结为一辑,标为“用身体拼出的地理”,显然是不乏深意的。在我看来,方舟的记游诗是其地理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记游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在旅游景点发现璀璨诗意的艺术匠心,而且经由这些诗章文句的阐发,诸多的旅游景地所具有的婀娜风情和文化内涵也被鲜明照亮。
组诗《深圳界河物语》是方舟在游览深圳之后写成的,其中《我向往临界的事物》抒发出诗人站在中英街界碑前的内在感怀,诗人一方面承认自己:“我向往临界态存在的事物/譬如太阳的地表,冰川的吃水线/一颗子弹出膛前的刹那/一壶煮着的水倏地抵达沸点”,另一方面又说:“但我拒绝被割裂的美/譬如祖国的母语,被另一种/傲慢的符号强行肢解/一块完整的土地被殖民/被桩入界碑。故乡的风与月/却读出了旷世的离恨与乡愁//就像现在,我站在中英街的界碑前/成为一种被篡改的临界物/一截是疼痛的记忆,完成了修复/一截是历史的脉络,还站在原处/一清二楚”,这是对殖民历史的深度反思,对民族屈辱经历的沉痛喟叹。游历山西之后,方舟撰写了组诗《山西笔记》,对“悬空寺”“晋祠”“雁门关”“云冈石窟”等风景点都作了诗化记录,其中《云冈石窟佛像上的洞眼》有云:“风进一步〓还是风/时间进一步〓还是时间/我神性的躯体上/你看不见我密匝的洞眼/那些匠人〓忘记了最鲜艳的/颜色〓保护不过了每一寸生动的/伤痕//在石头以外/我是一穴穴遗产/谁在讲述复活的花朵/神人的呼吸//在石头里面/我褪去本色/依然是坚硬的伤疤”,在佛像的洞眼里,窥见历史的烟尘,在石头“褪去本色”的地方,领悟到“坚硬的伤疤”的妙义,这些都显示出诗人方舟的情感敏锐度和思想洞察力。在云南旅游之后,方舟又写出了《云南拾韵》系列诗章,这组诗包括《盲鱼》《高原草甸》《在蝴蝶泉》《九乡神田》《在昆明尚义街买花》《购玉天堂》《大理古城》《丽江花灯》等八首,最后一首如此写道:“在河水之岸/把一朵花点燃//所谓生命/就是把内心的消息/默写一遍/然后载给理水去航之”,篇幅短小,但发现却不俗,“花灯”这一景致,经由诗人的妙手点化,焕发出浓浓的诗意,也流溢着隽永的生命情味来。
在新疆观光旅游,方舟的收获也是颇丰的,新疆的山光水色和民族风情,都在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拉提草原、喀纳斯湖、乌鲁木齐等,都进入到他的诗行之中,被他作了艺术的阐释。组诗《新疆,新疆》之一的《那拉提草原试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南方人初次到访边疆时内心的激越和兴奋之情:
那拉堤草原停在空中
马,立那拉堤之上
一个和马交流的项目
一小时六十块
只一个来回
草原上,骑马的人
都不认识草原
同伴的镜头里
我输给了佯装的自己
我怎么会分出自己
站在上个世纪东莞的街道上
看着自己跃身上马
还有。在时间的另一头
我坐在湘中礼溪村的木马上
听见呼儿唤回的声音
拉得很长
我甚至当成哈萨克的牧人
牵着一位叫方舟的远客
在陌生的高原上漫游
被人马践踏的草原
被草原原谅的人马
是不是有一个人
把一生的马都赶到了这里?
它那么熟悉
它摔出的尘土
以同样的姿式回到原地
就像现在
我和马成为一种相似的剪影
它缓慢迂回的速度
感觉不到风
“草原上,骑马的人/都不认识草原”,这是游客身份的真实写照,当诗人骑上马儿踏走在陌生的草原之上,内心深处充溢的那种新奇感和新鲜劲是可想而知的。在那种新鲜感和好奇心的驱动之下,骑马的诗人,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自由翱翔于蓝天和绿草之间。他恍惚之间回到了童年岁月:“在时间的另一头/我坐在湘中礼溪村的木马上/听见呼儿唤回的声音/拉得很长”,继而又幻化为那个牵马的哈萨克小伙:“我甚至当成哈萨克的牧人/牵着一位叫方舟的远客/在陌生的高原上漫游”,这些神奇的遐想,都是由那种初到草原时内心中潮涌的激动与兴奋之情所激发出的。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美丽的新疆大地和秀雅的那拉提草原,都打上了诗人方舟的精神烙印。
方舟的海外记游诗也同样别有意味。组诗《旅欧诗抄》录写了诗人在欧陆大地游历时的所见所感,巴黎街头、罗纳河、水城威尼斯、雾都伦敦等等,都在其诗行中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来。这组诗中,《在莫扎特故居》一诗写得最为具体和集中,全诗为:“萨尔斯堡粮食街9号/一面巨大的奥地利三色国旗/从屋顶垂挂下来//这是莫扎特的故居/一座由他父亲租下的/四层临街的黄色房子/依然收集着二百多年后/世界拥挤的目光//满街的百年莫扎特牌巧克力/满街的镀金商业招牌/满街的操各种语言的游客//当我辨认完莫扎特的一缕金发/和那把孩童时代的小提琴/团友们早已不知去向//一位年轻的中国诗人/就这样开始在粮食街上/来回紧张奔跑//莫扎特/一个东方人的心跳在意外加速。”这首诗大都用了写实的笔法,真实地还原了游历时的现场,而最后一句“一个东方人的心跳在意外加速”,意外地以虚笔收尾,有着不凡的艺术表达效果,在虚实碰撞中,诗歌的意义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诗人对音乐家的敬重和缅怀之情也被生动地演绎出来。endprint
自我:隐秘的生命地理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这段话强调了心灵所具有的宽度和幅域,阐发了人类心灵的空间性意义。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的心灵也正是一种隐秘的地理构造,心灵中拥有的风景与地貌是异常丰富和精彩的,也是诗歌永远挖掘不尽的矿藏。在方舟的诗歌中,直接面对自我、书写内在心迹和精神踪影的篇幅并不占主导位置,不过这些诗歌也同样可圈可点。收在第三辑“认识自己的心灵”中的十二首诗,应属于这类直面自我之作,这些诗歌敞现了诗人在生活中的心灵悸动和情感波澜,也是其地理诗学构建的必要元素,值得我们加以认真揣摩和细致分析。
《诗人》可以说是方舟夫子自道之作,其诗曰:“诗人抽了三包烟/完成了一个策划案/他把自己打入冷宫/既不和聪明的上司顶嘴/更与经验的世界保持距离/在一个虚脱的请示里/修改自己说话的语气/对自己的理性进行辩护//诗人打开了第四包烟/构思了一首诗/他把自己困在诗里/一动不动/只保持一个小小的出口”,善于“对自己的理性进行辩护”的诗人,一定是充满睿智的艺术工作者,他能巧妙地“与经验的世界保持距离”,并且“把自己困在诗里/一动不动/只保持一个小小的出口”,在艺术的天地里凝神屏气,全然忘却身外的世界,这无疑是一个真纯诗人精神样态的逼真展示。而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又异常鲜明地感受到方舟所具有的保持民间立场、尊奉艺术价值的莹洁情怀。另一首题为《暗疾》的诗,借助疾病的隐喻来彰显自我的生活态度,写得较有特色。
诗歌不仅传达了人到中年之后必要的养身之道,而且也极为恳切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立场:之所以“一直在放弃/一些放大的友谊和真理”,是因为要努力做到“减去我可能的堕落与腐烂”。在物欲化指数不断升级的当今之世,这样的生存信念无疑是珍奇而稀贵的,令人钦佩而敬重。
《一场戏剧赛,耗尽了我一个冬天》一诗写到了方舟的工作。通过文艺节目来活跃地方文化、丰富老百姓生活,这是地方文艺部门的主要职责。作为东莞文化干部,排演文艺节目、组织文娱活动,属于方舟分内之事,这首诗就真实再现了一个文化馆干部忙于一场戏剧赛的艰苦历程,诗歌的最后一节:“整个冬天,我在一场戏剧赛中不能脱身/除了在化妆间和舞美师讨价还价/在人群中,我装着不认识自己/不认识每一个被我演过一遍的人/我惟一能做的,便是忽略自己/把可能进入我角色的人/赶进另一个临时的剧场”,是耐人寻味的。忽略扮演过多种角色的“演员”身份,是为了能迅速回到那个真实生活于烟火人间的本真自我,在心灵世界的折返过程中,我们能揣摩到方舟工作的辛苦以及不在虚拟世界中沉浸、努力回归本真的自我意识。
由上可知,方舟通过对东莞本土、旅游景点和自我心灵等几方面的细致描画,立体地构建了一个统一而完整的地理诗学谱系。方舟的地理诗学建构,具有某种符号化意义,它一方式彰显着方舟诗歌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上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构成了我们估价方舟诗歌特定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重要依据。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诗人历史地位的获得,往往是以其具有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以地理诗学构建为基本审美选择的方舟,已经成为我们言说当代诗歌尤其是广东诗歌时必定绕不开的对象和目标。
(张德明,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南方诗歌研究中心,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