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冀:直路而行

2016-09-07 06:04
成功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

陈可冀:直路而行

振兴民族中医药的关键在于人。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五大措施,要求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建国以来,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优秀人才,他们的精神和追求是中医药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希望。

陈可冀,医学家。193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福州。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院士)。2004年被选任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教授、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及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副主任。

在陈可冀院士身上,几乎感觉不到世俗的圆滑和虚伪,他的喜怒哀乐都清晰地“写”在脸上,从不做假,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童真般的率直和可爱。

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行者之一,陈可冀院士经历了不少磨难和坎坷,甚至招来种种非议。对此,他的态度是乐观洒脱,“宠辱不惊,直路而行”。

孕育——与前辈“相知至深,如沐春风”

1930年10月,陈可冀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49年,他考入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入学后不久,便迎来了全国解放。5年的大学生涯,他学的是现代医学。

1954年,陈可冀大学毕业,由于学业优秀,他留校任教并担任住院医师。当时的内科主任王中方教授学识渊博,擅长西医,但也偶尔有兴趣给病人使用中药。王中方教授“对中医药没有成见,有科学家的风格”,这对陈可冀日后踏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起到了积极影响。

1955年12月,根据毛泽东主席“成立中医研究院”和“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的指示,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956年4月,陈可冀奉调来京学习中医,自此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医研究院,陈可冀有幸遇到了不少名老中医,并成为素有“南冉北张(指张锡纯)”之称的南方名医冉雪峰的关门弟子。“

我向冉老、王老学习,相知至深,如沐春风。”

“冉老是一位经方派大师,他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渊博的学识,永远值得我学习。同时,他也是我中医学术的启蒙老师。”陈可冀陷入回忆中。

陈可冀跟冉老学习中医,把脉施治,随诊抄方,历时两年半。

冉老在临诊之余,指导陈可冀系统学习《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他援古证今,常可背诵如流,让陈可冀看到了老一代中医学家在学术上水滴石穿、以柔克刚的坚韧精神。

除冉老外,名老中医王易门也对陈可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指导。“我向冉老、王老学习,相知至深,如沐春风。”半个世纪过去了,陈可冀不禁产生出一种“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感慨。正是在冉老、王老等名老中医的提携下,学西医出身的陈可冀开始喜欢并热衷于中医药事业,并开始尝试在中西医结合的新道路上前行。

储备——“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初尝中西医结合硕果

上世纪60年代前后,陈可冀的中医知识有了一定的累积,他开始尝试中西医的结合。

在当年,中医与西医看起来完全不“搭轧”。有着中西医两门基础理论知识的陈可冀,选择从心血管疾病开始突破。为此,1959年及1964年,陈可冀两次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办的心电图学及心脏内科医生进修班,进一步巩固提高西医知识。

由我国心脏病学家黄宛和方圻教授主讲的心电图学进修课程,使陈可冀受益匪浅。进修学习中,在黄宛教授和张锡钧教授的指导下,陈可冀进行了高血压弦脉及其机制的研究,他自己也常被作为试验组进行论证。经过科学研究,他发现中医的弦脉形成与体内儿茶酚胺的水平及血管敏感性有关,该科研成果使青年时代的陈可冀很受鼓舞。

随后,陈可冀又与我国中医大家岳美中一起临诊。岳美中的辨证施治和专病专方相结合的立论与临床胆识,为陈可冀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储备。

与陈可冀共事多年、相交甚深的名中医郭士魁也给了陈可冀很大的帮助。郭士魁少时在中药铺当学徒多年,拥有丰富的中药生药学和炮制学知识以及临床配伍应用经验。“当时,他经常在晚上为我讲述中药材识别及其临床应用的经验,前后共讲300味。”陈可冀回忆道。

陈可冀坦言,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其继承性,有效的继承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由于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细心揣摩、对名老中医经验的融会贯通,才使得西医出身的他可以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之中,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结出中西医结合的硕果,做到“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创新——“和谐结合”,迈出中西医结合一大步

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道路上,陈可冀一直强调“和谐结合”的重要性。

陈可冀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在不断解决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中产生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既要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适应时代防病治病高水平的要求。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可冀就清楚地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就是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发展一个全新的医疗体系”。

“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发展一个全新的医疗体系”。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加强对冠心病防治的研究,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应运而生,德高望重的吴英恺教授担任组长,对以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经验为基础组成的冠心2号方进行临床验证。陈可冀与其他协作组成员一起进行了千余例心绞痛病人的近远期疗效研究。协作组成员中,既懂西医又知晓中医的只有陈可冀一人,面对重重困难,吴英恺教授曾多次对他说:“老陈,你一定要把中西医结合工作坚持下去啊!”最终结果证明,冠心2号方对心电图缺血性ST-T有改善作用,其注射剂对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有效率可达90%。经进一步改制,协作组将冠心2号有效成分制成精制冠心片,与阜外医院、同仁医院等单位合作试用,采取随机、双盲、交叉对照法证明其疗效肯定。该科研成果的取得让陈可冀很受激励,由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开展了一系列抗心肌缺血基础研究工作。

陈可冀在研究冠心2号方的基础上,开发出抗心梗合剂、活血化瘀制剂及宽胸气雾剂等多项成果,在中西医结合的大道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也因此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医药卫生大会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正是由于这些出色的研究,陈可冀开始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声名鹊起。

拓荒——研讨清代宫廷医案,开辟传统医学遗产新领域

对清代宫廷医疗保健经验的整理挖掘,对私藏的清代内廷医疗档案进行探微研讨,是开辟继承我国传统医药学遗产的一个新领域,不啻为一项拓荒工作。

解放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清代宫廷医案及其他医药档案资料的数量非常可观,其中包括皇帝、后妃、太监、王公大臣等的原始诊病记录,有不少为当年封存,不为世人所知。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陈可冀参观故宫博物院,在玻璃柜中偶见陈列着帝王后妃诊病档案若干件。这让他兴趣盎然,多次“光顾”,每次都久久不愿离去。

1980年夏,陈可冀向相关领导提出倡议,对上述宫廷脉案、内务府抄件、皇帝及皇后用药底薄及配方、御药房各项记录、皇帝有关医药之种种“朱批”,宫中敬事房档案及皇上“起居注”等进行整理研究,还之于民,为人民保健服务,进一步实行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继承并发扬。

陈可冀的倡议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和称赞,这一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陈可冀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徐艺圃研究员、西苑医院的周文泉、李春生、江幼李等共同历时数载,陆续完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宫医案研究》、《清宫药引精华》、《清宫外治医方精华》、《清宫代茶饮精华》等书。这些史料,反映了清代的医学水平,也印证了中医学术精华的博大精深。

学问的求得,犹如饮食,食者得其利,而旁观者不与焉。

数年来,陈可冀和他所在的西苑医院老年医学及宫廷医案研究室,对清代《大内秘方》组织进行了若干临床和试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

对清代宫廷医疗保健经验的整理挖掘和试验研究,在为陈可冀带来广泛赞誉的同时,也为他在中西医结合事业上走得更远铺垫了道路。

延伸——“以有涯对无涯,苦益大、功益大、乐益大”

1991年,陈可冀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陈可冀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象征国家科技最高奖项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这是迄今中医药领域的最高奖项;那一年,是陈可冀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第49个年头。

近年来,陈可冀又把很多精力投入到老年医学领域。“一来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增多,二来由于我国传统医学有极丰富的老年医学理论和经验,三来也由于自己‘马齿徒增’。”

今年,陈可冀院士79岁了,他的工作依然繁忙。他每星期都要出两次门诊,参加病房大查房;其他更多的时间是参加会诊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他现在还带着博士后和博士生,还要从事科学研究,手头还有好几个有关心血管病和老年医学的重大课题;他还担任着不少学术团体和机构的领导角色。因为忙,他说:“我这辈子很少12点以前睡过觉,所以第二天中午很希望能睡上半小时。”

陈可冀认为,学问的求得,犹如饮食,食者得其利,而旁观者不与焉。

陈可冀笑言:“人生有涯,而事业无涯。以有涯对无涯,苦益大、功益大、乐益大。”

“日夜行,不怕千万里。”古稀之年的陈老依旧有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献身的气魄与豪迈。

猜你喜欢
中医药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一)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四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巴渝中医人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