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千保,肖倩怡
(湖南科技大学 a.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b.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不良的影响及其应对
谭千保a,b,肖倩怡a,b
(湖南科技大学 a.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b.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农民工子女返乡容易产生学校适应不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个体发展预期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会产生不利影响。采取改变固有观念、增加教学投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家长责任感等多项应对措施,并对学生发展作出合理的预期,不仅可以增强社会对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关注度,还可以帮助这类群体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适应不良;应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流动现象仍会长期存在,而流动人口的增多必将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由农民工的往返流动引发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也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所谓返乡农民工子女,即由于父母工作的变动而随父母进城就学,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返乡重新开始融入农村学习的儿童,这些儿童一般是指基础教育适龄儿童[1]。当前,返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不再是农民工子女的个人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如何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下为这个群体创造优良的学习条件供其就学,亟待解决。在思考问题解决的征程中,必须先直面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不良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为青少年提供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环境,同时也是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获取知识的外在条件。学校要完善自身制度,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且保证他们受教育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准。学校适应是指学生有良好的学业表现、行为规范和情绪状态以及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2]。返乡农民工子女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外界各因素的影响,学校作为学生长时间停驻的场所,应该对这一现象予以更多的关注,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倾斜政策,建立干预制度,弥补这个群体的缺失,让其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在一系列的调查访谈后发现,当返乡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等受到阻碍时,假如学校、老师或者同伴能及时给予帮助,则能让返乡农民工子女顺利度过不适应阶段,反之,则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性格孤僻、焦虑水平高等不良状况的产生[3]。当前,相关中小学校并未重视这个群体,其主要原因是认为在自己学校里这样的学生比较少,这个群体的好或坏不足以影响学校的发展。事实上,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不良会对学校教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重视这种影响必然要求学校进行相应的改进。
首先,返乡农民工子女适应不良对学校教育观念的冲击。当前,人们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点主要放在进城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由于数量相对较少,返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很少引起学校的足够关注。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回迁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质量高低不仅影响到大家对学校教育能力高低的评判,也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发展。学校应该把合理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纳入办学理念中去,并把此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板块,持续保持对返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关注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其次,返乡农民工子女适应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投入。返乡农民工子女适应不良现状,需要政府、学校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师资的投入度。这些投入包括:一是安排相关教师负责回迁学生的教育相关问题,增加师资力量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适应问题进行专业探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二是需要相应管理人员建立系统的档案,多角度搜集返乡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文本档案对家长联系方式、家庭经历状况、监护人情况等一系列材料进行编辑整理,以便突发情况发生时能及时联系到监护人。三是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使任课老师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观念。教师素质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养,不能对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产生歧视,或者有意忽略其感受。学校要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减小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差距,提高农村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严格要求农村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教学,不再人为地增加返乡农民工子女学习的负担。作为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的直接实施者,班主任要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基本情况和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上的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关怀,多与返乡农民工子女谈心,多到这部分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以真正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与学习需求[4]。
最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返乡农民工子女的适应不良迫切要求学校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学习的不适应很容易导致返乡农民工子女情绪起伏大,心理压力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引发心理疾病的几率较高。如此,学校是否有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及相应教师为返乡学生提高实际帮助,对返乡农民工子女进行心理干预,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辅导,及时地疏导、矫正、化解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辅导教师是否有能力采取团队辅导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尽快融入到集体;学校是否会主动通过心理辅导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以提高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水平。返乡农民工子女的监护人大多已经发生变化,变更为儿童的上代亲属或者隔代亲属,例如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家人照看,这种监护人的更换容易使儿童产生距离感,封闭自己的内心,不能很好地和监护人交流自己的价值观念,造成心理隔阂,导致其家庭教育处于半缺失的状态。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中充满发展与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家庭内部各种因素和互动关系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催化剂”[5]。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农民工子女返乡的影响对象不仅仅是其本身,更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其家庭教育,它需要家长做出相应的应对和改变,以主动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首先,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不良考验家长的责任感。在界定家庭教育对象时,既要考虑未成年人在人生初始阶段接受父母教育和影响的重要性,将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同时,也要特别重视子女在接受父母教育中对父母的影响以及对父母教育的反馈过程[6]。农民工子女由城市返回农村学校就读,必将产生心理、生理的一系列转变。面对这些转变,家长又该如何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以辅助子女顺利适应环境,对返乡农民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一些家长可能还不能充分意识到,从决定让子女回乡就学的那一刻起,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感也同时应该得到提升。过去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就读时,农民工也许更重视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免孩子在城市学校遭到同学的歧视或排斥,无法融入集体,家长责任感主要集中于硬件的供给上。现在子女转回农村学校就读后,面临的将是另一番景象,家长的责任感是否还能面面俱到?在学习方面,其子女很可能面临学制不同、教材无法衔接等问题,此时家长是否意识到应在家庭教育中多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辅助,或是否积极联系当地同龄学生与子女共同学习,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教学进度?在情绪方面,返乡工作的家长是否在生活中给子女提供足够的信心和家庭温暖,让其在暂时面临的困难面前有足够的勇气去解决,不至于导致消极情绪无法释放等状况。在人际交往方面,家长是否具有处理好与邻居、老乡关系的责任感,以身作则培养子女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这些方面都值得返乡农民工深思,思考自身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没有把家长的责任落到实位,不能只简单地尽到抚养子女的责任。
其次,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不良需要家长提升教育质量。返乡农民工子女回乡就读后,在学业上将会面临众多的难题,需要家长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回乡后,家长是否重视子女的一系列变化,并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业方面,返乡子女出现学业适应困难,家长能否辅导学习,或是调动资源、跟老师进行沟通帮助孩子尽快融入农村课堂教学中去。在情绪方面,当子女由于面对新的环境,产生一系列不安感或是焦虑情绪时,家长是否能够意识到要多增加和子女的交流机会,及时对子女的物质和心理需要给予回应,让其体会到亲情所带来的温暖;家长是否还是一味地只给予孩子物质基础,而不提供任何的精神交流。在对返乡后的子女教养方面,是否给孩子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又体现一定权威的教养环境。亲子间的沟通技巧也是家长应该学习的功课之一,和孩子的互动时间不能间隔太久,频率不能太少,保持联系能够增强亲子之间的默契程度,更加了解彼此的心理状况,达到沟通的目的。家长的教育质量影响子女的终身成长,也对整个家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不良影响家庭监护人的选择。返乡农民工回乡后仍然面临着众多的选择,是继续行使自己的子女监护权,在家照顾子女的生活起居,还是就近打工把子女交给父母、亲戚养育,这是农民工要进行的重要抉择。若是选择自己照顾子女的一切,就只能在家务农,这样将会面临家庭经济来源减少等困境,但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益处。若是选择将子女转交父母、亲戚抚养,这样可能导致子女父爱、母爱的缺失,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或由于代际差异,爷爷奶奶对孙辈过于溺爱,无法提供正确的教养。后一种选择的优势是能够保障家庭的收入来源,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家长面对这些选择要充分衡量其利弊,做出最适合的决定,为子女创造最优的终身发展道路。
学校适应良好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学习方面,良好的学校适应性意味着学生对学习活动充满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最后感受到较高的学习成就感,从而进一步促进自己的学习;在人际方面,良好的学校适应性表明其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稳定的同伴关系,有利于推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在情绪体验方面,较好的学校适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对自己的前景持乐观的态度,这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减少个体焦虑等消极情绪,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在行为模式方面,良好的学校适应意味着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能积极顺应社会道德规范,不做违纪之事,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正性评价,同时给予学生良好的反馈,这又会反作用于学生,进一步提升其学校适应。学校适应不良是中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小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跟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
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不良必定会影响其发展的预期。其一,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不良影响其未来的上升通道。返乡就读后的农民工子女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小到影响考试成绩,大到影响自我效能感甚至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当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发展机会和渠道少于城市学生,高考是农村学子走出贫困地区,改变自己命运的绝佳途径,所以只能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为未来奠定扎实的前进基础,实现人生的跨越。那些不能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农民工子女难以顺利通过高考,也就无法进入大学提升自己和获得与同龄人相等层次的学习环境。这些学生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家长持有“学不好就不要浪费时间,早点出去打工可以早挣钱”的想法,致使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无心求学,没有完成学业就退学回家,无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只能终日流连于网吧、KTV等场所。这样的学生连初中、高中都未毕业,无法在社会立足,只能跟着家长出门打工或者回家务农,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相对较少,未能实现人生更高层次的价值。其二,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不良容易滋生学生“反学校”倾向。一些在学校中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常常由于不能听懂老师的上课内容,只能通过和同学说小话、传纸条等方式打发上课时间,而这些行为违反了课堂秩序,破坏了课堂的正常进行,容易受到老师的训斥。当老师对这些行为作出反应时,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得到了关注,所以继续这样的行为博得大家的注意。反之,认为自尊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对老师产生敌意,故意继续这些行为来和老师作对,以示自己的不满。甚至为了和学校、老师“对着干”,有意地学习不良行为,如在厕所抽烟、上课偷偷喝酒等,认为和权威做抗争就能成为“风云人物”,赢得大家的喜爱,这些“反学校”的行为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行为个体。李涛曾通过对中国西部偏远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驻村研究和后续跟踪,发现乡间少年抗争“知识权威”而瞧不起农村教师、抗争“关系权威”致使课堂混乱、抗争“时间权威” 反规定性的日常作息[7]。上述一系列“反学校”行为都势必会破坏学校的风气,误导其他学生走上弯路,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所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学校适应不良学生的“反学校”行为能够促进学生个人和学校整体的良好发展,因此教师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升学是农村学生上升的主要通道。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问题,其影响不单单能使返乡农民工子女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并获得学业成功,还会为农民工扎根家乡解决后顾之忧。反之,学校适应不良对返乡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应该呼吁更多的学者和社会人士把关注视角放到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上,共同发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健康发展,助推我国教育公平的落实。
[1] 张宝歌.回迁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以生命关怀为基点改善回迁儿童学习适应状况[J].教育研究,2012(2):74-78.
[2] 谭千保,张英,龙莎莎,等.返乡农民工子女同伴依恋和学校适应行为研究——基于2625份调查问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8-42.
[3] 蒋国河.返乡农民工子女学业适应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23-26.
[4] 杨文丽.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以湖南省衡南县C镇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5] 李璐,高丽.家庭环境: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催化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7):58-60.
[6] 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7] 李涛.乡间底层孩子的日常抗争——“反学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N].中国青年报,2015-08-17(10).
(责任校对游星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01
201603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1YJC880101)
谭千保(1977-),男,湖南岳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特殊儿童心理研究与社会认知。
G626
A
1674-5884(2016)07-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