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探

2016-09-07 09:43马彦宏韩旭杉李韶瑜胡殿刚
甘肃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甘肃成果科技

马彦宏,韩旭杉,周 强,李韶瑜,胡殿刚

(1.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省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50;3.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探

马彦宏1,2,韩旭杉1,周强2,3,李韶瑜1,胡殿刚1

(1.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甘肃兰州730030;2.甘肃省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3.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甘肃兰州730050)

随着国家科技强企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变革,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亟待提高,从公司科技面临的形式、存在的问题出发,确定了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架构及机制建设,为甘肃电力科技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1](即人、财、物集中,实现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及大营销)管理变革,甘肃电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强企战略和国网公司科技发展战略,严格按照国家及国网公司各项科技管理要求,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不断优化调整科研结构,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得到了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基础实力不断夯实,科技工作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 面临的形势

2.1“三集五大”建设对科技支撑服务能力的需求

长期以来,甘肃电力科研工作业务主管部门为科技信通部,科技创新工作主要依托省级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各个直属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省级电科院主要业务为实验测试和支撑服务,随着“三集五大”的不断深入推进,甘肃电力的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对甘肃电力科技支撑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个直属单位对口科技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亟待进一步明确,科技管理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

2.2转变电网发展方式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创新引领支撑作用

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关键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特高压外送通道± 800kV酒泉、陇东特高压等工程相继建设,750二通道的投运,±800哈郑直流的投运,兰州市区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兰州新区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清洁能源和智能用电快速发展,随着特高压工程建设和投产,电网结构形态、运行特征将发生重大变化。交直流混联运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问题[2-7]带来的影响和风险日趋严重,电网规划、设计施工、设备监造、系统调试、技术监督等工作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服务能力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2.3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支撑服务作用

面向“三集”管理,支撑服务人力资源、财务金融、物资管理、风险防范等业务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向“五大”体系,支撑服务规划计划、建设管理、生产运行、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环保部关于环评和竣工环保验收的标准和办法已出台,环保工作面临的新的外部形势。输变电工程环评中的生态影响评价压力有可能增加,电网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科研单位职能定位,明晰职责分工,理顺业务衔接关系,更好地优化人力、财力和设备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支撑服务的效率效益。

3 存在问题

科技创新机制亟待完善。自行管理科技项目对重点科研方向的把握和创新性不足,且实用性不强,关键科研技术领域研究工作自研不足,对于外部科技力量依赖度偏高,科技人才匮乏,尤其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同时缺乏配套的人才激励机制,各级人员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性不高,科研整体实力和基础试验研究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对发展的支撑不足,科技创新机制亟待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不足。科技成果集成度不高、适用性不强,先进技术的信息获取不畅、成果转化渠道缺乏,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难以保证;重大成果的知识产权和效益支撑欠缺,未能建立有效的专利运营机制,科技人才、设备、信息、成果资源缺乏有效共享,造成科技项目成果实效性不足,未能真正发挥出为公司生产、经营、营销等主要业务提供支撑服务能力的作用。

4 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架构

结合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和科研力量整合确定的创新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业务衔接关系,形成层级清晰、分工明确,利于各自优势充分发挥,便于业务协同的组织架构。

4.1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构建在甘肃电力科技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的,按照业务上下贯通、统一归口专业分工的原则,以科技信通部为归口管理部门,本部各专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两院两中心两公司专业服务、地市公司及其他单位基础支撑的,省、地、县自上而下的统一规范、高效协同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甘肃电力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4.2科技服务支撑组织架构及职责

构建以科技信通部归口管理、本部专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省级支撑单位和地市公司(含刘家峡水电厂)发展策划部其他单位对口部门为归口管理部门、本单位其余专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自上而下的横向沟通、纵向管理的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甘肃电力科技管理组织架构

4.3健全战略决策机制

以科研与公司发展及现实需求协调一致为目标,强化基础前瞻性研究。一是健全决策体系。建立健全公司科技委员会机构,开展公司科技战略研究,强化顶层设计,提高科技工作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二是科学制订规划。依托公司各科研单位,基于内外部、各方面专家的创新建议,甄选代表公司中长期发展趋势的创新项目,结合公司发展需求,制订公司科技规划,实施滚动修订。三是增强计划导向性。统筹编制项目、标准、知识产权等年度计划,统一建立计划储备,合理确定资金投向,严格按各单位功能定位择优安排项目。

4.4建立成果转化机制

以产学研高效协同为目标,以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解决创新主体动力问题,建立公司各单位相互依托、合作共赢的格局,提升公司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果。一是针对成果的不同类型构建差异化的评估标准,制定成果评估办法,形成成果转化应用的指导意见,制定成果转化计划。二是探索采用合作开发、专利许可、技术转让等多元化方式,在系统内、外实现市场化的成果转让。三是采用计划引导、组织协调、资金支持等手段,对成果转化进行扶持。四是强化技术成果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战略,实施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与共享,统一安排共性技术和独有技术的使用,引导和推动成果的规模化应用。

4.5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以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为目标,建立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人才、加速科技人员成长的创新环境,建设与国网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协同人资部深入推进公司“三支队伍”工作的实施,加快国网优秀专家工作室及攻关团队建设。二是制定针对性的科技人才分类培养计划,依托科技攻关团队、重点工程和科技项目等,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实施技术与管理职业发展双通道,引入“能上能下”的考评约束机制;实行差异化激励,建立与创新贡献和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四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加大群众性创新支持力度,营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协作共赢的创新氛围,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4.6健全协同共享机制

以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对外部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多渠道提高公司科研在国网公司的影响力。一是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统筹发布人才、成果汇编、试验研究等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在公司系统内的充分共享。二是建立开放的公司专家库和技术人才库,合理分配人才资源,探索人才流动管理模式,实现人才公司内共享机制。三是优化实验室布局,健全实验室协作组功能,强化运行管理的评价;与国内外著名实验室相互认定,探索建立有偿共享和对外开放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整体试验研究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提高公司科研影响力。

4.7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以约束引导为目标,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公司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率不断提升。一是建立与主体定位相匹配的考核体系,对公司重点科研单位重点考核基础前瞻性成果质量、应用性研究的投入产出效益、成果转化和服务等内容;生产运营单位重点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考核。二是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性,对项目、实验室、知识产权等管理工作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考核。三是按基础前瞻技术、应用技术、装置开发、软科学等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分别设置成果转化考核指标,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宽容对待基础前瞻性成果。四是将评价考核作为激励约束的依据,与决策管理机制、成果转化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有机联动,定期开展公司整体创新能力评估,持续改进。

5 总结及展望

在公司科技委员会的领导下,就科技项目重大事件和重点定期组织召开月度协调会,提高公司本部各个专业部室对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具体以“两院两中心两公司”为主要支撑力量,其他单位为协同,外部资源为补充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有效提升科技项目质量和针对性,切实解决公司在生产、经营、安全、营销等主营业务方面的急需技术问题。应全面开展公司成果梳理和整合,开展公司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目录编制,开展公司历年科技项目清理和检查,开展科技项目全寿命管控和后评估,继续加强科技项目全过程管控力度,把好科技项目管理各个环节,提高公司科研创新能力。

总之,按照前述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组织协调、加强督导,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才能确保甘肃电力科技创新工作更上新台阶。

[1] 刘振亚.“三集五大”管理变革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2] 汪宁渤.大规模风电送出与消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 汪宁渤,马彦宏,夏懿.甘肃酒泉10GW风电基地面临的巨大挑战[J].电力建设,2010,1:101~104.

[4] 马彦宏,汪宁渤,刘福潮等.甘肃酒泉风电基地风电预测预报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6):88-90.

[5] 汪宁渤,马彦宏,丁坤等.酒泉风电基地脱网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9):1-5.

[6] 马彦宏,杨军亭,汪宁勃等,甘肃风电分布式发展可行性研究[J].甘肃科技.2013,29(3):1-5.

[7] 周强,汪宁渤,何世恩,等.促进酒泉风光电远距离输送和消纳的政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3,29(2):1-5.

G322

猜你喜欢
甘肃成果科技
验收成果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工大成果
科技助我来看云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在线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