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学的魅力
——中华文化与孙子兵学学术论坛综述
2016年3月2日,山东孙子研究会主办的“中华文化与孙子兵法学术论坛”在济南黄河大厦举行。(曹永孚 摄)
为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理清孙子兵学与其他中国诸家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孙子兵学即中国兵学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引导人们对孙子兵学给予更大关注和重视,倡导并推动社会对孙子兵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2016年3月2日,山东孙子研究会主办的“中华文化与孙子兵学学术论坛”在济南黄河大厦举行。学术论坛自发布征文启事始,就受到广泛关注。陆续有来自山东、湖北、江苏、安徽、辽宁、广东、北京、上海、天津、台湾以及美国、新加坡的专家学者计78人积极参与论坛。论坛召开时收到论文42篇,其中11篇已在《孙子研究》上刊用,会议交流论文21篇,即席发言交流7人。2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孙子兵学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孙子兵学与诸子百家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弘扬孙子兵学文化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思路等问题,踊跃发言,热烈研讨,阐发了诸多真知卓见。
与会人员认为,虽然中国兵学文化具有隐形特征,“不可以教人”,但无论是古代由于战争威胁的需要,还是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孙子兵学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始终处于筋骨地位。这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孙子兵学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这不仅是因为孙子兵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与中华传统主流文化一脉相承,更体现在她与儒家学说为中华文化起着互为支撑作用。孙子兵学是中华文化的战略文化。这是因为:长期的统一与反分裂战争,奠定了孙子兵学把握全局的战略观;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陆战”,确立了孙子兵学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战略观;频繁的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政战”,强化了孙子兵学的“政治”战略观;中华多民族共同体下产生的“义战”,形成了孙子兵学多元一体、和平共存的战略观。孙子兵学是中华文化的武德文化。武德文化要使“安国全军之道”“上下同欲”;武德文化要将“慎战备战”思想“令民与上同意”;武德文化要营造“崇军尚武”的社会氛围;武德文化要促进“军民融合”建立长效机制。孙子兵学是中华文化的窗口文化。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孙子兵学对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由来已久;孙子兵学对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功不可没;孙子兵学作为中华文化在世界是渗透而非输出。孙子兵学是中华文化的智慧文化。孙子兵学是中华文化中带有思辩性、层次性、实用性、应变性很强的智慧文化。
学者们认为,《孙子兵法》的诞生,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以孙子兵学为代表的古代先进兵学文化,在博大精深、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大系中处于筋骨地位,是人类兵学文化的第一个巅峰。以毛泽东思想为标志的现代先进文化,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飞跃和升华,并开创了人类兵学文化的新巅峰。当今社会和经济大环境对中华优良文化特别是先进兵学文化有伤筋动骨的腐蚀和冲击,重振先进兵学雄风是实现新的战争形式下强军目标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论坛上,大家认为,孙子兵学与中华主流文化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是一脉相承的,应把孙子兵学列入中华主流文化。纵横家与兵法家皆出鬼谷一门,易经哲学与孙子哲学如出一辙。就《孙子兵法》与《周易》的联系来看, 二者在哲学上、兵学上高度圆融,密合无间。相通点主要有:共同观察客观世界的眼睛——朴素唯物论;共同对待问题的态度——朴素辩证法;共同对待战争的取向——原则契合。《孙子兵法》与《道德经》相通,“道中有兵,兵中有道”。二者相互联系,紧密贯通,其相融相通相同之处概括起来有:“不以兵强天下”的非战观,“胜而不美”的战争价值观,“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正义战争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制胜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的为将观,“祸莫大于轻敌”的忧患观,“不争而善胜”“繟然而善谋”的谋略观,“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战后修功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兵形若水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的以患为利观,“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权变观十一个方面。孙子不仅把老子的“道”引进兵家,还把道术哲学诗引进十三篇。孙子兵学思想与孔子儒学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孔子儒学思想做人,用孙子兵学思想做事”。他们都强调职位与权责的统一,主张“慎战”,重视个人品格修养和“人本”思想,遇到问题注重“权变”等。从孙子与荀子治军思想的异同之处,不难看出孙子兵学对荀子治军思想的影响。孙子兵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影响则是深刻而全面的。他不仅写出了《孙子吴起列传》,高高举起了孙子兵学的旗帜,而且把孙子的思想和用兵方法贯穿于他《史记》创作之全过程中。
与会者认为,不仅仅《孙子兵法》谈兵,在数千年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诸子百家、各流派均有兵学思想的阐发。老子说,“不以兵强天下”。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荀子在其著述中专设《议兵篇》谈其治军思想。中华大兵学文化必定涵盖了中华诸子百家的兵学思想,而《孙子兵法》则是其中垂范古今的经典。“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已成为兵学研究者的共识。
正因为孙子兵学汲取了诸子百家之精华,集中华优秀文化之大成,所以自古以来就在海外流传,受到普遍推崇。而随着《孙子兵法》在海外的流传,中华文化也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作为一部中国兵书的典籍,海外国家学习和理解了《孙子兵法》,就是接受了中国的兵学文化,是东方军事智慧在世界范围内的生根与发芽。《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法,但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兵学之外的中国文化思想。海外国家的很多人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孙子军事思想,对与之相关的儒、道、法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也产生兴趣,进而对整个中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说,《孙子兵法》在海外国家的流传,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整个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功不可没,对于世人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国、塑造中国良好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孙子兵学是中华文化中带有思辩性、层次性、实用性、应变性很强的智慧文化,对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事业的成功之道。思辩性显示了孙子兵学哲学思维上的智慧;层次性显示了孙子兵学不同层面上的智慧;实用性显示了孙子兵学解难脱困上的智慧;应变性显示了孙子兵学权变创新上的智慧。在如何确立辨析事物、解难脱困、取胜求利的总体思路上,孙子兵学不主张简单地通过力量的直接对抗来达成目的,而强调无形地使用力量,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完美的结果。在如何实施解难脱困、取胜求利的大致方略上,孙子兵学强调“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把握“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权,“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在如何防范解难脱困、取胜求利时容易出现的偏差上,孙子兵学提醒人们认识竞争背后的巨大风险:“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防止在关键时刻头脑不清醒,犯“怒而兴师”“愠而致战”式的错误,等等。
有的学者强调,要警惕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的渗透与颠覆。西方国家看重孙子兵学的大智慧,即战略层面的智慧。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及其美国采用的“孙子战略”智慧,致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些国家实行“颜色革命”。美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远交近攻等,目的仍是“不战而胜”。“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中国的“智慧”。但恰恰我们一些人就“中招”了,他们信奉西方价值观,丢掉了老祖宗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置孙子兵学的大智慧于不顾,专注地玩弄孙子兵学的小计谋和权宜之计,把孙子兵学当成厚黑学、“暴利学”。这是对孙子兵学智慧的亵渎,也是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背道而驰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展弘扬好中华兵学文化,汲取其中的尚武精神和谋略智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周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