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曼
[摘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得到迅猛发展,它在促进经济、政治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技术手段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品被人们从神圣的祭坛上请下来,神秘性与距离感土崩瓦解。机械复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与价值,对现代艺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机械复制;艺术观念;电影艺术;大众图像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由高科技和大众文化所操作的时代,一个丰盈与匮乏相交织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喧嚣与躁动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狂轰滥炸、日复一日的感官刺激,使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态度从最初的震惊走向麻木,导致现代人整体经验的破碎与贫乏。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科技彻底改变和塑造了现代人的生活,而且推动了精神文化产品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思维、行动乃至整个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一、不同时代感知艺术的方式
历史的斗转星移常常会改变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方式。史料记载最早的艺术作品起源于某种礼仪——起初是巫术礼仪,后来是宗教礼仪。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写道:原始的审美或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一种原始巫术礼仪或图腾活动之中。我们不清楚早期人类是否信仰神灵的存在,但他们相信通过艺术可以激发出超自然力量的观念相当明显,于是人类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无法理解的力量的崇拜。所以,在远古时代,艺术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人们并没有把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进行审美观照。
中世纪以来,雕塑被视为一种偶像崇拜,《圣经》成为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西方的雕塑和绘画有许多关于宗教题材,有些作品直接被置入教堂供人膜拜,比如耶稣受难的雕塑。在基督徒看来,这是上帝赋予了艺术家技艺,因而艺术只能用来传递上帝的旨意。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开始站在世俗立场从审美角度看待这些宗教题材的作品,继续表达着对它们的崇敬和赞美。实际上东方的雕塑,尤其是与佛教有关的雕塑,也是作为崇拜对象来对待的。当然,人们寄托宗教情怀的同时,也会被这些雕塑本身的美感所打动。
19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公开拒绝常规的艺术观念和态度,开始追求表现主观感受和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他们之中有人运用科学的色彩理论表现艺术,有人以新颖简化的风格融合艺术,有人运用明亮的色彩渲染情绪表达艺术,更有人以不同的视角呈现物体,带给我们全新的艺术体验。艺术家们不断抛弃传统,进行各种不同的尝试,使艺术风格包罗万象。
不管如何,人们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时候,或多或少也带着一种崇拜的心理。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技巧,那些由艺术品本身带来的感染力,那些笼罩在艺术家身上的神秘光环,都使得世人对之心生叹服而顶礼膜拜,这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是人们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
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品不断地被大量复制及再创造,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出现更加显现了先锋派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当我们看到蒙娜丽莎的两撇小胡子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对于这幅世界名画的敬畏感早已全然消失不见,一种荒诞感涌上心头。当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让位与展示价值时,也就是说“光晕”在渐渐消逝,同时说明传统艺术已经没落。
二、技术手段的进步
艺术生产过程中,最初的艺术创作活动是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前提,复制活动则是艺术创造的技术化和扩大化,技术的更新大大推进复制,使艺术活动走出“象牙塔”,让艺术品更有效地表现日常生活,拉近普通大众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
不难发现以照相、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会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或者说更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抵达的境地。比如我们用摄像机拍摄一尊雕像,我们可以任意选择拍摄角度,或者通过放大局部来凸显肉眼看不到或易忽略的部分,以取代最佳视觉效果。又或者我们用摄像机将一场音乐会全程录制下来,带回家随时随地欣赏,还可以将其制成唱片让那些没到现场的人也能听到。可见,20世纪以来,机械复制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意味着它不仅将全面取代手工复制,而且将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的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习惯了快餐式阅读、数字图片、网络文化,我们面对新事物能立即做出回应,也能从旧事物中找到新的规律,艺术观念及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也更全面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三、电影艺术带来的思考
电影艺术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产物。它几乎覆盖了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传统艺术之美。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对它倍加关注。在一些人看来,电影不断引导人们进入虚假的美梦和许诺中,容易被制造者意识形态同化。然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万万不能以顽固保守的姿态来衡量它,我们深知电影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一部好的电影,能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电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艺术美的享受,同时还使得我们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的关系。表面上看,艺术和科学技术是对立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手段成了艺术生产和消费方式改变的内在动力。优秀的艺术家会凭借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来捕捉到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拓宽人类的感知范围。《蜻蜓之眼》是首部既没有摄影师也没有演员的剧情长片,影像全部来自公共渠道的监控视频。我们会发现无处不在的监控系统是一种真正的散点透视,这个特殊的视角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参照与思考。科技的进步使艺术更确切、更犀利地直指事物本质,让传统文化、道德、法律和旧有的概念在新的艺术面前获得新的审视方式。
四、大众图像的生产与传播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更好、更直接地了解艺术、关注艺术,如今网络与电子产品的过度消费,视觉修辞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网络上,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夸张、搞笑,并且带着讽刺意味的图片,这些图片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我们。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之所以被人们崇拜,并不是他做出让大众难以理解的先锋艺术,而是因为他创作的强烈的视觉符号代表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在机器大生产带来的物质丰富下精神状态的空虚,因而具有了其视觉符号的生命力。
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图像文化。首先,图像试图通过直观的形式向社会传递规范的意义,建立有效的社会秩序,并具备某种隐藏的攻击性和说服性。其次,图像文化有其特殊的年代性,能很容易让小众群体产生共鸣。所以不难发现图像能得到广泛传播,使人们感受到它的趣味性。
俄国文学家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的狂欢节时指出,狂欢节精神及其指向未来的、自由的、乌托邦的色彩逐渐蜕变为一种纯粹的节日情绪。现如今,每个聊天工具中,表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对图像的分享与占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种追求平等的欲望,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不少表情是完全无意义的、粗俗的、恶搞的,这样脆弱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结语
笔者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推进艺术的进步,面对机械复制时代衍生出来的艺术和艺术消费方式,人们要用客观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它,不断发掘和引导出正面潜能,使其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