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
[摘要]20世纪中叶中国动画电影就已经融入了诸多具有本土色彩和审美价值的传统元素,逐渐发展为独特的“中国学派”动画,凭借其饱满的诗韵和淡雅的艺术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艺术殿堂中,中国水墨画受到了种种的限制。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派”动画及其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指出只有突出传统文化内涵和发扬中国元素,才能推动中国动画电影在现代语境中得以发展。
[关键词]中国学派;水墨画动画片;中国水墨画
一、“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风格
“中国学派”动画主要是指在20世纪中叶至90年代,我国众多的动画工作者制作的凸显民族特色、反映现实生活以及表达文化内涵的符合中国人民审美性的动画电影。这些影片致力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出鲜明的民族色彩,例如:在1940年创作的动画巨作《铁扇公主》就富有浓郁的民族性风格,并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民族特色而奠定了基础。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于1964年完成创作,其积极地弘扬了“中国学派”的民族风格,被公认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包含了浓厚的趣味性,并且在美术造型上凸显出传统的艺术风格,可以说这一部动画作品绝不会逊于西方动画,影片中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京剧等艺术精华,但是在《大闹天宫》之前,我国就已经把中国画的美术风格、柔美意境以及造型设计等在动画电影中得以弘扬,这就是水墨动画。水墨动画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造型和空间设计,尤其是一些具有脱俗、高雅的艺术风格更是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印象,并成为了“中国学派”的永恒经典。
二、中国水墨画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创新
(一)中国水墨画对“中国学派”动画的写意创新
水墨动画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动画片,它充分利用水墨画的创作手法来辅助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从而突破了其他各国采用线条方法来构图的模式,而是采用重墨色来营造虚实的意境,强调笔墨中的趣味性和悠远的自然意境。水墨动画在拍摄的过程中把水墨画的形象和构图形式全部记录下来,并通过连续放映从而构成了浓淡相宜的水墨动画。在1 961年完成的《小蝌蚪找妈妈》标志着中国第—部水墨动画的成功,成为最早展现民族风格的“中国学派”的动画作品,并积极地为今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民族、群众道路指引了方向。此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纷纷投拍了四部水墨动画,几乎每—部水墨动画都展现出鲜明的水墨画创作艺术,并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水墨动画突出体现了中国民族绘画的传统艺术,把水墨画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一一呈现出来,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没有任何的边缘线,但是却能从影片中看到毛笔画在纸上描摹的视觉效果,整部影片就营造出一股诗意,生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在开头部分出现了一本封面淡雅的画册,而打开画册后就看到了一幅静谧的荷塘景象,随着镜头逐渐推进,迎来的是古典的琵琶曲,把观众引领到一片无限的荷塘世界中。紧接着水墨在宣纸上慢慢晕染,一个个鲜明、素雅的水墨画场景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仿佛和天地连接在一起,同时还选取了齐白石笔下描绘的各种生动、活泼的动物。整个背景尽显出清丽、开拓的视觉效果,笔调较为轻柔而又凸显出诗情画意,影片无不展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美学价值,富有深远的意境和阔达的情怀,这种虚实相生的动画意境和灵动的情节画面,彰显出“中国学派”的审美风格,并在中国动画史上实现了又一次的突破。在1962年著名的文豪茅盾看了这部水墨动画后,也不禁称其在充满趣味性的背后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具有撩人心境的画意和诗情。水墨动画的创作步骤与—般的动画相比更为繁琐且费时,这就对绘画工作者以及摄影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仅仅花费在拍摄一部水墨动画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完成五部普通的动画电影,因此,我国的几部水墨动画的内容都很精彩,但基本上都是短片,并且在投入和支出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亟需在制作技术上得到完善。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水墨动画也逐渐在动画历史中隐退,曾经令人神往的水墨动画技术也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动画市场中则出现了许多模仿迪斯尼或日本的动画电影,这些作品的制作技术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富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传统审美性的动画电影则越来越少,甚至长期笼罩在美国和日本的阴影之下,而导致动画造型和艺术风格严重滞后,更是遭遇了惨淡的票房成绩。
(二)其他民族文化对“中国学派”动画的韵味追求
动画电影的创作首先应在题材上下功夫,动画题材是一部动画电影的关键,无论是木偶动画还是水墨动画,抑或是当前较为流行的3D动画,它都成为创作动画电影的原材料。但仅仅有了这些还是不够的,就好像是女娲造人,创作者还应使其具有人性化的思想,因为一个好的故事能支撑整部影片,构成整个故事的基本框架,同时也是核心思想和精神的依附。动画电影具备了思想后,就要努力赋予其韵味,“韵”是动画电影的一种内在特性,虽然水墨动画已经远离我们的视野,但是“中国学派”动画在艺术风格中仍然致力于追求“韵”,它是作为艺术作品的灵魂,具有清丽、缥缈、浓淡结合的艺术格调,把中国的艺术精髓融入到动画意境的构建中,从而使每一个动画场景都富有中国意味的自然景象和深厚的传统思想。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在不断的传播,许多“中国元素”都纷纷进入到西方动画电影的创作中,使其具有国际化的特征,其中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就包含了鲜明的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得到新生,无论是在动画造型的设计、色彩的调和上,以及音乐的选用上,都比以往的西方动画电影更加凸显出东方民族的特色,虽然美国制作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仍然还处于表面的模仿中,但它确实比迪斯尼多年前制作出来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更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尽显出本土文化的特色和彰显出民族精神。但是中国本土创作团体在动画电影中融入的中国元素却得不到大众的接受,我们更应反思自己,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
“中国元素”也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固执的坚守传统,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传统的艺术风格能否使现代化的动画电影更加具有吸引力,这一问题的答案还需要诸多动画创作者的深入探索,但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了这一问题,在2008年创作的动画短片《双下山》则着眼于传统题材,并引进了先进的三维创作技术,整部影片的故事改编于黄梅戏轻喜剧《双下山》。它通过对小僧、小尼心态的细致入微的刻划,表现了他们从邂逅、相识、相知、相慕,直到双双冲破封建樊笼,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该剧幽默风趣,令人啼笑皆非。同时也凸显出中国动画的艺术魅力。这也得益于动画创作者对中国特色的积极发扬,并把传统的意境和美学性植入到现代化的动画创作中,这也对“中国学派”动画进行了探究和反思。
结语
在电影科技得到迅猛发展和革新的今天,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应积极发扬传统民族的特色和艺术风格,特别是类似于中国水墨动画展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性,我们应该在综合考虑动画产业的发展趋势前提下,尝试着把传统的动画元素与现代化的动画制作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避免不被美、日等国压制,同时我们应努力在现代化的语境中使中国的动画电影彰显出深厚的艺术性,继承和创新本民族的传统艺术,这样才能推动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国门,在国际动画舞台上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