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觉文化背景下传统艺术资源的转化

2016-09-06 08:23王禹
美术界 2016年5期

王禹

[摘要]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促使人类新的认知方式手段的形成,新的认识方式下传统艺术资源的发展、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挑战。艺术资源的视觉转化是当今文化发展的必然,在艺术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推动传统艺术资源在视觉文化中实现文脉的创新性传承,推动艺术资源从视觉文化拓展的角度进行演绎与创意性设计,使艺术资源切合当代视觉文化娱乐性、消费性特点,实现在推陈出新下的保护与发展,对传统艺术资源的运用、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足石刻;艺术资源;视觉转化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没有人会质疑视觉图像如同文本一样是人类传播和文化表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式,事实上来看,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图像的阐释世界,任何对于艺术文化的解释和认知都离不开图像的形象化表述,以图像为手段的视觉文化及其传播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影响着我们文明的进程。

视觉文化一方面通过复制、虚拟、视像等技术促进艺术文化资源与信息的交流、传播,另一方面对区域传统艺术文化资源提出挑战。受时间、地缘、非现代性表现制约的传统美术资源在一定层面上无法迎合视觉文化及其技术下的复制、虚拟、视像特点,较单一的传统艺术资源的呈现、推广与视觉艺术盛行下当代直观、视觉、交互、多维空间的认知、思维相抵抗,从而影响传统美术资源在视觉文化下的转化与创新发展。作为传统艺术文化资源从文化保护的角度上来看,我们不能因为其历史形态与时代展现方式互融性差而肆意改变其原有生态,但是仅仅依据其固有历史形态进行保护性展示,却也导致艺术资源的文化和艺术意义大打折扣,甚至逐步在视觉艺术展示和大数据时代失去其发展空间。因此,运用视觉文化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创新性展示与转化是传统艺术资源不断拓展的有效方式。

大足石刻作为一般范畴的概念具体指的是唐、宋时期开凿于现在重庆大足的摩崖造像石刻艺术总称。然而,视觉文化的发展促使艺术研究从更深层的文化角度关照艺术资源的视觉性,作为传统艺术资源的大足学及其艺术研究范畴已远远突破石刻艺术范畴,向多种艺术领域和文化角度拓展,像是对除铭文碑刻、造像、传统纹饰等类型以外的万古鲤鱼灯舞、大足剪纸等艺术资源的研究,从视觉性上与石刻艺术遥相呼应构成艺术资源的生态完整性。综合来看,大足石刻艺术资源的构成基本由传统艺术资源、演绎与创意艺术资源组成,这两个组成部分及其在当今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资源转化对传统艺术资源的运用、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大足石刻具有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其类型涵盖了造像艺术、浮雕艺术、石刻艺术、装饰纹样等,其中在造像艺术中大足石刻有别于历代石窟造像以佛经故事作为唯一创作题材的现象,而是以大量生活化的日常世俗生活场景来诠释教义和故事。然而,大足石刻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资源其内容和呈现形式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受到局限,具体体现为:传统的说教性教义造像等艺术内容与现代视觉文化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历史上造像艺术的直观与冲击力在当今视觉文化时代被现代视觉媒介平台创造的图像化、信息化、娱乐化、互动性内容消解,使得大足石刻传统艺术资源局限于部分受众群体,像研究学者、广大信众、旅游群体等,优秀的艺术资源的影响力和艺术精髓无法形成有力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冲击力。

一、大足石刻传统艺术资源的视觉转化

大足石刻传统艺术资源的视觉转化即以类型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传统艺术资源的媒介性与信息性转化,以促进传统艺术资源的视觉化转化和信息传播。在传统艺术资源视觉转化中,首先应实现艺术资源的类型化系统整理,鉴于大足石刻传统艺术资源在内容形态上的多样性,其视觉艺术资源应在二维、三维的归类系统中设置人物动植物造像、装饰纹样、碑刻石刻、艺术材料等资源类别,并完成数字化采集处理,形成大足石刻传统视觉艺术资源数据。具体体现为:通过视觉数据类型化采集对大足石刻传统艺术中佛、菩萨、世俗人物、龙、孔雀、青狮、白象、牛和禽类、莲花、卷草和如意、璎珞等典型视觉元素的系统整理,建立二维和三维视觉数据资源,能够实现传统中国传统视觉资源在服装、首饰、装饰艺术等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对人物、花卉、乌兽等视觉形象的数据化处理,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城市形象,如城市Vl、城市雕塑、数字影像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中的展示和运用。

传统原有艺术资源通过归纳分类数据资源的建立,切合了视觉文化对图像化、信息化的要求,实现传统视觉元素的当代运用性发展保护,从文化渗透的角度实现传统视觉资源的创新与延伸,推动传统艺术资源在视觉文化中实现文脉的创新性传承、保护与发展。

二、大足石刻演绎与创意艺术资源的视觉转化

大足石刻作为传统艺术资源其被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既有的造像、石刻等实体艺术形态,绝大多数对大足石刻的研究着眼点在对其本有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分析和纵深探索。从更为宽泛的角度来看,除既有形态的大足石刻艺术资源外演绎与创意艺术资源成为重要的视觉艺术转化内容。

演绎艺术资源主要成型于大足石刻儒道释经义故事以及具有巴蜀民间世俗造像、民风民俗故事资源的发掘和系列策划,像宝顶大佛湾“牧牛图”为代表的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放牧、养鸡、习武、牵马、划船、负子、扶亲、杀猪宰羊、婚娶筵席、厨女宰兔等一系列故事,这些题材故事通过进一步策划、整理、系统化,借助影像、多媒体、动漫等艺术和技术的加工制作,运用电子阅览平台、App技术推广等能够成为反映巴蜀地域艺术文化的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卷”。

创意艺术资源成型于大足石刻艺术资源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创意性加工设计,像通过互动媒体艺术运用将万古鲤鱼灯舞、大足剪纸等艺术资源发展成以大足艺术文化为主题的解谜类手机游戏,通过互动性、交流性、参与性玩手机游戏的方式一方面呈现给受众多彩灿烂的大足传统艺术,另一方面通过手机游戏让受众在体验中对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容给予以认知。

因此,通过图像、虚拟、交互技术的处理与平台搭建对既有艺术资源内容与形式进行视觉策划、拓展以及创意性加工,能够推动艺术资源从视觉文化拓展的角度进行演绎与创意性设计,使艺术资源切合当代视觉文化娱乐性、消费性特点,实现在推陈出新下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结语

综上分析,视觉文化背景下传统艺术资源的发展在保护、维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视觉文化背景下广大受众对视觉性、互动参与性、娱乐消费性等特点的需求,不断拓宽传统艺术资源的创新创意内容,使艺术资源的文化和艺术意义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实现直观、视觉、互动的多维展示,促进艺术资源历史感与现代性的结合,在发展性保护中实现传统艺术资源的有效转化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