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龙军 欧树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00083;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广东广州5050)
南沙新区万顷沙组砂土工程地质特性及液化判别
■欧龙军1欧树召2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广东广州510510)
广东省南沙新区作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在地区发展和国家战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万顷沙组地层在区内广泛分布,该层主要有淤泥土、粉质粘土及粉细砂组成,较厚的软土层可能导致地面沉降、边坡失稳及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本文以万顷沙组中粉细砂②3层为研究对象,分析砂层的工程地质特性,给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通过室内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数据,对该层土进行液化判别和分级。结果表明,粉细砂②3层为液化土层,液化等级为轻微。研究结果对本区的岩土设计及工程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万顷沙组砂土液化标准贯入试验
南沙新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兰州新区之后的第六个国家级新区,在地区发展和国家战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1]。南沙新区的地形地貌为海冲积平原,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海边广泛存在万顷沙组地层,其软土发育,厚度较大,含较多粉细砂[2,3,4]。软土层和砂层使得地基不稳,可能出现地面沉降、边坡失稳及砂土液化等地质灾害[5,6]。
本文以万顷沙组中的粉细砂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数据,分析砂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并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对其进行液化判别,对本区的岩土设计及工程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根据钻孔资料,岩土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和燕山三期侵入岩共三大类,典型地层剖面见图1。
图1 研究区地质剖面图Fig.1 geological section of study area
万顷沙组地层中含较多粉细砂层,层厚一般0.70~9.40m,平均5.84m。灰白色,灰黑色,饱和,稍密,成分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颗粒均匀,级配较差。
取该层土样4组,其水上坡角38°,水下坡角32°,野外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11~16,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
3.1室内试验
室内筛分试验数据见表1,表中可以看出,该层粉细砂粉粒组(<0.075mm)含量为47.5%,在粒径级配曲线上采用直线近似的得出d10、d30、d60并计算得不均匀系数及曲率系数:Cu=d60/d10=7.2,Cu=d60/d10=7.2。根据土力学中定义,级配良好砂是指Cu>5且Cc=1~3的砂土[7]。因此,该粉细砂为级配不良。
表1 粉细砂粒径分析
图2 粉细砂的粒径累计曲线Fig.2 grading curve of sand
3.2标准贯入试验
分别在研究区6个钻孔中,对粉细砂②3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其标准贯入击数分别为:12.0、11.0、12.0、13.0、13.0、14.0。
4.1规范法
该粉细砂层埋深为15~20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计算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的公式为[8]:
式中:N0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本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因此N0=6;ds为标准贯入点深度,按最不利考虑取15.0m;ρc为黏粒含量百分率,砂土时取为3。代入上式,得Ncr=24。
实际的标准准贯入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分别为:12.0、11.0、12.0、13.0、13.0、14.0,均小于Ncr,因此该层粉细砂为液化土。
4.2液化等级的划分
对于存在一层液化土层的地基,按下式计算各个钻孔的液化指数:
式中:IIL为液化指数,N、Ncr为标准贯入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d为试验点所代表的液化土层的厚度,W为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判别深度为20m时,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取10,等于20m时取0,5~20m时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根据粉细砂②3层的厚度及埋深情况,计算6个钻孔的液化指数见表2。
根据液化等级判别标准,判别深度为20m时,0 表2 液化指数计算表 (1)粉细砂②3层在本区广泛分布,平均厚度5.84m厚度较大,基础设计与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2)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粉细砂②3层粉粒含量高达47%,建议其承载力标准值取130KPa,桩侧摩阻力标准取30KPa。 (3)根据规范法判据,粉细砂②3层为液化土层,经计算,各个钻孔的液化指数为0.2左右,液化等级为轻微。 [1]刘祝斌.国家级南沙新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刘勇健,李彰明,伍四明,等.南沙地区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微结构参数的统计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02):21-26. [3]周翠英,牟春梅.珠江三角洲软土分布及其结构类型划分[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81-84. [4]陈晓平,黄国怡,梁志松.珠江三角洲软土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 (01):137-141. [5]戴炜健.南沙某软土深基坑支护事故分析及优化设计[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6]朱鸿鹄,陈晓平,张芳枝,等.南沙软土固结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5 (01):1-3. [7]李广信,张丙印,于玉贞,等.土力学(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程(GB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P5[文献码]B 1000-405X(2016)-1-5-2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