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现强
楼兰简纸文书书法解析(四)
□ 党现强
细心的朋友会注意,本讲的题目是“楷意”而非“楷法”。楷书是最讲求法度的书体,但其从滥觞、初步形成、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为楼兰简纸文书所属的时代,正是楷书初步形成的阶段,完整意义的成熟楷书是在唐代初期(有说是北朝晚期)才形成的。楼兰简纸文书中,隶、楷、行、草诸体无所不备,其楷书笔意的书迹,为我们理解魏晋古法提供了颇多借鉴。
图1
图2
首先,楼兰简纸文书能启发我们深入理解魏晋书法风韵。现今,据以临习的晋唐小楷主要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诸法帖,皆为后世摹勒翻刻,翻刻过程中难免加入后人的理解,只有墨迹本才会忠实的反映晋人遗韵。因此,通过楼兰简纸文书中的笔势、结字、典型笔画特征等,可以领会晋人风规。唐代孙过庭谓:“古质而今妍。”理解“古质”之意,此为枢纽。如钟繇《贺捷表》(图1),可与《近违不相闻残纸》(图2)互相启发。
第二,以传世刻帖与简纸文书比对,研究用笔方式差异,可以丰富笔法,增强线条表现力。我们知道,楷书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提按笔法的发展过程,早期表现为提按幅度加大,后期表现为提按精度加强。在这层意义上,相较于楼兰简纸文书,传世刻帖显然表现得更为成熟。其原因:一方面是名家书法与普通书写者的层次差别;另一方面也有后世刻帖操作时,己意加入与原生态的差别。如王羲之《乐毅论》(图3),点画精到,含蓄隽永;而《□仁白残纸》(图4),天真烂漫,解衣盘礴。
图3
图5
再次,注意典型笔画特征的运用,以及由典型笔画特征形成的典型结字。我们理解楷书,往往是从唐楷溯源,以后世成熟楷书往回看。其实,以此角度看待魏晋楷书,是有许多局限的。若把魏晋楷书比作一座山峰,那么它的发展是从山的另一面上来的,不仅有楷法点画自身的古质,也兼含了部分颇有隶意的典型笔画。因此,必须站在书法史的角度思考,理解越深入,对临摹中的启发就越多。如《休让残纸》(图5)中的横、钩、捺等笔画,竖心、欠部等偏旁,都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要之,在于学习运用时,注意统一和谐。
最后,通过楼兰简纸文书学习魏晋楷书,要注意对其整合,最忌照猫画虎。若徒求形似,往往会画地为牢,不仅不能丰富表现手段,反而会作茧自缚,成了负担。所谓整合,包含几个方面:1. 注意对时代书风的总体抽绎,由于书手层次不等,水平不齐,所以不能只求形似;2. 对典型笔画特征有借鉴、有归纳,做到举一反三,不能为运用而运用,须顺应笔势,留心剪裁之工;3. 所有资料,皆可以视为源头活水,活学活用,不拘成法,开创书法审美新境界。如《三月一日济逞札》(图6),是一封问安的书信,略带行书笔意,用笔轻松,节奏舒缓,线条质朴中见流动。若以此纸按前述要点领会,仔细揣摩,定能受益良多。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