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蔬菜研究所 庞淑敏 万秀娟 黄文 陈焕丽 兰金旭崔杏春 胡京昂 张丰田 张建国 申爱民
结构调整与政策法规
郑州都市型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报告(下)
郑州市蔬菜研究所庞淑敏万秀娟黄文陈焕丽兰金旭崔杏春胡京昂张丰田张建国申爱民
河南省农业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处 主办
(接上期)
(一)蔬菜供需矛盾突出,从业人员参差不齐
随着郑州市区框架的拉大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区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对蔬菜的需求量也随之剧增,而耕地面积处于减少趋势,蔬菜种植面积难以保障,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同时,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大量失地农民转变为市民,不再从事蔬菜种植产业,有土地的新生代年轻农民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多以外出打工为生,导致蔬菜从业人员数量急剧减少,从业人员多以留守的中老年人为主,知识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差,劳动力成本提高,从业人员参差不齐,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蔬菜产业链条短,与二、三产业结合不够
郑州市蔬菜产业链条短,一是蔬菜精深加工率低,大多直接食用,再加工的种类和数量较少;二是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造成蔬菜附加值低;三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蔬菜产业新技术应用不多,科研投入有待加强
调研数据显示,郑州市蔬菜优良品种应用面积有待增加;蔬菜栽培方式相对落后,管理较粗放,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的应用较少,机械化程度较低。
郑州市蔬菜产业的投入有失平衡,重基地建设,轻科研投入。对于基地等硬件建设,郑州市先后出台了多项补贴政策,但在科研投入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四)设施蔬菜的发展相对落后,种植结构仍需优化
据本次调查,郑州市蔬菜露地种植面积4.233万hm2,设施蔬菜面积只有0.847万hm2,是露地面积的20%,占总面积的16%,同时设施老化严重。据统计,郑州市目前建成5年以上的设施数量超过50%。如原有日光温室建造材料大多以竹木结构为主,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维修投入增大,提高了蔬菜生产成本,且不利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设施栽培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主要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如机械化操作、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等技术应用较少。
蔬菜种植种类失衡,设施蔬菜生产主要以茄果类、瓜菜类为主,且品种以大路货居多,专用品种少,种植种类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反季节蔬菜的供应,容易造成价格波动,影响市民生活,故种植结构仍需优化。
(五)蔬菜集约化育苗体系不完善,技术有待提高
郑州市蔬菜集约化育苗研究力量薄弱,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集约化育苗虽然已经提了多年,但整体资金投入少,从事集约化育苗研究的技术人员不多,造成了集约化育苗技术研究进展缓慢,对于集约化育苗过程中的基质配制、种苗生长调控等系列瓶颈问题始终无法突破,严重影响了蔬菜良种推广和产品更新换代。
蔬菜集约化育苗企业少、规模小。据统计,郑州市目前仅有2家集约化育苗企业,育苗种类偏少,数量较低,无法满足郑州市蔬菜生产的基本需要。
(六)蔬菜科研成果多,转化率有待提高
成果转化问题突出,转化率低。蔬菜科研成果研究出来以后,与生产应用的衔接途径不畅通,造成科研成果不能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同时成果转化政策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科技人员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不高,使一些成果束之高阁。
(七)蔬菜流通成本高,信息化资源有待整合
针对蔬菜流通的问题,郑州市专门建立了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降低了蔬菜运输成本,同时对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蔬菜早市等给予资金支持,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蔬菜运输组织松散。以个体经营方式多、规模小、层次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蔬菜粗包装为主,造成运输过程中浪费多,增加了物流成本。二是批发和零售市场摊位费高,提高了蔬菜价格。蔬菜在进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蔬菜早市等地方销售时,较高的摊位费增加了蔬菜的流通成本。
郑州市虽然先后建立了蔬菜生产追溯系统、病虫害综合防治系统,构建了农业信息发布平台,但目前蔬菜的交易市场环境、市场发展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信息设施仍显落后,与省内外、国内外大市场衔接不紧,没有形成具有全国、全省影响辐射的大型蔬菜交易市场和信息平台。
(八)特色蔬菜品牌少,“郑州菜”影响力有待加强
河南省是全国蔬菜生产第二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有行业影响力的“郑州菜”名优特色品牌非常少,目前只有 “新郑莲藕”“登封芥菜”“中牟大蒜”“广武大葱”4个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地理标志保护登记产品。
基本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大力调整蔬菜产业结构,以科技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以蔬菜安全监管为保障,以丰富市民“菜篮子”、保障市场供给为目标,加强蔬菜科技创新,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做强做大“郑州菜”, 提高郑州市蔬菜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郑州都市型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
1.提质改造现有蔬菜设施,扩大设施蔬菜建设面积
一是在对现有设施蔬菜基地进行提质改造保护的同时,实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二是加大设施蔬菜建设面积。设施蔬菜是郑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柱,是保证蔬菜安全供应、提高农民收入、体现现代农业特点的重要手段。规划在“十三五”期间设施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2万hm2,年产量到达30万t,占蔬菜总产量的60%以上,不仅满足郑州市场需求,还有大量蔬菜外销。
2.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丰富市民“菜篮子”
根据市场需求,继续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丰富郑州市民的“菜篮子”。郑州地区适合各类蔬菜的生产,今后要大力发展郑州特色蔬菜,做强“郑州菜”这个品牌,重点巩固中牟大蒜规模、发展广武大葱、惠济绿叶菜、新郑节水莲藕、登封芥菜、越夏蔬菜、辣椒、芦笋等特色蔬菜,充分利用黄河滩区、背河洼地、高海拔丘陵的特殊自然条件发展露地、高山特色蔬菜,使其成为河南的名优特色蔬菜。规划在“十三五”期间蔬菜基地面积达到3.333万hm2,年产量220万t。
3.加快蔬菜工厂化生产步伐,满足供需平衡
蔬菜工厂化生产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蔬菜质量的有效措施,它不仅能快速地自动化连续生产高品质蔬菜,而且能形成高层立体化群体结构。有计划地建立若干个国家级和省级的工厂化蔬菜生产基地,能改变郑州市蔬菜淡季的供应问题。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建设4座芽苗菜工厂,其中芽菜工厂2座,每座日产80t以上;苗菜工厂2座,每座日产5t以上;建设食用菌工厂3座,年产规模达到5 400t,且实现原料选配发酵、菌种培育、菌料装瓶、接种培养、产品包装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发菌车间、出菇车间环境控制的程序化。
4.完善蔬菜集约化育苗体系,降低生产成本
集约化育苗是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蔬菜集约化育苗是引领蔬菜产业向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配套完善的集约化育苗体系,不仅可以节约种子、节约投资、培育优质壮苗,还可以提高蔬菜种苗的安全系数。根据郑州市蔬菜产业现状,重点推广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等蔬菜穴盘集约化育苗技术。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50个,年产优质蔬菜种苗5万株,供应1.667万hm2菜田用苗,集约化育苗覆盖率在40%以上。
5.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本身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故食用菌产业基地的建设是势在必行。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新发展双孢菇、杏鲍菇、平菇、金针菇等特色食用菌333.333hm2,年生产食用菌5万t。
(二)完善科技支撑和成果转化体系
1.加强蔬菜新品种培育,强化良繁基地建设
根据郑州市市场的需求,将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加快种质资源创新的步伐。建立并完善主要蔬菜和马铃薯的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及雄性不育等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体系,保持郑州市的蔬菜育种优势并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在雄性不育利用和抗逆育种技术方面要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永久性、高标准、科技含量高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繁育出符合市场需求、高质量的种子,提高郑州市蔬菜种子产业化水平,保证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增加蔬菜业产值在农产品中的比值。
2.加大栽培技术研究,提高蔬菜种植水平
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各种蔬菜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步伐,重点研究连作障碍治理技术,制定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模式;研究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掌握根结线虫、粉虱、韭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十字花科根肿病等蔬菜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集成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研究轻简栽培技术,开发精量播种、精量施肥、水肥一体、设施环境调控等技术的研究,全方位提高蔬菜种植水平。
3.加大现代装备研究力度,提高蔬菜设施水平
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机公司,研究与设施蔬菜生产相配套的现代装备。重点研究智能化控制系统、精准灌溉、施肥设备,适合不同作物需要的新型温室结构、覆盖、保温材料、播种及机械化移栽、收获、加工冷藏、清洗、包装等现代装备,通过现代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提高蔬菜设施水平,同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4.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提高转化率
(1)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探索和建立转化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5.加大蔬菜科研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耕地逐渐减少,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对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农村劳动力减少造成的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也日渐突显。只靠政策的支撑和生产投入的增加,已经不能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只有加大蔬菜科研的投入,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扩大设施栽培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行科学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矛盾,保障蔬菜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建立蔬菜病虫害疫情防控体系
建立郑州市病虫害疫情防控中心,在中牟县、荥阳市、新郑市、惠济区、新密市、登封市等县(市)、区建设县(市)级蔬菜病虫害测报站,每0.133万hm2集中连片的蔬菜产业区建设1个蔬菜病虫害测报点。
在蔬菜病虫害疫情监测点,配备必要的移动监测设备,进行蔬菜主要病虫害调查,病虫样品的采送,并对当地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控指导;在县级蔬菜病虫害测报站,建设完善的蔬菜病虫害检测诊断实验室,配备相应的技术队伍,提高蔬菜病虫害疫情的预防控制、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紧急处置能力。在郑州市病虫害防控中心,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配备必要的移动监测设备和移动监测交通工具,收集基层测报点的相关信息,鉴定蔬菜病虫害,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疫情进行预测、预报和发布,并提出防控措施。
第四,积极参与到“江西风景独好”等省市重点对外宣传节目中去,积极邀请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栏目来录制取景,量身制作精美的风光片、宣传片投放到CCTV的“请您欣赏”等旅游专栏中去,提升庐山西海品牌知名度。
(四)加强蔬菜安全体系建设
1.贯彻执行各项标准,加强蔬菜安全监管
以蔬菜标准园和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在蔬菜优势产区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深入宣传《郑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监管,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特别提高乡镇基层蔬菜安全监管服务能力。
2.加强检验检测力度,健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依托郑州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建立郑州市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各县区设立监测站,在蔬菜批发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建立速测室,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各级检测部门要加强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各级蔬菜主管部门要对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监督指导,所有县(市)、区要逐步实行蔬菜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
建立“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从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探索建立覆盖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按照“统一标准、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统一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指标、统一产品与产地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完善并督促落实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信息传送与查询等管理制度,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
(五)完善蔬菜加工保鲜体系
1.完善蔬菜保鲜体系,增强市场调节能力
加大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把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作为蔬菜采后保鲜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切实提高蔬菜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在外销量较大的产区,按菜地面积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鼓励建设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蔬菜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冷藏等冷链设施设备,加大冷库等冷链建设,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销售半径,增强市场调节能力。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增建100个蔬菜预冷库,每个贮藏能力在500t以上,以应对季节、价格和灾害性天气对郑州市蔬菜市场供应的影响。
2.完善蔬菜加工体系,增加产品附加值
蔬菜产业在继续发展一些传统蔬菜加工(脱水蔬菜、保鲜蔬菜、礼品菜等)的同时,还应发展蔬菜碎片、蔬菜饮品和色素萃取等蔬菜精深加工业。发展蔬菜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是促进蔬菜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蔬菜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之一。结合毛庄、陈寨、万邦批发市场,合理布局蔬菜加工区,以城镇化支撑蔬菜加工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发挥蔬菜加工业对蔬菜种植业、三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围绕蔬菜的精深加工,建设蔬菜加工企业10个,每个企业年加工能力5 000t。
(六)完善蔬菜流通体系
1.健全蔬菜批发市场体系
蔬菜产销批发市场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在现有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人口、蔬菜基地规模、交通区位、物流走向,加快完善以毛庄、陈寨、中牟万邦等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保障蔬菜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并在批发市场建设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流通基础设施,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
2.增加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零售网点
全面推进农贸市场、社区菜店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升级改造,重点建设交易厅(棚)、档口、追溯平台、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乡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在居民社区配建或改造一批公益性社区菜店和标准化菜市场,增加零售网点,降低零售环节经营成本,稳定蔬菜价格。新建城市居住区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配套建设社区菜市场,不得随意改变用途。规范发展早市、晚市和周末农贸市场,为流动菜贩、直销菜农提供便利条件,方便居民购买。
3.完善郑州市蔬菜储备应急制度
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在每年秋菜上市到次年春季蔬菜大量上市期间,采取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支持、骨干流通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符合郑州市实际的耐贮藏、易周转的蔬菜动态储备,确保储备蔬菜调得进、存得好、销得出,满足冬春季节应急调控需要。
制定完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和蔬菜储备制度。建立以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作为应急调运集散地和供应点的应急投放网络,必要时组织货源,投放市场,保障供应。促进蔬菜产销平衡,保证应急状态下有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蔬菜货源,一旦需要可及时组织调运调剂。要实行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藏蔬菜品种5~7d的动态库存,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
4.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做强做大“郑州菜”
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蔬菜产品品牌意识。引导蔬菜生产流通经营主体登记产品商标标识,开展产地认证。积极开展“品牌兴企、质量兴菜”活动,建立健全品牌创建激励机制,支持规模企业申报国家、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做大做强“郑州菜”。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像经营运作有形资产那样经营运作品牌,使“郑州菜”这一品牌不断增值,实现品牌效应最大化,充分发挥品牌拉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作用,促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七)建立蔬菜产销信息服务预警平台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瞬息万变,供求矛盾转化快,“卖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蔬菜产销信息服务预警平台,对全市蔬菜生产重点地区开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及时掌握本市主要蔬菜的生产动态情况;对全市主要蔬菜批发市场开展市场信息监测,掌握批发市场的流通量和批发价格。逐步在全市推广和建立健全蔬菜生产、流通信息监测体系,科学预测发展趋势,适时发出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引导产品有序流通,增强调控的主动性,促进蔬菜生产有序发展,保证市场价格平稳。
(八)延伸拓展蔬菜产业链,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郑州市正加快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蔬菜产业作为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市民对蔬菜创意产品及其生活、生态服务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因此,郑州市的蔬菜产业应根据当前形势,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潜力,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跳出农业搞农业,延伸产业功能,挖掘蔬菜产业其在加工、休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潜力,采取深加工、观光、釆摘、农家乐等多形式的经营方式,推出健康食品、阳台蔬菜、家庭盆栽、土地认养、亲子活动等休闲农业产品和服务,做好尾菜加工处理,变废为宝提高效益,努力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