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云,王 军,2*,刘 娜,徐慧娟(.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033;2.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山东青岛26607)
生态文明
基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何云1,王军1,2*,刘娜1,徐慧娟1
(1.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033;2.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山东青岛266071)
山东省生态旅游业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人文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宏观管理、发展观念、旅游开发以及生态文明素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开展教育培训,转变发展观念,强化公众参与,创新发展机制等措施发展生态旅游,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山东省;创新
10.13358/j.issn.1008-813x.2016.01.10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作为国家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山东省认真贯彻党中央的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于2007年12月成立我国第一家以研究和探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文明交流与合作为宗旨的非官方、区域性联席会议机构,迄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山东)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山东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模式,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传承当地文化,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对于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山东省具有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为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优势条件如下:
1.1海洋生态旅游资源
一方面,山东省北临环渤海经济区,南近长三角经济区,西连广大内陆地区,东与日本、韩国两个亚洲旅游客源输出大国一衣带水,地貌、海岛、气候、植被、文化遗产等资源优势突出,拥有优越的海岸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另一方面,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整体旅游形象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政策等方面的推动力越来越强,海洋旅游规划的制定,为海洋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2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东已批建森林公园154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6处,省级森林公园49处。森林旅游的发展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以莱芜、日照、蒙山等地区为例,过去这些地区主要靠农业生产谋生,但现在森林旅游已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1.3易于开发生态旅游的人文资源
山东省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提升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软实力。山东省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宗教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文资源。几千年来,传入山东省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逐渐与山东民俗相互交融,不论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山东省都形成了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社会风俗习惯。
2.1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所谓生态文明,指的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观念,其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同环境保护的关系[1]。一方面,生态文明为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提供了伦理标识。生态旅游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描述性的事实,而是一个应该如何游的伦理概念[2],它强调在欣赏、享受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的理念与生态文明有着很高的契合性,与传统旅游存在的重要区别就是它具有生态文明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道德支撑。生态文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有助于改变人类旧有旅游观念,促使人类摒弃掠夺式的开发手段以及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向自然索取、与自然为敌、以征服自然为荣的价值观念,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2.2发展生态旅游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2.2.1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有助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旅游注重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旅游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旅游者的环境教育和科学文明素养的培养,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为社区创造可观的经济财富,还具有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意义,这也决定了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2.2生态旅游有助于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一方面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当地居民会因游客的到来重新审视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并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来。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有助于促使游客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游客参与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便是置身于自然景观,发现、领略并体验自然之美,直接的生态体验加之景区刻意营造的生态景观和生态氛围能够使游客切身感受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传统的自然价值取向。
3.1宏观管理层面
3.1.1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山东省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除了《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外,只是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管理办法、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生态旅游发展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及法律法规[3]。
3.1.2管理体系不健全
山东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分属文化、文物、城建、旅游、园林等多部门管理,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景区运营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缺乏高效统一的管理[4]。同时,目前大部分地区生态旅游资源采用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合一的管理体制,景区管理机构不具备独立经营和自主决策的权利,对盈亏风险和竞争压力的责任心不够,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3.2发展观念层面
3.2.1参与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清
据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生态旅游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5],但山东省生态旅游从业者及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存在认识误区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某些经营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在名山大川、海滨沙滩等景区内及周围建设大量的高级宾馆、KTV等休闲娱乐场所,严重破坏了景区原有的生态景观。
3.2.2经营者服务意识欠缺
山东省尚未建立起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素养,难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3.2.3部分游客生态意识薄弱
一些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将生态景观作为旅游消费的对象,在景区随意破坏景观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生态环境缺乏责任意识。
3.3旅游开发层面
3.3.1缺乏生态旅游容量测定
山东省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较为盲目,缺乏对生态旅游容量的科学测量和规划。如2015年山东省旅游政务网发布了《山东省重点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公告》,但统计日游客接待量及瞬时游客接待量等指标的景区很少,生态评估难以落到实处。
3.3.2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复制比过高,多数旅游项目缺乏创意,景点开发浮于表面。如烟台、日照、威海等海滨城市的开发仅停留于海水、阳光、沙滩等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对海洋岛屿、海洋动植物、高品位的海水娱乐项目等开发欠缺[3],致使游客过分集中于海洋沙滩,远远超出了海滩的生态容量。
3.4生态文明素养层面
现阶段,山东省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多侧重环境危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未得到充分重视。中小学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仅停留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境节日的普及上,高等院校也鲜有将生态教育课程列为必修公共课的,生态文明课程开展难以规范化,且生态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授,缺乏实践教学,公民知识水平和行为之间有较大落差。一方面,生态旅游景区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生态科普工作知识,往往停留在“拉横幅,喊口号”的层面上,难以发挥生态知识传播作用,破坏了原有生态景观的协调性,给游客带来视觉污染;另一方面,部分公众只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对于生态旅游中的生态问题,往往当成景区管理者及政府的责任,生态责任意识淡薄,景区内随意丢弃废物、随意采摘、乱刻乱画等行为屡见不鲜,生态破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缓慢。
4.1强化宏观调控,创新管理机制
4.1.1要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倡导建立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协调机构,构建法律服务平台,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加快生态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作用,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4.1.2明确生态旅游管理权责
受旅游资源处于多头管理现状的制约,要在山东省直接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是不现实的,但这不意味着不能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权属予以清楚的界定[6]。可与环保部门和林业部门沟通,以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并由保护区负责相关区域的生态旅游管理,从而将生态旅游管理与资源保护有机结合,避免旅游开发的盲目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4.1.3推行管理与经营分离制度
生态旅游管理权属于政府部门等非盈利机构,经营权则交给企业,政府部门只管理、不经营,真正做到政企分离,有效避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轻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管理弊端。
4.2开展教育培训,转变发展观念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7],要加强对管理者、从业人员、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的生态环保知识普及和生态文明常识教育。一是要强化各级领导的生态文明观。将生态旅游课程列入省委党校及各级党校的领导干部培训体系,提升领导干部对生态旅游的产业认知能力。二是要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注重高端生态旅游策划、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及应用,强化与高校旅游专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培养具有先进经营和管理理念的生态旅游人才。三是提升景区居民自觉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动力。强化生态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景区居民真正了解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杜绝生态破坏行为,提高居民资源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四是严格规范旅游者的行为。敦促景区积极为旅游者创造能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其生态资源保护意识,理性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引导游客文明出游,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倡导者和实践者[8]。
4.3注重生态理念,落实科学规划
一是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从一产生就带有“生态”的烙印,因此生态旅游必须在发展与保护中实现平衡。要站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实现发展理念从无意识地破坏生态环境到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二是重点规划东、中、西三条不同的旅游路线[3](见图1)。
图1 山东省东、中、西旅游路线划分区域图
东部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拥有丰富的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可借助国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加大对海滨、海岛等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从基础设施、动力、政策等多方面助推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中部地区有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和徂徕山海拔千米以上的五座高山,周围还分布着众多海拔在500~1 000 m的单面山和方山,山岳景观资源雄厚。可以泰山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周边的腊山、徂徕山、神童山、东平湖等外延景区[3],重点打造齐鲁山岳特色生态景观;西部的菏泽、聊城、德州等地区分布着乐陵万亩小枣、平阴玫瑰、菏泽牡丹、微山湖十万亩荷花等种类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可借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既有的休闲农业资源,大力倡导生态农园的休闲旅游,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农业观光游的亮点品牌。
4.4强化公众参与,创新发展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份权利,公众有权了解事关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的全过程,更有权直接参加生态文明建设[9],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生态旅游应当强化生态参与制度。一是建立旅游规划发展咨询机制。旅游开发管理部门应在景区内设立专职的社区管理分支机构,授权居民通过该机构向有关部门反馈其对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看法及诉求,并根据这些意见或建议及时调整生态旅游的某些措施或做法,强化公众参与的作用。二是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从事生态旅游活动。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为经营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的居民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信贷优惠政策,保障居民建设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保设施的资金来源,通过生态旅游的经济利润带动其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出台政策鼓励生态旅游景区的相关企业雇佣当地社区居民,以保障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如政府可以通过企业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对景区的项目及当地的旅游企业,雇用当地社区居民,并倡导企业充分吸收当地居民对景区开发和建设的意见。
[1]臧传芹,郐凯.构建生态文明的旅游观[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4):25-27.
[2]王国聘,是丽娜.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J].学术交流,2008(2):121-125.
[3]刘肖梅.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2.
[4]焦松松.谈谈发展山东省生态旅游的几个问题[J].山东林业科技,2002(3):46-47.
[5]李春玉,马金凤.科学谋划深度开发生态旅游[J].奋斗,2015(3):38-39.
[6]孙红梅.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7]余达锦,胡振鹏.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2008(9):99-102.
[8]陈秀红.生态旅游促进立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
[9]王军,周广礼.公众参与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中国发展,2014,14(2):13-16.
(编辑:周利海)
A study o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ation Theory——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e Yun1,Wang Jun1,2*,Liu Na1,Xu Huijuan1
(1.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033,China;2.Qingdao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Shandong 266071,China)
Eco-tourism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advantages in marine eco-tourism resources, forest eco-tourism resources,human resource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macromanagement,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The article proposed som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y strengthening macro guidance and control,carrying out education and training,changing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innovating developing mechanisms.
ecological tourism,ecological civilization,Shandong province,innovation
X321
A
1008-813X(2016)01-0035-04
2015-11-27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子课题《基于河流水质改善的流域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2ZX07203-004-07)
何云(1991-),女,山东日照人,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工程。
王军(1961-),男,山东青岛人,毕业于日本国立琦玉大学生物环境科学专业,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工程及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