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朱惠,杨文静(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特需门诊,四川成都610000)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门诊护理
张琦,朱惠△,杨文静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特需门诊,四川成都610000)
目的探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门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该院收治的44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发疹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3岁,约占49.32%;发病时间主要在6~7月,所占比例高达60.68%;且患儿主要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此外,经过综合性护理之后,患儿的体温、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区性差异,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主要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1]。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2]。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该病流行的报道;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出现,分布范围广泛,没有严格地区性,主要以夏秋季多见。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的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也随之升高,据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全国法定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首位,手足病的防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探究其流行病学特征和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本院门诊收治的44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255例,女185例;年龄0.5~14.0岁,平均(4.1±1.2)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中的诊断标准[3]。
1.2方法所有患儿采取系统化护理模式,主要包括:(1)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向患儿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以及介绍发病时的处理措施。(2)消毒隔离,患儿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病房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并检查,对患儿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进行消毒,并保持病房的一定通风量。(3)洗手处理,指导患儿及家长执行正确的洗手方式,强调必须做到勤洗手、勤换毛巾,避免“二次感染”。(4)发热护理,密切观察及定期检查患儿体温,对持续低热患儿儿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如湿敷),如果高热不退,可采取药物退热,并叮嘱患儿多喝水。(5)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干燥清洁,定期擦洗吹干,定期更换衣物和床上用品,避免搔抓行为发生,对破裂的疱疹进行及时处理,避免“二次感染”。(6)口腔护理,患儿进食前后,采取生理盐水或温水漱口处理,若发生口腔糜烂、溃疡,需要采取药物擦拭治疗。(7)饮食指导,食物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强调高蛋白、高维生素,且需温和、无刺激性,吃饭要定时定量,动作切记温柔。(8)心理护理,手足口病的患儿以婴幼儿居多,患儿由于发热、发疹等临床症状,也因为口腔溃疡疾病影响进食,患儿容易哭闹,情绪多变;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儿的性格及年龄特点,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与患儿互动,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不适感,取得患儿的信任,避免哭闹,提高休息睡眠质量;此外,患儿家长也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也要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多与家长交流患儿病情。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和(或)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临床症状所有患儿中有361例出现发热症状,约占82.5%;其中低热(37.5~38.0℃)患儿131例(36.28%),中度发热(38.1~39.0℃)患儿173例(47.93%),高热(39.1℃以上)患儿57例(15.79%);热程小于3 d有31例(8.59%),热程3~5 d有292例(80.89%),热程大于5 d 有38例(10.53%);多数发热患儿伴哭吵、厌食,少数发热患儿伴咳嗽、流鼻、扁桃体肿大等症状。此外,所有患儿均有皮疹,其中丘疹173例(39.32%),斑丘疹121例(27.5%),疱疹146例(33.18%);发疹部位主要集中在手掌、足掌、肛周、臀部、下肢膝盖,皮疹形状为米粒或黄豆样大小。部分患儿还出现其他临床表现,如神经系统受损、支气管肺炎、心肌受损等。
2.2手足口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440例患儿中男255例,女185例,男女比例为1.388∶1;小于1岁40例,1~<3岁217例,3~<6岁65例,6~<9岁66例,9~<12岁18例,≥12岁23例,其中1~<3岁所占比例最高,约占49.32%。见表1。
表1 手足口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2.3手足口病季节分布情况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1月1例(0.23%),2月1例(0.23%),3月1例(0.23%),4月2例(0.45%),5月28例(6.36%),6月111例(25.23%),7月156例(35.45%),8月31例(7.05%),9月25例(5.68%),10月35例(7.95%),11月28例(6.36%),12月21例(4.77%);患儿主要集中在6~7月,所占比例高达60.68%。
2.4手足口病人群分布情况手足口病儿童分布广泛,其中散居儿童258例(58.64%),幼托儿童111例(25.23%),学生48例(10.91%),其他23例(5.23%)。
2.5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情况手足口病患儿中,市区有134例,占30.45%;城乡结合有173例,占39.31%;农村131例,占29.77%。
2.6患儿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所有患儿经过综合性护理和治疗后,体温、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患儿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s)
表2 患儿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s)
注:-表示无此项。
治疗前治疗后t P 440 440 --n 38.90±0.16 36.06±0.47 119.98 <0.05 19.2±2.09 9.28±1.81 75.261 <0.05 188.35±23.11 36.45±12.91 120.36 <0.05 344.21±21.21 94.45±11.18 218.50 <0.05体温(℃)ALT(U/L)AST(U/L)WBC(×109L-1)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报道;小儿是易感人群,传染病率较高,临床上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若不引起足够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影响患儿正常发育,严重者甚至会有后遗症[4]。本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好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这可能与儿童免疫低、生活习惯和自制力差有关;从时间分布看,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份,这可能因该期间环境更适合肠道病毒生存繁殖;从地区分布看,城乡接合部和农村患儿比例比市区高,这可能与日常生活中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来水流通量不足等有关;此外,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所占比例较高,这也主要是与未养成良好习惯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儿童的生活习惯进行培养和教育,对易感人群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高发期来临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手足口病临床上主要以发热、发疹为主,全深疼痛发痒,易导致疱疹破裂,再经过接触传播,导致二次感染[5]。因此,在临床护理中的对症处理过程中,除了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同时需要重视二次感染。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系统化的护理,患儿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发热和发疹为主,夏季为高发季节,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高危人群;在以后防治工作中,应该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对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宣教,对针对性人群和时间做好干预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
[1]高仕萍,冯光宇,孙菁瑶,等.210例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5):539-540.
[2]张中,李梅,刘志峰,等.194例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及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4):450-4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19):3-6.
[4]谭明伟,刘晞照,郭晓华,等.儿童手足口病住院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36):3662-3664.
[5]郑巧女.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综合性、系统性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21-2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8.050
B
1009-5519(2016)08-1245-03
△,E-mail:zhangqiwq1221@163.com。
(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