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娜,彭 飞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 201620)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影响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实证分析
谭娜,彭飞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201620)
本文从中国各省市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与其所在区域的文化产业优势入手,在初步分析两者相关性基础上,进一步采集省级和地市级层面数据对两者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没有直接显著影响,而地区文化性因素、经济实力因素、城市开放程度和技术性因素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影响不一。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区位熵;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s,下称CCICs)最初创建于一些城市废弃的工业遗址,其通过注入文化艺术元素,借以实现地区形象重塑和文化经济勃兴。自1998年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重振日益衰退的传统经济并获得成功后,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就成为各大中城市谋求从工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中国在文化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各地建设大量的CCICs是目前国内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建设CCICs是否真的促进了地区文化产业优势的形成?
围绕CCICs的作用,众多学者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将此归结为文化性和经济性作用两方面:在文化性作用方面,多数研究认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具有促进地区文化多样性[1]、地方认同和归属感建立[2]、旧城重建与城市形象再生[3-4]、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5]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经济性作用方面,有研究认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文化消费能力,并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正向作用[6]。然而,近年来随着CCICs的数量不断增多,逐渐显现出整体影响不佳、可持续性不足、聚合深度有限等问题[7]。随之各界对建设CCICs是否能真正促进地区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质疑,有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各种效应被过分渲染了[8-9]。
通过综述发现,第一,当前各界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文化性作用持较一致的肯定看法,但对其是否真正促进了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支持与质疑两种态度;第二,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性作用研究多为定性分析,相对缺乏定量分析支持。本文欲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从省级纵向层面和地市级横向层面采集相关数据,实证考察CCICs的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是否确有促进作用,以期揭示当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政府导向型特征。中央及地方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认定和命名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推进CCICs的建设,但各地步调不一。 2006年北京率先制定办法并实施了CCICs认定工作。2008年上海的CCICs认定细则正式推出,但具体的认定工作早在2005年便由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委员会牵头开始实施。其他省市自2008年起陆续正式开始CCICs的认定工作。截至2012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认定和命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333个,集聚区总面积达3199平方公里(见表1)。
表1 2012年全国31省市自治区 CCICs建设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经济年鉴-文化创意产业卷》[10]。
2.2基于区位熵理论的区域文化产业优势比较
为了直观比较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程度,本文借用了区位熵理论进行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衡量。区位熵是指某地区某产业在该地区其上一级产业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产业在全国其上一级产业中所占比重的比值。较高的产业区位熵意味着区域内该产业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实际上,区位熵已被广泛应用在欧洲各国文化产业优势的研究当中。区位熵(LQ)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ij是地区j产业i的从业人数;qi是产业i在全国从业人数;qj是地区j的所有产业从业人数;q是全国所有产业从业人数。LQ>1意味着j地区i产业具有比较优势;LQ<1表示j地区i产业具有比较弱势;LQ=1则意味着j地区i产业处于一般水平。
本文利用2012年31省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及下属三个子行业从业人数,测算出各省文化创意产业区位熵(LQ-p)、文化制造业区位熵(LQ-m)、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区位熵(LQ-w)及文化服务业区位熵(LQ-f)[11]。①东部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及三个子行业的区位熵相对较高,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表现突出,这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相符;②各地LQ-p分布趋势与LQ-m的分布趋势最为接近,这与中国倚重制造业的特点相关;③LQ-w和LQ-f的分布趋势较为接近,且区位熵值较高的地区集中于东部和一些中南部,这表明文化批零与服务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
2.3CCICs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相关性初步分析
(1)LQ-p与CCICs建设面积的相关性弱于其与CCICs建设个数的相关性。相关性检验表明,各地CCICs建设个数与LQ-p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CCICs建设面积与LQ-p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由表1也可以看出,首先山东、广东、江苏、北京在CCICs建设个数、面积及产业优势上均居前位。上海、浙江CCICs建设数量较多,总体面积较小,但产业优势明显;其次,湖南、天津、云南、内蒙古、海南在CCICs的建设上投入面积较大,但数量较少,产业优势也较低;另外,中部城市大多CCICs建设个数及产业优势居中,西部城市大多CCICs建设个数及产业优势均较低。这均说明CCICs建设面积与LQ-p的相关性弱于CCICs面积与LQ-p的相关性,故随后的分析中将采用CCICs建设个数衡量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程度,并研究其与LQ-p的关系。
(2)各地CCICs建设数量与文化创意产业区位熵具有一定相关性。由2012年各地CCICs个数与LQ-p散点图(见图1)可以看出,各地CCICs建设数量与LQ-p具有一定相关性,但拟合度仅0.476,表明区域文化产业优势有47.6%可以用CCICs的建设数量解释。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山东在CCICs的建设数量上遥遥领先,但与广东、北京、上海、福建、天津、湖南、江苏等地相比,其文化产业优势反而不明显,说明山东可能存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
图1 2012年区域CCICs个数与LQ-p散点图
(3)各地CCICs建设数量与文化制造子行业的相关性相对较高。由CCICs建设数量与各子行业区位熵散点图(见图2)看出,各地CCICs建设数量与各子行业区位熵的相关性普遍弱于其与LQ-p的相关性。相对来说,CCICs建设数量与LQ-m的相关性最高,拟合度为0.3634,与LQ-f的拟合度最低,仅为0.1519;另外,仅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化服务业和文化批零业比文化制造业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等多地则在文化制造业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这样的分布特点较符合各地的产业定位情况,也间接决定了地区CCICs建设数量与LQ-m相关性更高的特点。
总之,从省级宏观层面来看,各地大量的CCICs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解释程度有限。那么建设CCICs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是否确有显著影响?是否还有其他因素起到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这一问题,下文分别从省级和地级市层面采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图3 2012年各地CCICs建设个数与三大文化子行业区位熵散点图
3.1模型构建
为了考量CCICs建设程度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影响,建立模型(1):
Y=α+β_cluster+λ_X+e
(1)
式中,Y表示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强度,这里用文化创意产业区位熵来衡量;Cluster表示区域CCICs的建设程度,用各地CCICs数量衡量;β是其影响系数向量;X为其他控制变量向量,λ是其影响系数向量。参照已有文献对影响地区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因素分析,本文引入的控制变量X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X1地区经济水平,以地区生产总值衡量;②X2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以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衡量;③X3社会文化氛围,以公共图书馆藏量衡量;④X4产业投资环境,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⑤X5技术水平,以科学技术财政支出衡量;⑥X6信息化程度,以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衡量;⑦X7城市开放程度,以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衡量;⑧X8人才储备,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衡量;⑨X9地区因素,以是否为东部衡量(哑变量)。
添加以上控制变量后的回归分析,可以更好地分离出建设CCICs这一政策的效应,并且有助于发现和了解其他影响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可能因素。
3.2省级层面的假说检验
本文基于《2008—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及《2013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采集2008—2012年31省市相关数据,利用模型(1)建立下面四个假说并进行检验:
假说Ⅰ:建设CICCs将促进各省和直辖市文化产业区位优势形成;
假说Ⅱ:建设CICCs促进各省和直辖市文化制造业区位优势形成;
假说Ⅲ:建设CICCs促进各省和直辖市文化零售业区位优势形成;
假说Ⅳ:建设CICCs促进各省和直辖市文化服务业区位优势形成。
表2 计量结果
续表2
注:括号中为t估计值,*代表10%显著水平,**代表5%显著水平,***代表1%显著水平。
(1)假说Ⅰ检验。首先以2012年各省和直辖市的LQ-p为观测变量,含有自变量cluster和9个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列于表2中Ⅰ(1)。观察其cluster系数可以发现,建设CCICs对各省的文化产业区位熵(LQ-p)没有显著影响,假说Ⅰ不能得到验证。也就是说,各省的文化产业区位优势并没有随着CCICs建设数量的上升而得到提升。
为了弥补样本数量偏少缺陷,本文将假说Ⅰ的检验扩展到2008—2012年31省市150个样本范围(由于西藏某些数据缺失,故从样本中剔除),检验结果列于表2中Ⅰ(2)。cluster系数仍不显著,说明从2008—2012年纵向来看,CCICs建设数量上升对各省的文化产业区位优势的提升并没有形成显著影响。
(2)假说Ⅱ/Ⅲ/Ⅳ检验。在对建设CICCs促进各省文化制造业/文化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区位优势形成这三个假设的检验过程中,由于三个子行业数据可得性仅限于2012年,故检验分别仅以2012年各省和直辖市的文化制造业区位熵(LQ-m)/文化零售业区位熵(LQ-w)/文化服务业区位熵(LQ-f)为观测变量,得到估计结果见表2中的Ⅱ、Ⅲ、Ⅳ。可以发现,三个结果中的cluster系数均不显著,假说Ⅱ、Ⅲ、Ⅳ被拒绝,即表明各省的文化制造业、文化零售业以及文化服务业区位优势均没有随着CCICs建设数量的上升而得到提升。虽然假说Ⅱ、Ⅲ、Ⅳ的检验存在样本偏少的缺陷,但其检验结果与假说Ⅰ一致,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佐证支持假说Ⅰ结论的作用。
3.3地市级层面的假说检验
为了更进一步检验CCICs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作用,本文以2012年为观测时间,将样本扩展到全国288个地级市,剔除数据缺失城市,得到有效样本264个。同样利用模型(1)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假说Ⅴ的检验,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2]。
假说Ⅴ:建设CICCs将促进各地级市文化产业区位优势形成。
对假说Ⅴ的检验结果列于表2中的Ⅴ。观察其cluster系数可以发现,建设CCICs对各地级市的文化产业区位熵(LQ-s)没有显著影响,假说Ⅴ被拒绝。表明在地级市层面上,随着CCICs建设数量的上升,各地级市的文化产业区位优势没有明显地随之提升。
3.4其他变量影响的简要总结
上文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省级层面还是更加微观的地市级层面,CCICs的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区位优势形成的影响都非常不明显。但是计量结果同时显示,除CCICs建设以外的一些其他控制变量不同程度地显示出了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影响,现简要总结如下:
(1)一些重点体现地区文化性的因素,如社会文化氛围(X3)、人才的储备量(X8)都表现出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区位熵的显著影响,这一正向显著影响尤其在省级2008—2012年大样本和地市级大样本层面得到了较好的证实。说明社会文化氛围越浓厚、人才储备越丰富,区域文化产业优势越明显,这与当前的主流研究结果相符。
(2)从省级样本层面看,一些体现地区经济实力的因素,如地区经济水平(X1)、基础设施建设程度(X2)、产业投资环境(X4)对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及个别子行业区位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计量结果显示经济越发达的省,其文化零售业、文化服务业越发达,而文化制造业不一定发达。这一现象与现代产业经济特征相符,即经济水平越高的区域第三产业越发达;其次,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对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区位熵呈正向影响,这一结论也已在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但这两个结论在地级市大样本层面未得到证实,其具体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虽然省级层面计量结果显示各省产业投资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子行业区位熵的影响是负向的,但地市级层面显示产业投资环境对文化区位优势形成还是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
(3)城市开放程度(X7)在省级和地市级层面的探讨中都显示出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显著影响,但在省级层面表现为正向影响,在地市级层面表现为负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从省级层面看,最初倾向发展文化优势的主要还是沿海开放程度高的地区;但扩展到地市级层面,很多内陆地区的城市为了更快建立自身优势,纷纷加快在开放度依赖性较低而自身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产业上进行潜力挖掘,如长沙、西安等城市,故表现出开放程度越低的城市反而文化创意产业区位熵更高。
(4)一些技术性因素如技术水平(X5)、信息化程度(X6)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影响比较有限,在地级市层面信息化程度对文化创意产业区位熵的影响甚至是负向的。说明当前先进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还比较有限,这与当前的现实相符,加强现代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将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环节。
研究结果发现,无论从省级纵向层面还是地市级横向层面,CCICs的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都没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即各地大量兴建命名各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或园区的行为,并未有效促进其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形成。而地区文化性因素、经济实力的因素、城市开放程度和技术性因素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影响不一。
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各地区建设和命名挂牌CCICs的数量不能准确反映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并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形成影响有限。同时由于CCICs建设行为多由政府主导,政府不应单纯采用大量建设、认定和命名CCICs的方式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而应更多地关注CCICs的建设质量,并在CCICs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合其他有效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措施。具体来说,首先,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建设,如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艺演出次数和高校文化圈建设等都将从根本上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提升。在建设CCICs时应更多地考虑其周边文化活动的频率、相关文化设施的可利用性以及总体文化氛围浓厚程度,避免盲目上马CCICs工程;其次,增强人才的储备和引进是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有力保障,除了宏观上应注重文化人才的留用、引进等措施,在CCICs内部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创意人才的交流平台建设,真正发挥集聚区在聚集人才方面的天然优势;另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坚实基础,故在CCICs建设中应注重便捷区位的选择和内部设施的打造;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优势形成过程中的缺失,提示加强现代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可能是未来提升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王伟年,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2):22-27.
[2]SCOTT A.Creative cities: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s[M].Spain:OEC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y Competitiveness,2005.
[3]HUTTON T.2000 Reconstructed production landscapes in the postmodern city:applied design and creative services in the metropolitan core[J].Urban geography,21(4):285-317.
[4]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城市规划汇刊,2004(4):53-57.
[5]崔世平,兰小梅,罗赤,澳门创意产业区的规划研究与实践[J].城市规划,2004(8):3-96.
[6]HUTTON T.2004 The new economy of the inner city[J].Cities,2004,21(2):89-108.
[7]林拓,蒋云飞,虞阳.从空间聚合到价值聚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命题[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2-68.
[8]JUSTIN O’Connor,XIN Gu.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s in Shanghai:a success st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12(11).
[9]王茁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及面临的问题[J].经济纵横,2012(8):76-78.
[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经济年鉴-文化创意产业卷[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2013.
[11]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沈蓉)
Empirical Study of Influen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s on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Advantages
Tan Na,Peng Fei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hanghai 201620,China)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region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s.And then it does some empirical analysis by using data from provincial level and municipal level.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inpu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s actually don’t have a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on the shape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advantages.In addition,some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region cultural factor,economic strength factor,urban openness and technical factors have somehow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advantag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s;Location quotient;Cultural manufacturing;Cultural wholesale and retail;Cultural services
教育部人文社会青年项目“云经济视阈下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塑造及空间价值提升研究”(14YJCZH13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创意产业价值创造能力国际比较研究”(14YS134)。
2015-11-11
谭娜(1983-),女,山西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经济。
G1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