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黎冰鸿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个年头。今天,当我们认真学习和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思想,深耕社会大地、 勇攀精品高峰的时候深切怀念黎先生,向今天的艺术青年们介绍黎先生那代人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创作,具有特别的意义。
黎先生生前历任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又兼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导师,我正是他老人家的学生。先生性格温和,对学生总是一脸笑容,和悦之色,盎然面颜,气象一如阳春时雨,又存一种内在素养与优雅。走进工作室,他总是静静地巡视一圈,用他特有的安详与微笑给大家以鼓励。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黎先生兴致勃勃地在教室的角落里支起画架,同大家一道写生。那时学校为了保证教室的肃静,不允许课堂上放音乐。但大家还是经常悄悄地放。黎先生不但没有制止,还边画边跟着节奏翩然起舞。那种艺者的恬然洒脱,让教室里漾着一层温馨,点燃艺术的激情。那时情景,远隔30年依然如在目前。
黎先生是在救亡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那一代艺者。社会是他们生命的周遭,硝烟是他们成长的风云。他们的艺术积累与创作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远离课堂的安逸,充溢着战斗的激情与张力。大时代的烽火染红了生命的底色,他们的艺术在革命的熔炉中不断地淬火熔炼,始终怀着一种对劳苦大众的亲近,对质朴人性的关怀,对火红岁月的讴歌,对壮美刚烈的崇敬。这种亲近与关怀、讴歌与崇敬,也铸炼了他们的生命气质。黎先生仿佛始终陶养于这种气息,其人温润宽和,其艺大象为公。
《南昌起义》无疑是黎先生一生的代表作。据郑毓敏先生著文介绍,黎先生创作了三幅同名大画,前后历经20年,始终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历史上,南昌起义没有留下影像,绘画创作却为数颇多,但得到史学界普遍认同的是黎先生的《南昌起义》。这种壮阔的场面,这种逼真的尺度,这种撼人的气息,向世界还原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了那个动人心魄的瞬间。一代代中国人从画里认识这些历史的伟人,窥见革命的战斗烽火,并充满感情地将所见引为这个伟大事件的历史真实。据说黎先生为了创作好这件作品,亲身来到井冈山上,从革命的圣山遥望这千古一枪的发生地;他又直接在起义旧址上打地铺工作,真切感受历史的现场。他将自己融入这历史的瞬间,贴近往昔的声息去感受,去与每一位领袖对话,并将这一切化变为中国革命历史绘画的经典之作。
黎先生激情四溢,热爱生活。20世纪50年代他出访保加利亚,留下生动的异国写照;60年代初到云南边陲,采写远乡边民的生活;80年代又到海南,倾情记录热岛风光。写生贯穿了他整个的艺术生涯,他又将自己的激情倾注在写生之中。写生与人生,史迹与画迹,交错地塑造着其人其艺,30年后面对,我们心中犹存真挚感动。
感谢黎先生的夫人张天虹女士和黎先生的子女们,他们深切地理解黎先生的艺心,将黎先生的珍贵作品捐赠给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我们表示感谢!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黎先生用他的绘心艺魂,铸写时代,化育青年,我们将铭心牢记,永以为好!
黎冰鸿 南昌起义小稿1959年冬,为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黎冰鸿先生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委托,创作《南昌起义》巨幅油画,此次展览展出了多幅《南昌起义小稿》,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从这些创作小稿中,我们可以看出黎冰鸿先生为创作《南昌起义》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不仅有构图、人物布局的精心安排,还有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细节的处理等。正是由于大量的前期准备,才使得《南昌起义》成为一幅经典的佳作。
黎冰鸿 南昌起义 布面油画 200 cm×260 cm 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