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试验

2016-09-03 10:44张立云陈功明罗庆华宋英杰黎其忠
当代水产 2016年12期
关键词:桑植县溪沟大鲵

■ 张立云陈功明罗庆华宋英杰黎其忠

(1 桑植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湖南张家界 427000;2 张家界澧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 吉首大学大鲵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桑植县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试验

■ 张立云1陈功明2罗庆华3宋英杰3黎其忠1

(1 桑植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湖南张家界 427000;2 张家界澧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 吉首大学大鲵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隶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是我国特有的大型珍稀两栖动物。被联合国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JTES)重点保护物种名录,为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医药、美容保健和观赏等价值。

大鲵仿生态繁育是通过生态模拟建造大鲵繁育池,辅以相应的管理技术,为大鲵自然繁殖提供所需温度、水、营养等生态因子,使性成熟大鲵顺利实现性周期的变化,并成功地自然繁殖。自2000年以来,秦岭山区大鲵生态繁育成功。由于其建设成本低、对技术要求低以及亲本的安全性好等优势,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在全国迅速扩展。大鲵生态繁育工程建设已遍布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贵州等省,大鲵生态繁育模式成为大鲵苗种繁殖的重要途径。

桑植县是湖南省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域,大鲵资源保护与利用走在国内前沿,探索生态繁育技术繁育大鲵苗种,经过4年的试验,推广并完善大鲵人工仿生态繁殖技术。

1 试验基地

基地位于桑植县西北部的五道水镇,属澧水发源地的澧水北源,海拔高度在400~750m之间,植被丰富,水源充足且水质清澈,未受任何污染,pH值为6.8~7.5,透明度均在1.0m以上。属张家界澧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总面积达300余亩。

2 基地建设

2.1 场地选择及基础建设

选址要点。水源必须充足,水量相对恒定,而且无任何外来污染;场地相对较平坦,有适宜建造仿生态繁殖沟的场地;环境安静,无大的噪声干扰,无人畜频繁活动。

基础建设。主要是场地的平整和防渗漏,有的保水性强只需要求整平,特别是临近溪沟,河滩边,必须有水泥砂浆打板防漏。

2.2 仿生态繁殖沟的建造

仿生态繁殖沟主要包括人工溪沟、栖息洞穴与盖板3个部分。

人工溪沟。是大鲵夜间活动觅食的主要场所,可以是直线型也可根据场地设计为弯曲线型,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略呈一定的坡度(坡降为100∶1),每一段溪沟的长度不宜过长,为30~50m,否则出水口的水太深,不宜大鲵亲本栖息生活。沟宽为1~1.2m,沟两边最好用鹅卵石用水泥砂浆浆砌,切忌沟边的石头缝不用砂浆,沟的高度0.4~0.5m。

栖息洞穴。洞穴一般呈圆型,直径1.0~1.2m,高度与人工溪沟相同,为0.4~0.5m,每个洞在和人工溪沟接触处设1洞口,洞口宽约0.25m,高约0.3m,而且洞穴与洞穴之间最好能让水流相通,便于水体交换;其建造方法与主水沟相通;在人工溪沟及洞穴底部填上厚约10~15cm的干净河砂。

盖板。石板为宜,长宽为1.3m×0.65m左右,多是加工制作的预制板,其规格为长×宽=1.3m×0.65m,中间留一个直径0.3m的半圆形切口(两块盖板形成一个直径为0.3m的圆形观察操作孔),将每一个洞穴用两块盖板盖上,观察孔可用花钵或者面盆堵上,并将整个盖板填上土,并种植一些长青草木,以利于夏天隔热降温。

将整个基地用围墙围起来,便防逃。建设完工后将水引入人工溪沟中,并将水的深度保持到最高,进行为期3个月左右浸泡去碱工序。

表1 大鲵仿生态繁殖统计表

3 种鲵的投放

3.1 种鲵选择

种源:桑植县原种,桑植县上洞街大鲵监测保护站救护的野生大鲵幼苗,经过多年人工养殖,已达到性成熟。规格:年龄6~7龄,体重均在5kg以上。体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色泽鲜艳且多具花纹的大鲵;体形爽目,头尾比例匀称。

3.2 雌雄比及数量

雌雄比为4∶4.5。投放数量是根据洞穴数量确定,按洞穴数的90%~95%投放种鲵。2011年11月20日在张家界澧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茶叶仿生态繁殖基地一次性投放66组共132尾种鲵。2012年11月11日在杨家坪基地投放300组共600尾优质种鲵;2013年9月18日在花鱼泉、连家湾两处基地共投放600组计1,200尾优质种鲵。

4 饲养与管理

4.1 饵料投喂

根据大鲵的食性,结合日常池养经验,采取活饵投喂。选择无病无伤,体质健壮且经过检疫的野杂鱼,家鱼鱼种作为饵料鱼,体长10~20cm均可,饵料鱼先经过暂养池暂养,投放时用2%~4%的食盐水浸泡消毒,第一次投饵量稍大,可按每尾种鲵投放1.5~2kg的标准进行投喂。后期补充饵料鱼主要是通过观察生态沟内的饵料鱼密度来决定,晚上观察发现人工溪沟的内饵料鱼的密度低于3~5尾/m2时应及时补充,补充数量为1~1.5kg/尾种鲵。8月以后临近产卵停止补充饵料鱼,而到了11月份孵化结束又需立即按1~1.5kg/尾种鲵标准及时补充饵料鱼。

4.2 日常管理

4.2.1 水质管理

良好的水源是良好水质的重要保证,仅需要注意:防止进水管道脱节或爆裂,造成停水现象;进水量也应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夏节供水量大,冬秋节供水量减少,孵化期供水量略大,基本上随着季节和生殖习性进行调节。

4.2.2 其它管理

采取活饵投喂,管理较轻松,主要有3个方面管理工作。日常巡查,发现死饵或其它死亡虫类及时捞出;在繁殖季节要加强日常巡查密度,一般为每天2~3次,一旦发现有咬伤较严重的种鲵,及时捞出再放入养殖池内进行救护暂养,待安全康复后再放回人工溪沟内;定期进行药物消毒,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进水量调节成微流水,再用鱼虾安挂袋(每次200g,2h后恢复供水)或食盐挂袋(每次2000~3000 g,1h后恢复供水),进行杀菌消毒,5~8月3次/月,9月至翌年4月为2次/月。按此方法预防疾病,几年实践中未出现过发病现象。

5 产卵与孵化技术

5.1 产卵

仿生态繁殖采取的是自然产卵,经过精心饲养和细致管理,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鲵在繁殖季节会自行结对产卵,通过体外授精方式进行授精。产卵前期必须把沟内的活饵料鱼捞尽,以免影响后期孵化出苗。产卵时雌性大鲵自行产卵,雄性大鲵便不断排出精液,同时不时搅动水体,以提高授精率,产卵过程完成后,雌性大鲵便离开产卵的地方,而雄性大鲵则守护受精卵,以使其自然孵化。

5.2 孵化技术

多采取自然孵化,当发现亲鲵产出了受精卵。将已有授精卵的洞穴的出入口用钢丝网堵住,避免其它大鲵进去吃食卵粒,此外,要定期地通过观察孔投喂鲜鱼块,以使护幼的雄鲵有充足的饵料;投饵频率:1次/2~3d,每次3~5块,0.08kg左右,到大鲵幼苗自行觅食游走后,雄鲵才离开。最后是捞苗,通过详细观察,发现已有8%~10%左右幼苗已出膜时,将雄性大鲵驱走,再将大部分未出的授精卵带轻轻捞回养殖场进行室内孵化出苗,这样可减少损失和降低劳动强度。因为在洞穴内的鲵苗全部出膜后再捞就不易全部捞出。

6 试验结果

4年来,各基地大鲵仿生态繁育生产结果见表1。产卵率=产卵数/雌鲵亲本数量,出苗率=出苗数/产卵数,繁殖率=出苗数/亲本数。

4个基地每尾雌产卵数为140.0~559.1粒,平均254.5粒,比肖汉兵报道人工催产的雌鲵每尾产卵数430粒低,出苗率为57.8%~59.9%,平均59.1%,高于张红星报道的33%~45%,各繁殖点出苗率较稳定,说明各繁殖点的气候条件良好,洞穴中昼夜温差不大,受精卵在洞穴中能够顺利完成胚胎发育。繁殖率为41.4~166.7,平均77.5,接近梁刚报道的81.5。可见,张家界大鲵生态繁育大鲵虽然已经成功,接近汉中的技术水平。各点的繁育工程技术水平差距较大,说明技术不稳定。

7 小结

从4年来的大鲵仿生态繁殖试验与推广情况来看,该繁殖方式具有4大优势。繁殖过程中亲本损失相当小,而且可以延长产卵年限;日常管理轻松,不占用多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低。容易推广,只要有较好的水源就可以开展该项目。 美化环境。大鲵生态繁育池结构能够兼顾景观建设,形态优美。所以大鲵仿生态繁殖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都是一个大有前途和价值的生态环保项目,积极推动桑植县大鲵产业发展。

桑植县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孵化率较低,自然孵化的孵化效果完全依赖当地气候,通过人工孵化方式将能提高孵化率,从而提高繁殖率。张家界市委市政府把大鲵产业作为张家界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大鲵养殖业发展很快,对大鲵苗种的要求量不断增加,桑植县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泉水资源又非常适宜大鲵仿生态繁殖,因此进行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推广很有必要,并且是可行的。(参考文献略)【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4GA77001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JJ6036)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0SK3031)】

猜你喜欢
桑植县溪沟大鲵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电子商务 为农产品插上翅膀
邹军
报你“哎呀”之恩
报你“哎呀”之恩
游览龙溪沟
游览龙溪沟
北京动物园大鲵展示环境丰容设计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