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趋势,本文主要讲述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更好的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机制1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漠视与错位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进行整合,按照统一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构建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村民委员会辖区。以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农村集中建设、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共建和共享的同时也对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比如:新型农村社区要吸引农民集中居住就需要完善能够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础设施,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全面覆盖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
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采用的强制性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供给的意愿和方向主要根据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政治需求,而不是根据农村社区的真正需求来决定。这种脱离需求的供给造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过剩”与“供给真空”并存的矛盾局面,甚至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农村居民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正视与重视,没有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使得在撤村并居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居民对政府规划的生产、生活方式不适应的情况。
2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问题:意识、渠道、方式
2.1农民缺乏对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意识
从客观上看,新型农村社区实行集中居住,整合发展,以实现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随之而来的是公共服务需求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升。然而,农村居民生活理念以及对公共服务的认识并没随之得到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增加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意识淡薄的矛盾。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农村的公共服务需求长期被忽视,农村居民没有形成表达公共服务需求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农民在意识里就产生表达也没有用的思想,于是便渐渐失去表达意识。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社区长期缺乏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居民并不理解公共服务的含义、内容。随着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产生了一些新的公共服务需求,但是对于这些新产生的公共服务需求农民还没有清楚的意识,更加不能明确的表达。
2.2农民缺乏对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能力
农民在表达公共服务需求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外界环境有大量的信息储备和明晰的认识,有创造性,拥有良好的组织能力、稳定的偏好和一定的计算能力,才可以从可选的行动方案中计算出最优方案,使其达到最优的偏好规模,进而获取最大化收益。1但是农村居民由于其受教育水平低、信息资源缺乏等原因,农民不能够准确的计算出自己需要公共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同时也缺乏充分表达公共服务需求的技术,从而导致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无效和不充分。农民缺乏获得准确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信息失真、信息缺乏限制了农民个体参与者的理性计算能力,导致其不能真实、准确的表达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
2.3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不畅
畅通的、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能够激发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意愿,确保农民对公共服务的真实意愿和需求能够进入公共服务决策系统。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仍然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度决策系统,由政府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代替农民做出需求预测并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提供公共服务。整个供给系统中农民的差异化的需求被忽视,同时也缺乏可行的有效表达真实意愿的渠道。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村委会本应该扮演协调、沟通政府与农民的角色。但实际上,由于村委会的“准政府”色彩,作为政府的延伸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执行上级政府任务上,而忽视了其村民代言人的角色。村委会难以准确地表达农民的真实公共需求,尤其是在村民的公共需求与基层政府目标定位相冲突时。税费改革后,为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的困境,产生了“一事一议”的公共服务决策方式,从程序设计的本意看,体现了民主与公平,但正因为对其过分强调,反而造成了议事成本太高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受损。4另外,现在农村劳动力外移,使得村民大会无人参加,降低了“一事一议”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3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的建立:引导、疏通、多样化
3.1培养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能力
我国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能力弱,常常处于“失声”的状况。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的思想禁锢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听从政府或宗族的安排,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相对冷漠。加之生活方式的分散性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业态的影响,他们习惯于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另外,受教育水平低,对自身权利义务认识不清,也不懂得如何行使权利。农民需求表达与政府需求采集的不同话语体系也是直接制约公共服务供给需求表达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建设中首要的就是培养农村公民的需求表达意愿以及提升他们的需求表达能力。新型农村社区改善了农村居民居住、生产分散的状况,聚集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为农村居民的培训和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社区管理机构可以通过集中举办知识普及讲座、座谈会等形式提升他们的知识储备。再借助与村民的“一事一议”制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引导他们认识、区分、表达他们的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在采集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时也要改进工作方法,要有别于城市的公共服务需求采集方式,重点在引导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改变需求采集的话语体系,采用贴近农民生活的话语体系。
3.2疏通农村居民公共服务表达路径
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到公共服务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将个体的公共服务需求转化为集体需求再进行生产的过程。西方公共服务选择学派在西方民主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以手投票”的林达尔均衡模型和“以脚投票”的蒂博特模型,但是这两种模型都不太适应中国农村的情况。我国由于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表达意识欠缺,表达能力差,农民不具备独立自主表达需求的能力,因此,仅依据农民个体的表达就做出公共服务决策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生活一定程度的激发了他们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传统的由村委会或宗族势力作为村民代表,代替其表达公共服务需求的代议制模式显然也不符合现代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实际要求。在我国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要建立代议制与村民直接表达相结合的需求表达方式。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代议制,在依靠传统村民代表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培养其成为村民的代言人。发挥其代表性广的特点,增强代议制的代表性;发挥其专业性强的特点,增强代议制的信息识别和汇总能力;发挥其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强的特点,增强公共服务生产的资源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居民个人公共服务需求采集渠道,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微信平台、大数据处理等技术与传统的问卷调查、“一事一议”相结合,拓宽农民个人需求表达的渠道。
3.3建立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管理机制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需求过剩”和“供给真空”的矛盾,不仅是需求表达机制的问题。需求表达主要关注公共服务需求是什么,由谁来表达,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等问题,其表现形式是个人或集体公共服务需求的简单罗列。但是需求的简单罗列并不能为公共服务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外溢性等特点极易使人们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因此人们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时并不会区分个人欲望与公共服务需求、理想需求与现实需求,所以如果不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筛选和评估会使许多无效需求进入公共服务生产决策阶段。这样看来,公共服务需求不仅存在着表达的问题,应该建立公共服务需求管理链,需求表达只是需求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公共服务需求管理应该从需求表达和采集开始,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采集模板,以保证在需求主体自身素质和能力受局限时需求表达的有效性。需求管理的第二步是建立公共服务需求评审机制,用以区分个人需求和集体需求、无效需求和有效需求、现阶段可以满足的需求和目前不能满足的需求等,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筛选,保证有效需求进入决策阶段。需求管理的第三步是完成需求转化,将需求转化为公共服务生产项目,选择适合的生产方式、承接主体以及资金来源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