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波 龚向京 况 珊 楚瑞阁#(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
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黎波1龚向京1况珊2楚瑞阁1#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4)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确立其分布特征。方法:运用四诊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症候调查,并结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超声评估及血脂成分的变化,分析有/无斑块患者在各证型的分布特点。结果: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按痰浊阻遏证(46.3%)、气滞血瘀证(14.8%)、阴虚阳亢证(13.9%)、肝肾阴虚证(12.9%)、脾肾阳虚证(12.0%)依次递减,高脂血症无斑块患者出现的频数依次为痰浊阻遏证(38.0%)、气滞血瘀证(21.7%)、肝肾阴虚证(16.3%)、脾肾阳虚证(13.0%)、阴虚阳亢证(10.9%);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以痰浊阻遏为主证,其中脾肾阳虚证患者斑块严重程度较重,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证型存在一定的规律,以痰浊阻遏证为最主要的证型,脾肾阳虚证患者斑块严重程度较重。
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高脂血症是一种脂质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最主要的危害是易引起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对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有从血脂类型、炎症因子、生化因素等进行研究的,而动脉粥样硬化作为高脂血症引起心血管疾病过程中关键的病理变化,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奠定理论基础。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12~2014年期间在江西省中医院急诊科以及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此次调查共收集病例200例,平均年龄(63.03± 12.55)岁,其中男性118例(59.0%),女性82例(41.0%),均属于高脂血症,抽烟(包含已戒烟)患者98例(49.0%),嗜好喝酒患者56例(28.0%),患者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情况(包含重复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中风46例(23.0%),冠心病96例(48.0%),糖尿病70例(35.0%),高尿酸血症15例(7.5%),无其他基础病患者10例(5.0%)。根据诊断分为有斑块患者以及无斑块患者两组。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进行诊断,所有患者血脂检测均符合原发性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1.2.2中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参照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分为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痰浊阻遏型和气滞血瘀型。(1)脾肾阳虚证:主症:畏寒怕冷、眩晕、倦怠乏力、便溏;次症:食少、脘腹作胀、面肢浮肿,舌淡质嫩、苔白,脉沉细。(2)肝肾阴虚证:主症:眩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口干、健忘、失眠、舌质红、少苔,脉细数。(3)阴虚阳亢证:主症: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口苦;次症:心悸、失眠、便秘、溲赤、舌质红或紫黯、苔黄,脉弦或弦细而数。(4)痰浊阻遏证:主症: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肢麻沉重、舌胖、苔滑腻、脉弦滑;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少。(5)气滞血瘀型:主症:胸胁胀闷、走窜疼痛,心前区刺痛;次症:心烦不安、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
1.3纳入标准年龄30~90岁,男女不限,高血压、肥胖、吸烟者、皮肤黄色瘤者、绝经期后女性、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不限,符合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1.4排除标准继发性和家族性高脂血症者,包括患有可引起血脂升高的系统性疾病者(主要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狠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等),及某些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升高者。
1.5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采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数值,计算斑块积分。斑块积分采用Crouse积分法:将IMT≥1.2 mm定义为斑块形成,不考虑长度变化,另外,将两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定为斑块的总积分[3]。
1.6血清血脂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由我院检验中心全自动生化仪检测。
1.7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和频数分析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高脂血症患者斑块分布与血脂成分变化频数比较斑块的分布(或有无)与血脂成分升高或者降低没有相关性,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高脂血症患者斑块分布与血脂成分变化频数比较[例(%)]
2.2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有斑块组出现的频数依次为痰浊阻遏证(46.3%)、气滞血瘀证(14.8%)、阴虚阳亢证(13.9%)、肝肾阴虚证(12.9%)、脾肾阳虚证(12.0%);无斑块组出现的频数依次为痰浊阻遏证(38.0%)、气滞血瘀证(21.7%)、肝肾阴虚证(16.3%)、脾肾阳虚证(13.0%)、阴虚阳亢证(10.9%)。两组均以痰浊阻遏证和气滞血瘀证为高频主要的证型,相比无斑块组,有斑块患者更易出现阴虚阳亢证,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例(%)]
2.3高脂血症患者不同证型颈动脉斑块积分和IMT比较脾肾阳虚证患者斑块严重程度较重,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证型颈动脉斑块积分和IMT比较
表3 不同证型颈动脉斑块积分和IMT比较
注:与其他证型比较,*P<0.05。
证型 n 斑块积分(分) IMT(mm)痰浊阻遏证阴虚阳亢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50 15 13 14 16 7.45±1.02 7.15±1.18 8.89±1.12*6.12±1.05 6.18±1.21 1.38±0.23 1.22±0.15 2.12±0.21*1.52±0.26 1.28±0.18
对于高脂血症,中医无对应的疾病谱,基于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头痛、眩晕、胸痹、心悸、中风的范畴。有研究结果表明,高脂血症最主要的危害是易引起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4]。多个领域的研究包括动物实验、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大规模临床降脂治疗试验及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血脂检测等,均已证实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5~8]。基于证候辨证客观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许多研究者进行了高血脂症与相关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唐大晅等应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发现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分为6类,其中以心脾两虚证、类痰浊阻遏证、类瘀血阻络证多见,占前三位[9]。郭姣等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高脂血症涉及病变脏器以肝、脾、肾为主,而证素以瘀、痰占多数[10]。进一步临床调查发现高脂血症患者以肝气郁证最为多见,肝郁脾虚证可能是其主要证型[11]。倪永骋等通过相关炎性标记物与高脂血症患者辨证分型的关联性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高脂血症患者辨证分型偏于实证组(痰浊阻遏型和气滞血瘀型)的炎性因子(血hs-CRP和TNF-a及IL-6)水平显著高于虚证组(脾肾阳虚型和肝肾阴虚型)[12]。闻莉等根据文献资料筛选,采用分析方法对6 151例高脂血症进行临床辨证分型,发现痰湿阻遏型和气血瘀滞型最为多见,而痰、瘀、湿的分型占全部病例66.98%,涉及脏腑气血虚损的分型占33.02%[13]。另外,也有从氧自由基代谢及凝血-纤溶活性[14]、血液流变学的变化[15]以及胰岛素抵抗[16]等角度探讨高脂血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特点的。这些研究提示高脂血症患者有痰浊阻遏证、气滞络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虚实夹杂证等不同的证型。本研究基于血脂成分的高危因素进一步分析其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证型的特征,提示高脂血症患者痰浊阻遏证的发病率远高于气滞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其他证型,但高脂血症患者斑块的有无与血脂组分的关系,不存在关联性。
王秋风等调查[17]1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提示患者多见痰浊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颈动脉斑块厚度:血瘀证组>肝肾阴虚证组>痰浊证组。本研究显示高脂血症患者有斑块者其证型特点依次为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相比无斑块患者,有斑块患者更易出现阴虚阳亢证,而斑块严重程度以脾肾阳虚证患者为重。各证型患者斑块的整体情况并无明显差异,其中痰浊阻遏证作为主要证型,与王秋风的调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脂血症时痰浊证患病率最高[17],以及张蕾等实验研究[18]提示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早中期以痰湿为主要病机是一致的;陈明荃等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有肾虚精亏证、痰浊气滞证、阴虚内热证、阳虚血瘀证四型[19],进一步提示痰浊和气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充当重要的证素。
高脂血症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采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可以明确诊断,但是中医的诊断总是在具备一定临床并发症并出现某些症候时,才逐渐被正确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有滞后之弊。因此,通过临床调查综合分析已病患者的症候特点,归纳出证型,可以作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基础,并具有“未病先防”的作用。本次研究显示高脂血症患者斑块有无均可见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提示在疾病的早期以实证为主,逐渐损失脏器功能,出现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等虚证。痰浊、气滞、瘀血既是疾病发展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以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且致病形式多变,可表现为中医临床中的眩晕、头痛、胸痹、中风等。因此,结合早期血脂异常和颈动脉厚度的变化,可为中医证型的辨治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发现阴虚证素出现频数居前,提示阴虚的病性证素在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充当重要角色。肝肾阴虚,常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克伐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而阴虚生内火又进一步炼液为痰,导致痰浊内生;反之,痰浊乃津液之异化,耗伤阴液,影响脏腑运化生津,容易郁结化热伤阴,故痰饮阻遏证与阴虚证往往兼杂而见。总之,在论治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时,应注意多从治疗痰饮、气滞、瘀血、阴虚等方面进行。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3]Crouse JR,Harpold GH,Kahl FR,et al.Evaluation of a scoring system forextracranialcarotidatherosclerosisextentwithB-mode ultrasound[J].Stroke,1986,17(2):270-275
[4]Menotti A,Blackburn H,Kromhout D,et al.Changes in population cholesterol level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eaths in seven countries[J].Eur Heart J,1997,18(4):566-571
[5]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胆固醇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 169-173
[6]LaRosa JC,Grundy SM,Waters DD,et al.Intensive lipid lowering with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J].N Engl J Med,2005,352(14):1425-1435
[7]Pedersen TR,Faergeman O,Kastelein JJ,et al.High-dose atorvastatinvs usual-dose simvastatin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IDEAL stud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5,294(19):2437-2445
[8]陆宗良,寇文镕,武阳丰,等.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09-115
[9]唐大晅,张敬峰,曹征,等.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3):11-13
[10]郭姣,朴胜华,石忠峰,等.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文献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5):609-614
[11]朴胜华,郭姣,胡竹平.高脂血症住院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0):1322-1325
[12]倪永骋,陈江宁.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l):7-8
[13]闻莉,刘松林,梅国强.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及辨证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220-221
[14]郑关毅,洪华山,王一波,等.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辨证分型与自由基代谢及凝血-纤溶活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2):73-75
[15]朱学云,庄德成,卞善述,等.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7):355-356
[16]陈江宁,倪永骋,张华强.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1):22-23
[17]王秋风,王洋,刘坤,等.1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3):273-275
[18]张蕾,张琪,游云,等.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7): 823-833
[19]陈明荃,顾耘,徐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394-1396
R543.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1.005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12BBG70033)
楚瑞阁,E-mail:384861926@qq.com
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