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文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 510170)
华城排涝泵站新旧场址比较
李佳文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 510170)
工程在实施过程当中由于原泵址沿线房屋较密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费用增加,造成原定站址建站方案难以实施。华城排涝泵站原旧址拆除重建由于附近房屋密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现将移址新选排涝泵站场址。通过新旧泵站的泵房、跨堤涵管、出水口段的工程地质条件作相应比较,综合比较新场址地质条件好,推荐选用新场址。
工程地质;泵址;特性;地质评价
华城排涝泵站位于五华县华城镇的五华河、潭下河、乌陂河三河交汇的涝区处,涝区总集雨面积9.0 km2。由于原排涝泵站年久失修,不能满足正常的汛期排涝要求,为解决涝区涝灾严重问题,计划原华城排涝泵站将原址拆除重建。拟建排涝泵站布置紧靠五华河防洪堤,泵站采用堤后式厂房,其纵轴线垂直于河道防洪堤,泵站采用正向进、出水方式,依次布置前池、泵房、跨堤涵管及出水口段。工程等级为Ⅲ等,泵站主体及自排闸及别为3级,防洪标准按30 a一遇洪水设计。
但工程在实施过程当中由于原泵址沿线房屋较密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费用增加,造成原定站址建站方案难以实施。为确保华城涝区整治工程的成效,有效解决华城涝区的内涝问题,应业主的要求,决定对华城排涝泵站场址进行变更选址。新选场址位于原址紧靠五华河上游500 m处。
2.1地形地貌
区域范围地貌主要为丘陵、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和山前平原。区域内主要分布有两大河流,一条为走向为北西~南东向的五华河;另一条为走向西南~东北向的琴江河。区域地面高程在100~180 m,地表植被发育一般。
新旧泵站场址区主要位于山前冲积平原中,地面高程在112.9~114.1 m,地面高程在112.0~119.6 m,地势较为平缓,泵站位置为河堤路,其中涵管段所跨五华河左岸堤顶高程为119.6 m,该段五华河河床底高程为106.5 m。
2.2岩土组成及特性
本次勘察分别在新旧泵站场址的泵房、跨堤涵管及出水口段相应部位布置了钻孔。(其中旧泵站场址布置机钻孔11个,合计孔深238.7 m;新泵站场址布置机钻孔9个,合计孔深180.5 m)根据地质测绘、钻孔揭露及各项试验统计,新、旧泵址场区地层分述如下:
2.2.1第四系(Q)
1)①层素填土(Qs):褐红色、黄褐色,稍湿~湿,土质主要为粉质黏土,局部含砂砾、碎石,松散状,本层分布普遍,揭露层厚3.1~6.8 m,平均层厚4.6 m,层顶高层113.3~118.7 m,层底高程110.2~114.5 m。中等压缩性,经现场注水试验为弱~中等透水性。
2)第四系冲积层(Qal),按其土质及砂质颗粒成分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
②层粉质黏土:褐黄色,可塑,黏性差,局部夹杂薄细砂层,揭露层厚1.3~6.3 m,平均层厚3.5 m,层顶高程107.9~114.5 m,层底高程105.1~110.3 m。呈中等压缩性,极微透水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20~140kPa,其平均饱和快剪Cq=6.0kPa,φq=9°,摩擦系数约0.25~0.30。
③-1细砂层:灰褐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含泥质5%~10%,该层各钻孔内均有有揭露,揭露层厚0.5~3.2 m,平均层厚2.1 m,层顶高程107.0~110.8 m,层底高程106.7~108.1 m。呈中等透水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60~180kPa,摩擦系数约0.40~0.45。
③-2中粗砂层:褐黄色、土黄色,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含砾砂、圆砾、卵石,含泥质10%左右。该层在钻孔中均有揭露,揭露层厚0.5~3.2 m,平均层厚2.6 m,层顶高层105.1~108.7 m,层底高程102.0~109.0 m。呈强透水性。承载力特征值为200~250kPa,摩擦系数约0.45~0.50。
③-3砂卵砾石层:灰色、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卵砾含量40%~50%,粒径1~6cm,磨圆度一般,分选性较差。该层在工程区普遍揭露,揭露厚度2.6~10.0 m,平均层厚6.5 m,层顶高程102.0~109.9 m,层底高程96.9~101.6 m。呈强透水性。承载力特征值为350~400kPa,摩擦系数约0.50~0.55。
2.2.2基岩(PZ1)
此次勘察中在新、旧场址泵房处所布置的钻孔中有揭露,根据钻孔揭露岩层的风化程度不同,将该层分为V全风化带、IV强风化带,分述如下:
V全风化泥质砂岩:硬塑状态,岩芯呈土状,质软,水浸散裂,原岩结构可辨,钻孔揭露层厚3.2 m,层底高程96.0 m。呈极微透水性。承载力特征值为200~250kPa,摩擦系数约0.35~0.40。
IV强风化泥质砂岩:褐黄色,湿,岩芯呈散体状,质软,手可掰断,原岩结构清晰,该层未揭穿,钻孔揭露厚度8.2 m。承载力特征值为400~500kPa。
新、旧泵站场址各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分述见表1。
表1 新、旧泵站场址工程地质条件
2.3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潜水。潜水层主要分布在河流冲洪积形成的砂层、卵石层中,水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较大,主要依靠五华河河水地下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降水的影响,地下水位与地表水密切相关,随着地表水的变化而变化[1]。
为了解场区土层的透水性能,此次勘察中在新旧场址区钻孔中共进行注水试验5段,及结合室内渗透试验成果,综合统计各层土渗透性见表2。
表2 现场注水试验成果统计表 cm/s
3.1泵站厂房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现场勘查,原泵房基础为人工砌筑的浆砌石平台,地表均为人工填土,由于修筑年代过久,浆砌石平台已开裂、损坏严重,砌石间水泥砂浆脱落,局部见有宽度约2cm的裂缝。拟建泵站位于原泵站附近位置,根据钻探资料,泵站土层自上而下主要为人工填土,粉(砂)质黏土,细砂,中粗砂,砂卵砾石,泥质砂岩风化层。
①层人工填土层:多为表层耕植土及渠道挖方段两侧堆土,土质不均匀,未完成自重固结,不宜作为持力层;
②粉质黏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100kPa~120kPa,承载力相对较低,易沉降,故不宜作为持力层;
③-1层细砂层:承载力较低,且含泥质,层面不稳定,不宜作为持力层;
③-2层中粗砂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250 kPa ~300 kPa,厚度小,不宜作为持力层;
③-3层砂卵砾石层:承载力特征值为350 kPa~400 kPa,且厚度大,宜作为持力层;
V层全风化泥质砂岩层:为岩体表层泥质风化层,厚度较薄,承载力特征值为200 kPa~250 kPa;
IV层强风化泥质砂岩:岩体承载力相对较高,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400kPa~500kPa,可作为桩端持力层;
由于拟建泵站为小型输水泵站,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综合考虑建议拟建泵站地基加密处理,可采用换土垫层处理或旋喷桩处理;同时采用预制桩以③-3砂卵砾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3.2跨堤涵管工程地质评价
该段堤顶高程为118.8 m,堤身填土层厚4.8 m,由于该段涵管穿堤段考虑涵管离堤顶较深(最深达9.6 m),同时堤顶公路为区内的主要交通要道,日常行车量较大,堤内房屋密集(离最近管线距离2.5 m)建议采用顶管施工方式。
3.3出水口段工程地质评价
旧泵站出水涵闸、消力池地基主要为③-1细砂层和③-2中粗砂层,其抗冲能力差,易发生渗透破坏,建议对砂层进行加密处理,可采用换土垫层或旋喷桩地基处理,在渗流出水口处设置滤层,消力池设排水孔,为防止五华河塌岸对消力池影响,建议消力池出水口设置防冲墙。浆砌石护坦可采用③-3砂卵砾石层为天然地基持力层。两侧修重力式挡墙护岸[2]。
4.1泵房工程地质评价
新场址泵站厂房位置现为水田,地面高程约114.8 m,地势较为平整,泵房土层自上而下主要为,粉土、黏土,中粗砂,砂卵砾石,泥质砂岩风化层等。
②黏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120kPa~140kPa,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③-2层中粗砂层:顶面埋深4.9~6.3 m,不宜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250 kPa ~300 kPa;
③-3层砂卵砾石层:顶面埋深4.9~6.3 m,可作为桩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为350 kPa~400 kPa;
V层全风化泥质砂岩层:顶面埋深13.7~14.9 m,可作为桩基持力层,预制桩端阻力特征值建议为qpa=2000~2500kPa;
IV层强风化泥质砂岩:可作为桩基持力层,预制桩端阻力特征值建议为qpa=3000~3500kPa;
考虑泵站厂房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综合考虑新场址泵房地基采用桩下条形基础或十字交叉梁基础,同时采用预制桩以③-3砂卵砾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也是可行的。
4.2跨堤涵管工程地质评价
该段堤顶高程为119.3 m,堤身填土层厚4.8 m,涵管两端地势较低,涵管埋深较浅,涵管附近主要为耕地,地下水位较低,根据涵管与邻房和道路较近的情况,建议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建议该段涵管采用钻(冲)孔桩加内支撑支护。
4.3出水口段工程地质评价
出水口闸底高程110.0 m至河床底高程106.40 m相对高差3.60 m,坡角约30度。基础置于②粉土层,建议涵管出水口设置防冲墙,出水口采取必要的消能防冲设施。
工程部位旧泵站场址新泵站场址新、旧场址对比泵房建议拟建泵站地基加密处理,可采用换土垫层处理或旋喷桩处理;同时采用预制桩以③-3砂卵砾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建议泵站地基采用桩下条形基础或十字交叉梁基础,同时采用预制桩以③-3砂卵砾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新、旧泵站泵房两场址地质条件相差不大,但考虑如在旧场址应拆除原旧泵房基础才能进行泵房基础处理。
跨堤涵管堤内房屋密集(离最近管线距离2.5 m)建议采用顶管施工方式。 根据涵管与邻房和道路较近的情况,建议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建议该段涵管采用钻(冲)孔桩加内支撑支护或新、旧泵站场址跨堤段地质条件相差无异,但旧场址紧临民房,该段施工需采用顶管施工方式,相对于其它支护方式费用较高。
出水口段建议对砂层进行加密处理,浆砌石护坦可采用③-3砂卵砾石层为天然地基持力层。两侧修重力式挡墙护岸。 基础置于②粉质黏土层,建议涵管出水口设置防冲墙,出水口采取必要的消能防冲设施。 新泵站场址出水口段位置为河道一级阶地,地势较缓,地层为②粉质黏土层,只需作防冲处理。相对于旧泵站场址出水口段直接与河水相切割,且地层为③-2中粗砂层,抗冲能力差,需进行加密处理。
通过对华城泵站新、旧场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分别对两个场址的泵房、跨堤涵管段及出水口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逐一分析比较,见表3。
表3 新旧泵站场址工程地质条件简评
综合以上对比,旧场址泵房基础应拆除原旧泵房基础;跨堤涵管段旧场址采用顶管支护费用较高;旧场址出水口段基础需进行加密处理。推荐选用新选泵站场址。
该工程选用新泵站场址在通过水利厅审查后,工程正处理施工阶段,目前施工进展顺利。
[1]袁尧,刘超.蚁群算法在泵站单机组优化运行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2013(01):32-34.
[2]尹富荣.大型组合泵站的一体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3(03):56-58.
1007-7596(2016)06-0087-04
2016-05-24
李佳文(1979-),男,广东兴宁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
TV67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