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张薇 晁春彬
“不转不是中国人!”“30岁前不结婚,你就嫁不出去了!”“说什么应该支持正版,你就没在网上下过片?”……面对这些“神逻辑”,Mozilla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师、现居旧金山的阿里·阿莫萨维(Ali Almossawi)在《神逻辑:不讲道理的人怎么总有理!》一书里指明了这些奇葩观点都犯了哪些逻辑谬误。
不过,在充斥了数吨“神逻辑”的网络上,他认为社交平台是最不适合理性讨论的地方,如果无法划定清晰的边界,也不能谨慎地挑选对手,还不如不参与辩论。
人物PORTRAIT = P
阿里·阿莫萨维 = A
P:有没有什么时候,让你觉得“懂得逻辑谬误真是件好事”?
A:我有个小女儿。我意识到我能教给她的最宝贵的一课就是独立思考。这种无与伦比的美德在西方世界能追溯到启蒙时期。在我看来,独立思考是人走向思想解放的第一步。而独立思考的关键环节,便是识别形形色色的逻辑谬误与认知偏见。
P:你是基于怎样的逻辑而整理出书中的19种“神逻辑”的?
A:这些“神逻辑”都是我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例子。比如,诉诸无关权威(注:19个“神逻辑”之一,即诉诸不是手头问题专家的人)中的一个类型是“诉诸古代智慧”。一个信念仅仅是因为起源古老而被认为是正确的。例如用这样的理由为风水辩护:“风水盛行于古中国,集合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例如:“现代人根本就没有睡足觉。仅仅几个世纪之前,人们每晚要睡9个小时。”有多种原因会使得过去的人们可能睡得更久,但他们曾经这样做的事实,无法证明我们今天也应该这样做。
P:你遇到的“神逻辑”里,最让你震惊的是?
A:最让我震惊的是,那些散布“神逻辑”的人是多么容易利用大众的轻信心理,让平时很有智慧的人也在面对滔滔雄辩时抛弃理智。在人类历史及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部族主义似乎会增强这种倾向。“神逻辑”会给人造成伤害,影响人们的生活,把偏见和狭隘包装得合理。在我看来,秉持国际主义的态度,学会独立思考,才能使人免受其侵害。我希望当社群更加多元化、与更广大世界联系更紧密时,人们更能辨别和拒绝“神逻辑”。
P:尽管《神逻辑》相对容易理解,但对于逻辑新手来说,实际应用起来并不简单,很难分辨出逻辑漏洞。讲逻辑的素养能怎样一点点建立起来?
A: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例中学习,在实践中观察那些理性的人,看他们如何假设、论证、运用策略。观看针对政治、宗教等争议话题的辩论就是一种好办法。旁观辩论相当有意思,你会逐渐意识到,与诉诸情感和无知的论证相比,建立在牢固事实上的坚实论证是何等优美。培养逻辑能力应该从小时候开始。孩子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很有必要从小教他们质疑一切、判断真假时给出理由、不满足于缺乏证据的论断。
P:如你书中所说,了解逻辑谬误,就像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说的:“通过阅读坏文章,人们最能清楚地学会写作的避忌。”同样,他也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写作的方法,比如“句子只需要名词和动词”、“副词不是你的朋友”等等。所以,逻辑谬误之外,有没有你想推荐的讲逻辑的方法?
A:证据胜过一切。如经验主义者所说,没有比证据更值得重视的东西。无论是否合心意,我们应当遵循证据所指的方向。情感与事件真假没有关联。我们对某件事的希望与其本身无关。正是这种不偏不倚、直言不讳的品质,让科学在探索真理时所向披靡,而这种品质也适用于论证领域。
P:你说,分析他人论证的能力十分重要,可以衡量何时从很可能陷入徒劳的讨论中退出。你的意思是,破解糟糕的逻辑的方法之一就是远离它们?你如何决定何时退出呢?
A:拉丁文有句俗语,“有怀疑的地方就有自由”。在双方都明白自己可能会犯错时,讨论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面对矛盾的证据时,固执己见只会让讨论徒劳无功。在我看来,如果一场讨论不能带来智识的成长,不能促使你以某种形式反思已有的理念和思维,那就没必要参与它。讨论不该被当作消遣。
P:在中国,一部分长辈会向孩子灌输自己片面的人生经验,甚至用爱胁迫强制执行。比如,有些是诉诸潮流(逻辑谬误之一),比如“别人都结婚,你干嘛不结婚?”有些是诉诸恐惧(也是逻辑谬误之一),比如“30岁前不结婚,你就很难嫁出去了!”对于这样的“神逻辑”,你觉得可以如何化解?
A:我不建议反驳它们,如你所说,它们来自爱。不过,在更极端的情况下,当我们被迫按照不明智的告诫行事时,我会想到以前读过的一段话,是丹尼尔·德内特总结的“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成功批判指南”:1. 不带偏见地描述对方的论证;2. 指出其中你同意的部分;3. 详细说明你从中的收获;4. 批判该论证。我觉得,当面对结婚、穿着打扮、选择工作等存在代沟的问题时,这是提出异议的好办法。
P:在中国,有许多社交平台信息的标题会采用“不转不是中国人”、“全中国都震惊了”等毫无逻辑又粗俗的前缀来吸引眼球。美国也有这种标题党吗?你如何看待这种状况?
A:当然有。甚至还有一些用假冒的“诱饵”标题的山寨网站。以前,这种标题可能来自小报或者所谓“黄色新闻”。现在有了网络,这类出版商只是简单地换种媒介,其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依然如故: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来赚取销量、点击率、访问量等。社交工程的技巧能非常有效地操纵他人。
P:社交网络时代,对同一事情有不同观点的人经常都会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引发无休止的骂战。这种情况下,讲道理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你如何看待这种混乱嘈杂的网络暴力?
A:无论你想讨论什么,社交平台绝对是最不适合理性讨论的地方。如果无法划定清晰的边界,也不能谨慎地挑选对手,还不如不参与辩论。想在Twitter上和人讨论问题,好比要在风洞里搭纸牌屋。
P:保持清醒是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品质,在如何保持清醒这件事上你有何建议?
A:听你不喜欢的人讲话,读你不同意的书,和可能持有不同信念的人交朋友。阿维森纳(Avicenna,中亚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医学家)写过关于“保持清醒”的内容:“无论你听到什么,都先把它放进一个标着‘有可能正确的篮子里,直到你有能力反驳它,再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