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这个专题时,我们有幸采访到三位自幼就与摄影结缘的业界专家:王瑶、魏征、朱炯,有趣的是,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摄影》杂志中也找到了他们的身影。如今时代、摄影都发生了变化,再看他们那时拍的照片、再听他们幼时拍照的故事时,我们会在比较中去看摄影的发展与变化,去想如何在现在这个时代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拍照。
我们向三位专家提出了相同的问题:美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摄影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目前,我们的摄影基础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作为一个妈妈(爸爸),如果自己的孩子也会接触摄影,你希望她能从中得到什么……我们得到了最为真诚和详细的回答——关于如何拍照,关于优秀的摄影基础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因为从小学习摄影,所以我有机会比其他孩子更早地接触了一些美好的事物,也多了一个观看的理由、条件和平台。也正是因此,自己的眼界也变得比较开阔,想象力、创造力都比较早地得到了锻炼,因而感谢摄影。
对于孩子而言,无论他们长大以后会不会以此为职业,能够有一段接触摄影的经历,都会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非常有益。现在的孩子们,玩手机、看电视是常态,这些都是很被动的文化接受,而摄影则需要走到户外、和外界接触,需要自己主动去捕捉,身心愉悦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这些正是这个时代孩子们所缺失的。
好的摄影教育可以影响几代人
美育对于孩子们的情感、思想和性格等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学校、社区甚至是餐馆,墙上都会悬挂着精致的、艺术水准很高的摄影、美术作品,那种到处能看到影像的氛围,让人很羡慕,但是我们的生活和影像的联系好像没有这么密切。所以,摄影教育就更显得重要而迫切。
中国摄影家协会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摄影普及和基础教育,相继与北京一零一中学、三里屯小学、北京十一学校共同建立了“青少年摄影教育基地”,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了36所摄影曙光学校。孩子是未来,从孩子抓起也是对未来负责。在和中小学的合作中,你会发现,很多孩子真的是因为一台相机而改变了人生态度和轨迹。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相机就是奢侈品,现在不仅有了相机还有人来辅导拍摄,作品可以拿到很多地方去展览、出书,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自豪的事情。
我最初提议创办摄影曙光学校的时候,只是希望通过摄影的方式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打工子弟等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没有想到一段时间实践下来,孩子们不仅仅感受到了温暖,更感觉自己的生活被艺术的阳光照亮了。广西柳州市革新路第二小学的谢雪梅同学,曾经和我通信,说摄影改变了她的生活和命运。我们现在看到四川大凉山孩子们拍的这些照片十分感人,尽管他们物质生活贫瘠,但拍下来的画面却充满阳光和欢乐。其实,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们也一样,尽管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不少孩子在心理上也存在问题,如果通过摄影来感受、发现生活的美,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们有所帮助。
中国摄影家协会作为一级行业组织,通过曙光学校、摄影教育基地等形式,编织了一张摄影教育的网,希望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但是光靠一个学校、一个家庭,辐射力是不够的,青少年摄影教育的网要真正建立起来,应该是整个社会努力的事情。
在全民摄影的大背景下,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摄影的价值和魅力,如果一张优秀的照片会影响一代人,那么,好的摄影教育则会影响几代人。
保护好那宝贵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我小时候学摄影,没有自动相机,那些曝光组合等技术知识都要死记硬背。这些过于枯燥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也许会影响他们对摄影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在那个时代、受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你必须要学习这些内容。我也是在父亲的帮助下才得以过了技术关,但之后的拍摄,家长没有更多干涉。现在,相机能帮助我们解决大量的技术问题,孩子们更多的是要通过摄影来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所有能打动自己的,都可以作为拍摄对象。
我们在进行摄影基础教育时,不要给孩子设置太多条条框框,应该充分发挥、保护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才有、随着年龄增长很快就消失的童真、好奇心、想象力,这些都太宝贵了。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标准强加于他们,学习技术的机会以后有很多,而想象力如果被抹杀了,那就太可惜了。
帮孩子创造条件,发掘他们的潜力
受家庭影响,我女儿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拿着一台小相机拍照,拍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小脚丫。在大人看来,你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关注自己的脚丫,但那些照片真的很有趣。她自己第一张可以称为“作品”的照片,是三岁时拍摄的长安街夜景。当时坐在车上经过长安街,车里很晃,如果按照大人的方法,是要端稳相机才会拍的,可是孩子她却使劲儿转着相机拍,随着车子的晃动,慢门拉出的光线展示了一个很美丽的长安街。所以说,孩子的创造力真的不应该用一句简单的“要端稳相机啊”破坏掉。
后来她上了学校的摄影课外班,有一次她说要把自己乱花钱买回来却一次都没用过的东西拍下来,而且还说要发动学校摄影组的同学一起把自己浪费的东西拍下来,做个展览。听了她的这些想法,我很惊讶——尽管只是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但她已经有了策展的意识。同时,她已经不只局限在摄影、审美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来考虑问题了。
现在我每次拍片回来,她也会主动要求看一下,会说这张喜欢、那张不喜欢,而且总会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她是我的初始观众,会和我争论、讨论。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把相机交给孩子们,结果孩子们把相机拿来当手电、当放大镜……很有意思,大人无法想象,相机对于孩子而言是什么,真没有必要过分干涉。成人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创造条件,发掘他们的潜力,多给些掌声,这对他们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