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农民与农业革命
——英国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

2016-09-01 06:30周东辰马世力
学术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圈地诺维奇利亚

○ 周东辰, 马世力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自由农民与农业革命
——英国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

○周东辰, 马世力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300071)

位于英国东部的东盎格利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英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随着16-17世纪英国以羊毛为主要代表的乡村工业的蓬勃发展,自由农民大量出现,与此相适应的是大量的羊毛需求刺激了英国大规模地进行圈地运动,同时也刺激了英国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开始了农业革命。而东盎格利亚地区作为英国的首要农产区,研究在此区域发生的自由农民的产生与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关系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着重探讨东盎格利亚地区的自由农民对于圈地运动以及农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作用及其历史意义。

东盎格利亚地区;自由农民;圈地运动;农业革命

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长期以来一直是英国经济史研究的重点。而作为英国传统农业产区的东盎格利亚地区由于其相对特殊的地理因素和经济体制,其圈地运动的发展模式和状况和英国其他区域相比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此区域出现了大量的自由农民。再加上其农业经济极为发达,以自由农民为主要推动力的英国农业革命也首先在此区域发生并发展到全国。由此,对于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的研究,特别是对其自由农民的研究,不仅仅可以从新的视角去研究英国的圈地运动,而且可以追溯英国农业革命的起源和发展轨迹,同时对于英国区域史的研究也能提供新的线索。

一、中世纪时期东盎格利亚地区的自由农民发展研究

位于英格兰东部的东盎格利亚地区,包括萨福克、诺福克两郡,以及剑桥郡和埃塞克斯郡的一部分。这一区域自诺曼登陆起即为英格兰最为重要的农业产地和渔业中心。诺维奇是这个区域的核心城市。据《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记载,诺维奇在11世纪已经是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25座教堂,人口约为5000-10000人。〔1〕相对于中世纪时期英国相对分散的农业生产,东盎格利亚地区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有其特殊的特点,在此土壤上产生了英国最早的一批自由农民。

首先,中世纪东盎格利亚地区庄园的封建关系较为松弛。这主要是由于东盎格利亚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其位于英国东部,深入北海,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半岛,英国盛行的庄园制经济在此地没有蓬勃地发展起来。再加上丹麦人在此定居多年,留下了大量的“丹麦法区”,使得一些丹麦习惯法如土地分割继承制(Partible Inheritance),即土地分割后,继承者有权出卖自己的份地,在此地一直留存至14世纪。份地的继承和买卖使得份地支离破碎,最终导致了份地体系的崩溃。〔2〕14世纪的黑死病极大地改变了东盎格利亚地区的生产关系:人口的大量死亡使得土地集中回领主手中,但是上升的雇工工资又迫使领主把自营地的经营权外租,致使庄园制经济基础之一的份地进一步削弱。〔3〕由此,此地的自由农民开始产生。

与此同时,伴随着此地自由农民的传统,持续不断的农民起义也在不断地削弱着本就发展不健全的东盎格利亚庄园制经济。自1381年开始,诺福克和萨福克地区的农民起义就一直连绵不绝,中间虽然遭到镇压,但是直到1391年仍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农民存在。〔4〕以诺维奇地区的弗恩赛特(Vern Dorset)庄园为例:在1400年,庄园还拥有16个佃农,一个世纪后的1500年下降为8个,在25年后的1525年进一步下降为3个,而到了1575年庄园里已经没有一个佃农存在了。〔5〕

其次,中世纪东盎格利亚地区有着相当发达的农牧混合农业经济,自由农民的经济地位相对较高。东盎格利亚地处英格兰东部低地,土质多数属于粘土和白垩土的混合体,非常适合养羊和耕种。其西部主要是畜牧区,而中部和东部则是混合农耕区。混合农耕区多采取此地特有的“羊农混合耕作”(Sheep-Corn Husbandry)。其主要方式为领主要求佃农在其自营地里放牧,以便利用畜粪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壤肥力。从《末日审判书》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这种特别生产方式的记载,并且明确“养羊者有将羊群赶往领主土地中放牧的义务”,并称之为“牧地积肥权”(Fold-course Right)。据记载,其重要方式是在5-11月份,羊群白天在牧场放养,晚上则圈在耕地中过夜。〔6〕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羊毛,更重要的是为土地积肥使其获得更好的收成,因为“有羊群和牧场优先权的地主更能使自己的土地处于肥沃状态”。〔7〕其养羊的数量在当时初具规模,据《末日审判书》记载,埃塞克斯郡每个庄园平均有100只羊,而在诺福克516个村庄中共养羊46864只。〔8〕

此地区中世纪主要种植大麦、小麦以及燕麦。据统计,在13-14世纪,诺福克郡的庄园里每英亩可产小麦10.8-13.6蒲式耳(bushel)、大麦14.7-15.6蒲式耳、燕麦12.2-13.1蒲式耳并可产豆类作物7.2-7.5蒲式耳。〔9〕根据赫尔大学(University of Hull)教授特纳(M. E. Turner)所著的《18世纪英格兰的农业生产率》(Agricultural Rent in England, 1690-1914)一书中的统计,直到1650年英格兰小麦每英亩的平均产量才达到11蒲式耳,1800年增至19.5蒲式耳,这还是在考虑到在17世纪“农业革命”扩展至全英以及17至18世纪英国农业出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连续大丰收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10〕而东盎格利亚地区在11世纪就达到了每英亩小麦10.8-13.6蒲式耳的产量,可见其土地之肥沃以及农业之发达。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早在11世纪诺福克地区就开始种植豆类,这种作物可以凝聚土壤中的氮,维持土地的肥力。东盎格利亚也是英国最早取消休耕制度的地区之一,早在1268年东诺福克就取消了休耕制。到了1350年,诺福克庄园保留休耕制度的土地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在此地的11个领主自营地中,每年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大于三圃制下的耕地面积。〔11〕与此同时,农民对休地还会反复破土翻耕,以便铲除杂草并保持地力。而休耕地的减少意味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由此可见,东盎格利亚地区在中世纪时期就是英国最为重要的农产区,并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其中相对松弛的封建人身关系和发达的农牧混合农业都为此地自由农民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之后的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提供了相当强大的动力。

与此同时,东盎格利亚地区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传统使得英国的自由农民可以在此快速发展外,英国的宗教改革和之后的内战也为东盎格利亚地区自由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首先,随着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入,一批提倡教会改革,“清洗”天主教遗毒的复原派人士兴起,他们被通称为清教徒。虽然在玛丽女王的统治期间,清教徒多流亡海外;当伊利莎白执政后,这些人纷纷带着强烈的加尔文思想回到了英国,盼望改革教会。在这些回归英国的清教徒中有大量随着16世纪移民的涌入聚集在以诺维奇为核心的东盎格利亚地区。这些回归的清教徒大部分主张留在圣公会内,以渐进的方式改革教会;但另有一派较为激进,要求政教分离,这些人又被称为分离主义者。1572年,剑桥大学教授卡特赖特(Thomas Cartwright)更是进一步在清教徒会议中,提出信徒平等的论点,要求放弃主教制度,由信徒自行推选长老。这无疑是对圣经会的主教权威发出挑战,卡特赖特因此被开除教职,由此开始了英国长老会。在此同时,另一班主张政教分离的清教徒(分离主义者),开启了公理主义(Congregationalism)。其中,1581年,毕业于剑桥的布朗尼(Robert Browne)在东盎格利亚首府城市诺维奇成立了第一个自由教会,主张教会应由真基督徒组成,并由信徒自行治理。由此清教思想得以在东盎格利亚地区广泛传播,使得东盎格利亚地区自由农民的思想得以解放。

其次,随着英国内战(English Civil War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作为清教徒和自由农民占多数地位的东盎格利亚地区坚定地站在议会党的一方,成为了对抗王党的中坚力量。在1642年11月,由东盎格利亚地区主要的代表诺福克郡、萨福克郡等五郡组成了“东方联盟”(Eastern Association),此联盟之后成为了英国内战期间议会军的主要兵源和战略物资的产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几乎全部由诺维奇自由农民构成的由克伦威尔所率领的“铁骑队第十一分队” (The Ironsides 11th Troop)。虽然战争期间王党在东盎格利亚地区有所反扑,但是随着英国内战的结束,东盎格利亚地区自由农民作为议会党取得内战胜利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地位也最终确立了起来。

二、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圈地运动

英国的圈地运动始于15世纪早期,随之席卷英国35个郡,进入16世纪圈地运动在英国迎来其最高潮。

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圈地运动实际上进行地相对缓慢。1488-1517年,虽然圈地的行为在诺福克郡已经相当普遍,但相对于密德兰地区在15世纪上半叶就圈占的数千英亩的庄园,诺福克地区的圈地运动显得相对缓和。其在这一段时间内所圈占的土地往往在40英亩以下,全郡平均下来的圈地面积也仅仅为56英亩,只有少数庄园达到300英亩以上。〔12〕但是进入16世纪中期,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圈地运动也开始变得激烈起来。据盖伊(E. F. Gay)整理的1517-1579年圈地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档案记载,在此期间圈地最为严重的几个郡中,诺福克排名第五,共圈占土地9334英亩,涉及112个村庄,摧毁房屋70座(见表1)。

表11517-1579圈地调查委员会关于10郡圈地情况统计报告

注:1.本表根据盖伊(E. F. Gay)于1900年在《皇家社会历史研究》(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中所发表的论文《1517年人口减少调查和圈地运动》(The Inquisitions of Depopulation in 1517 and the 'Doomsday of Enclosure)一文以及戴耶(Christopher Dyer)于1982年在《经济史评论》(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中发表的论文《西密德兰中世纪村庄的消亡》(Deserted Medieval Villages in the West Midlands)所提供的数据重新整理而成。

2.此表已根据各郡所圈地面积为顺序重新排序

圈地运动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东盎格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其使得庄园制经济和佃农制经济在东盎格利亚地区彻底的瓦解,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同时诱发了早期农业革命在东盎格利亚地区率先发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人口大量在城市聚集奠定了条件。

(一)自由劳动力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圈地运动首先使得本就发育不健全的庄园制经济在东盎格利亚地区彻底瓦解,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雇工。圈地运动中的大量失地农民变成了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由农民,开始进入城市务工,再加上弗兰德尔地区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在16世纪末期诺维奇的人口迅速增长。

据记载,东盎格利亚地区首府诺维奇在1500年前后拥有人口10000人左右,是英格兰最大的几个城镇之一。〔13〕但是进入16世纪以后,诺维奇却屡遭厄运。先是1505年及1507年的两场大火摧毁了城中近三分之一的建筑,近300名市民死于非命。市政厅甚至都遭到了损坏,于1513年重修。随之而来的是1549年的凯德起义。起义军一度占领了整个诺维奇。镇压义军的行动进行地并不顺利,由北安普顿侯爵(The Marquis of Northampton)率领的部队虽然攻进了诺维奇,但是受限于人数不足,也只好撤退。凯德起义最终被沃里克伯爵(The Earl of Warwick)率领的部队所镇压,城市开始逐步恢复秩序。〔14〕但是这次起义以及1569年的瘟疫给诺维奇带来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损失,城市人口大为减少。〔15〕

幸而自1565年之后此区域迎来了大量移民的涌入,以及其自身毛纺织业的逐渐繁荣,农村人口由于圈地运动和庄园制的解体不再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成为了自由的雇佣劳动力进入了城市,使得诺维奇的人口在1580年代恢复到了16000人,并在1670年达到了20000人(见表2)。

表2诺福克郡主要城市人口变化1500-1700年

注:本表中的人口数据根据麦克瑞尔(Benjamin Mackerell)所著的《诺维奇史》(History of Norwich)、霍德森和廷盖尔(W. Hudson and C.J. Tingay)所著的《诺维奇市政记录》(The Record of the City of Norwich)、由佩吉(William Henry Page)主编的《维多利亚郡史》(Victoria County History VCH)以及现存于诺维奇档案办公室的灶台税(Hearth Tax)档案统计而成。

(二)大量的资本积累

圈地运动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其破坏了封建生产关系,从而使得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性质农场的建立使得一些农场主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为诺维奇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本。以这一时期诺维奇最大的农场主汤森家族(Townsends)为例,其家族旗下的一个在1444年仅价值19镑的占地27英亩左右的农场,在1547年发展到了107亩,并在其中饲养了2742只羊、183头牛,却只雇用了5-6个雇员。此农场的价值也从19镑飙升到84镑左右。这还仅仅是汤森家族的几个农场之一。随着圈地运动的继续和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及羊毛产业的发展,汤森家族的收入从亨利八世统治早期的地产年净收入190镑上升到了1555年的年均623镑。这样大规模的农场在16世纪的诺福克并不少见,根据记录,在诺福克的16个庄园及18个农场中,面积超过100英亩的就有16个,其中最大的超过了700英亩。〔16〕

通过圈地运动,不仅仅使得诺维奇的大地产主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同时随着城市对于羊毛和粮食需求的提升,以及其价格的上涨,东盎格利亚地区的自由农民也因此获益良多。圈地运动带来的资本积累使得东盎格利亚地区的自由农民可以有能力租赁较多的封建主的土地并雇工经营,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由此产生,由此推动了之后此区域农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的第一卷就曾经指出,早在15世纪的英国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主”;而到了16世纪,随着圈地运动的发展,英国在当时就出现了已经很富有的“资本主义租地农产主阶级”,其中自由农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正是由于一些自由农民发展成为租地的农场主,从而开始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中涌现出了三个基本的阶级:地主、租地农场主以及农业工人。这种局面在自由农民占据大多数的东盎格利亚地区尤为显著。大量富裕的自由农民开始在农村租赁甚至购置地产以发展日渐兴旺的毛纺织业和资本主义农业,其不仅使得其核心城市诺维奇成为英国17世纪之后毛纺织业中心,也使得东盎格利亚地区成为英国“原工业化”发展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

三、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农业革命

圈地运动不仅仅为东盎格利亚地区的自由农民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农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为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农业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商品化农业扫清了道路。东盎格利亚地区作为英国传统的农业区,凭借着圈地运动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革命中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农业革命不仅使得粮食的产量大增,以满足城市人口增加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羊毛产量的增加,为“新呢布”的兴旺提供了原料市场。

16世纪晚期,随着新移民的到来和圈地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日渐富裕的自由农民要求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这就使得早期的“农业革命”在东盎格利亚这个英国最为发达的农业区域率先发生。

首先,“农业革命”最为明显的表现即为新作物的推广和新农具的使用。弗兰德尔的移民不仅仅带来了新呢布的制作工艺,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大陆的农作物品种和新的农具。

新作物主要包括三叶草、芜菁以及萝卜。其中萝卜于1650年开始试种,1660年代便在东盎格利亚普及。这三种新作物的特点在于既可以把土壤中的氮固定在作物的根中以保持地力,又可以为牲畜提供优质的饲料。新作物的引进一方面使得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土壤环境和地力得以保持,为之后农作物收成大规模的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使得畜牧有了可靠的冬季饲料的来源,为牲畜的过冬创造了条件,从而避免了以往在秋季大量宰杀牲畜的做法。

新农具主要是16世纪“荷兰发明的一种只用两匹马就可翻耕的轻犁。其在16-17世纪传入了英国,特别是诺福克和萨福克”。〔17〕后来的英文文献中也有把这种带铁质挂板的犁叫做“荷兰犁”(Dutch Plough)或“诺福克犁”(Norfolk Plough ),这种犁在经过1730年的改良之后就是后来在全英流行的罗瑟拉姆犁(Rotherham Plough)。〔18〕罗瑟拉姆犁呈三角形,由两匹马挽,一人扶。与矩形的重犁相比,其更加快捷、轻便有效,并迅速在全英普及。〔19〕由于这种犁的种种特征都和中国的铁制铧犁相当类似,也有学者认为是荷兰人把中国的铁犁技术带往欧洲才引起了欧洲和英国的“农业革命”。〔20〕

新农具的使用使得翻耕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扩大了耕地的面积。同时圈地运动不仅仅解决了条田分割的小土地所有制的限制,也带来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促使此区域大规模排水工程得以实现。再加上荷兰的移民也带来新的排水的方法,荷兰工程师发明的排水方法每年可增6-7平方英里可耕地,〔21〕使得东盎格利亚地区的沼泽地开始了大规模排水造田运动。16世纪开始,在各种记录中就不断地出现东盎格利亚地区开拓荒地的记载。最为知名的就是芬斯排水造田计划。芬斯(The Fens)是东盎格利亚西北部的一块低地,早期被罗马人夺取并排水而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被遗弃,从16世纪开始就不断地有私人来此地排水拓荒。到了1630年代,由查理一世(Charles I)亲自主导的第一期芬斯大规模排水计划正式开始,但是由于英国内战而中断。第二期的计划则在1650年代由贝尔福德伯爵(Earl of Bedford)雇佣荷兰工程师沃尔姆登爵士(Sir Cornelius Vermuyden)进行主导。所雇佣的技工全部来自荷兰。工程在前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量的耕地被开垦。但是由于内战期间造成的资金紧张以及设计的缺陷等一系列因素,此项工程在17世纪末被搁置,但斯图亚特王朝早期沼泽排水计划最终创造了近16万公顷土地,而东盎格利亚地区在这一时期共开垦荒地约7万英亩。第三期工程于1760年代开始,随着蒸汽机的引入工程至1820年代取得了最后的成功。芬斯排水造田工程成功造田30.7万英亩,相当于荷兰全国1540至1690年一个半世纪中造田数的十分之七,东盎格利亚地区占了其中的大半。〔22〕由沼泽地开垦出来的耕地主要为煤土,富含碳化植物,非常的肥沃,由此东盎格利亚西北部很快成为了英国的粮食高产区。与此同时,东盎格利亚西部地区的石楠林地(heathland)也得到了开垦,进一步扩大了耕地面积。〔23〕

与新农具和新耕地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是东盎格利亚新的耕种方式的推广,这就是著名的诺福克轮作制(Norfolk Four-Course System)。此种耕作制度最先由唐西德(Viscount Townshend)于17世纪末期退休后在其诺福克的农场上试验成功并逐渐推广到全国。这是一种四区的轮作制,即分别在四块地里耕种芜菁、小麦、萝卜和大麦,四年内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耕,同时又能保持地力。此耕种方法被租地的自由农民大量效仿并推广,由18世纪开始扩展至全英,最终成为了英国农田耕作制度的基础。〔24〕

由圈地运动富裕起来的自由农民推动的早期的农业革命给东盎格利亚地区的农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最为重要的即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为大量自由劳动力和更多的自由农民在诺维奇的聚集提供了物质的保证(见表3)。

表3 1520-1851年诺福克郡和萨福克郡以及英格兰小麦产量估计(蒲式耳/英亩)

注:1.此表根据刘景华教授所著的《东盎格利亚道路》及蒂格拜(Anne Digby)和费恩斯腾(Charles Feinstein)所主编的《经济社会史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所提供的数据编制而成。

2. 由于资料缺失,自1750年代之后的数据只能整理到英格兰全国(包括威尔士)的小麦亩产量。但有学者估计1790年诺福克郡的小麦亩产量为20-24蒲式耳。

四、结 语

东盎格利亚地区经济的区域特征相当明显。这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对外较早地建立和低地国家的联系,使其16世纪成为低地国家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为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同时其独立性和特殊性又使得东盎格利亚地区长期保留具有较大自由的自由农民,农业经济一直较为发达,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处于英国的领先水平,使得自由农民较为富裕,为其之后的经济变革提供了相对厚实的经济基础,这使得在近代英国的几次变革中东盎格利亚地区都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

其在16世纪是全英国最先开展圈地运动的几个地区之一,不仅仅为“新呢布”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同时也为自由农民提供了丰厚的原始资本。在此基础上,自由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率和产量的需求促使了此区域成为了英国农业革命的发源地,其在16世纪就开始了早期的农业革命,不仅仅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使得毛纺织业和资本主义农业在此区域兴旺发达,也为大量人口在城市聚集提供了食品准备。这一切都为英国原工业化的乡村工业在此地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引领了英国之后全国性质的农业革命,为之后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农业基础。

------------------------

注释:

〔1〕Dorothy Clayton, Richard Davies and Peter Mcniven edited, Papers in Later Medieval History, Dover, Alan Sttton Publishing, 1994, pp.147-150 .

〔2〕George C. Homans, The Explanation of English Regional Differences , Past and Present, No.42(Feb.,1969), p.26 .

〔3〕〔11〕Frances G.Davenport, The Decay of Vileinage in East Anglia ,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New Series, Vol.14, 1900, pp.192,45.

〔4〕Herbert Eiden, Norfolk, 1382: A Sequel to the Peasants’ Revolt ,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114, No.456, 1999, p.14.

〔5〕Jane Whitle, The Development of Agrarian Capitalism: Land and Labor in Norfolk, 1440-158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 2000, p.117.

〔6〕约翰·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从最早时期到1750年》,范定九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27-77页。

〔7〕M. S. Bruce Campbell, Agricultural Progress in Medieval England: Some Evidence from Eastern Norfolk ,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 36, No. 1 (Feb., 1983), p.140.

〔8〕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1卷,王春法主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9〕M. E. Seebohm ,The Evolution of the English Farm,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7, p.69.

〔10〕M. E. Turner, J. V. Beckett and B. Afton, Agricultural Rent in England, 1690-19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12.

〔12〕W. A. Dutt, Norfol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71.

〔13〕Benjamin Mackerell, History of Norwich, Norwich, p.95.

〔14〕Beer, B.L. 1982 Rebellion and Riot: popular disorder in England during the reign of Edward VI. Kent, Ohio: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p.29-79.

〔15〕W. Hudson and C.J. Tingay, The Record of the City of Norwich, 2 vols, Norwich, Norwich Press, p.14.

〔16〕Joan Thirsk, 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 Vol.4, 1500-164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241-331.

〔17〕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周昌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2页。

〔18〕Old and New Ploughs . worldburnsclub.com. 2008. Retrieved April 19, 2012, p.18.

〔19〕Phylis Deane,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38.

〔20〕罗伯特·坦普尔(Robert Temple):《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1995年,第9页。

〔21〕D. H. Pennington, Europ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9, p.27.

〔22〕C. Singer, E. Holmyald, A History of Technology, Vol III: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500-1750, Oxford, Clarendon, 1957, p.270.

〔23〕Many original records of the Bedford Level Corporation, including maps of the Levels, are now held by Cambridge shire Archives and Local Studies Service at the County Record Office in Cambridge, p.79.

〔24〕G. E. Fusel and Constance Goodman, Crop Husbandry in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Part 2 ,Agricultural History, Vol.16, No.1 Jan.,1942, p.69.

〔责任编辑:陶然〕

〔责任编辑:陶然〕

周东辰(1987—),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史;马世力(1949—),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代史、欧美近代化问题。

〔29〕〔美〕麦基文:《宪政古今》,翟小波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7-120页。

猜你喜欢
圈地诺维奇利亚
英国议会圈地与乡村景观的重塑*
笨狼大扫除
退货
一起来玩吧
迷你过山车
王子“圈地”记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国际酒店的中国“圈地运动”
花之舞,舞之韵
库车克孜利亚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