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地生态安葬 为子孙谋福祉
大多数媒体对《意见》中的提议表示了肯定。
中国网就认为:家庭成员合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家庭成员合葬,好处多多:从大的方面讲,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净化风气;从小的方面讲,简单易行、节约开支、减少麻烦、杜绝攀比;尤其是从情感上讲,很多人都能很好地接受。鼓励家庭成员合葬,需要大力宣传、示范引路、循序渐进,需要广大群众支持。观念一转天地新,生态殡葬是趋势。改变传统的殡葬理念和方法,推行家庭成员合葬、骨灰存放、树葬、撒海、深埋等安葬方式,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中国江西网也认为,推行“合葬墓”是大势所趋。传统的“一骸一穴单葬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每个单体墓占地面积偏大,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价格偏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开发和推行“合葬墓”。推行“生态墓”“合葬墓”已是大势所趋。“合葬墓”能大大缓解人口与土地的供需矛盾,它将会满足众多百姓需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和指导,出台实施细则,使我国“合葬墓”制度早日付诸实施。
在肯定的声音中,也有不少媒体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搜狐网就建议应该改变“生态葬”的一些说法,才能使这种造福于后代的墓葬形式得以推广。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实行“厚葬”,加上死者大多是长辈,殡葬常被看作是生者对死者最后一次表达孝心的机会。但是生态葬由于低廉的价格,在宣传上常被冠名为“经济适用墓”“低价墓”“廉价墓”,这与厚葬的观念相悖,所以让很多人认为生态葬是因经济条件受限制的选择,与传统观念下的“厚葬”相悖,所以生态葬在推广上一直存在瓶颈。因此,推广生态葬需要对传统殡葬形式在概念上进行一些改进,让大多数人认同并没有“薄葬”先人,如此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经济日报》针对《意见》的后续问题提出了建议:殡葬改革需完善后续配套政策。他们认为,随着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和人们文明素质的提高,推行“生态殡葬”是大势所趋,但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易事,改革还面临着阻力与困难。首先,任何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都需要一系列相应制度来补充和辅助。对此次的殡葬改革来说,对实行“生态殡葬”的有关家庭如何奖补、标准是什么等,都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后续的相关制度来细化完善。其次,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属于“生态殡葬”的“多人合葬”“树葬”等形式,也需要一定的场所和基础设施。只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完备了,才能为推行“生态殡葬”搭建好平台,也才能让群众在传统与现实之间做出选择。再次,殡葬服务要跟上。尽管殡葬改革提倡简化程序、节俭丧葬,但并不代表不需要殡葬服务,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包括“生态殡葬”,相应服务必须跟上。
清明节又快到了,每年关于殡葬改革的话题总是最引人注目。3月,民政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提倡地面不建墓基、墓碑小型化;鼓励家庭成员合葬,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积极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葬式;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其中,有关“鼓励家庭成员合葬”的观点是最受舆论热议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