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与经济收入异化研究※

2016-08-31 03:45应永胜
现代经济探讨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生代职业技能农民工

应永胜

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与经济收入异化研究※

应永胜

内容提要: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就业选择上存在代际差异,其就业行业倾向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就业地点较多聚集在离家较近的本区县内,就业渠道主要以自己主动寻找为主,就业岗位存在趋于稳定的愿景。基于就业选择下的新生代农民经济收入状况分层异化严重的倾向,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历、培训状况及承包地用途等特征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该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新生代农民就业结构,均衡经济收入分层的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经济收入分层异化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流向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农民工群体的就职行业、就业途径亦开始呈现多元化,大部分传统生产制造业就业的农民工正在逐渐从大中城市脱离,转向商业服务业,大城市第二产业的“民工荒”现象已经初显。随着我国经济长达20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发展伴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我国城市化建设中产业结构也正在不断升级,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制造业产业开始从低端单纯劳动密集逐步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低端服务业开始向高端服务业转变。从全国范围来看,生产制造业的产业梯度转移越来越凸显。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背景下,老一代农民工已经到了退休或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的年龄,新生代农民逐渐在就业市场渐露头脚,对于新生代农民的就业行为选择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价值。

一、文献回顾与现状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的自我观念,表现出一种和其前辈不一致的思考方式,在参考群体的选择上不仅仅会停留原有对象上,往往会更多地以自身同一时代人群为参考对象。加之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文化素养、技能等能力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呈现差异化的趋势。在新生代农民年龄的界定上,本文主要指的是1980年(含)后出生的农民,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文化程度明显较高,部分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大专以上教育;家庭条件好,对经济收入的追求明显较弱,尚无承担家庭责任,更倾向于具有较强稳定性的工作;个性较为独立,就业中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就业选择跳槽频率较高。正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有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基本特点,也造就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选择上呈现新的特征,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收入。当前研究表明,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存在就业代际差异,两代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兼业性、工作经验、流动动机与目的、就业渠道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较多。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工非农就业和就业模式的关键因素,年轻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在职业搜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经济收入分层均产生着影响。

对于新生代农民就业现状的调查,主要从其就职行业、就业地点、就业途径及就业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将调查结果统计并计算特征值如下页表1所示。

在就职行业选择上,占总体4/5有余的新生代农民在第三产业①本文将行政服务、科技服务、高校等等按照服务性行业划入第三产业。就业,说明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就业的重点聚集行业;其次,新生代农民在第二产业的比例,约占总体人数的1/10;第一产业农业从业率相对较低的职业,仅为7.0%。在就业地点选择上,新生代农民更倾向于在本区县内就业,约占调查总数的2/3;其次是县外省内,约占总体的1/4有余;而对于省外就业,新生代农民表现的积极性不高,仅仅占调查总数的5.6%。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就业地域重心正在转变,更倾向于在本区县内就业,在省内其他地方、省外就业的比较少。在就业途径选择上,新生代农民“自己主动去找”的比例较高,达到总体的9成以上,熟人介绍工作的比例仅为3.9%,比政府安置就业比例2.3%略高,比例最低的是职介介绍和媒体招聘这两种途径。说明新生代农民就业不再更多地依靠传统熟人社会的的熟人介绍,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力量主动去寻找工作机会,表明他们的就业途径呈现多样化和自立化。在就业稳定性上,处于就业稳定状态的新生代农民约占一半,整体就业稳定性①本次调查总体农民的就业稳定性为41.9%。相对突出;其次是工作不稳定、下岗失业的群体约占1/4,临时工不足1/10,频繁更换工作的有4.7%,没找工作的新生代农民约占调查总体的1/10。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总体就业状态还算稳定。

表1 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现状

二、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与影响特征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的现状调查,可以得知新生代农民就业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在本区县内就业,且就业稳定性尚算平稳。新生代农民作出差异化的就业选择,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呢?以往学者提出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是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往往根据个人特性和家庭利益最大化进行就业选择。本文通过调查中获取的新生代农民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历及家庭承包地使用情况等特征变量,并尝试将家庭承包地用途加入影响变量,分析它们与就业选择间的影响关系。

1.就职行业

从性别差异看,女性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比男性要高,男性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比例比女性要高,第三产业仍旧是男女新生代农民的就业主战场。从文化程度影响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就业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补充,高中文化程度群体在第一、第二产业均有成员就业,初中文化程度群体踏实能吃苦的特点,使其在第二产业中就业比例最大,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群体在第二产业就业率为0,不得不从事农业生产。从职业技能上来看,有无职业技能均以第三产业为就业主体,有职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在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比无职业技能群体较低,在第二产业就业比例要比无职业技能群体比例较高,有职业技能的在第三产业就业比例较低。从工作经历上来看,整体上以第三产业就业为主,但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无工作经历的群体所占比例较高,相反,无工作经历群体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例较低。从参加培训情况来看,参加过培训群体在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为0,在第二、第三产业中高于没参加过培训群体的比例,说明技能培训或者学历进修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在非农行业就业。从承包地用途来看,被征地群体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例最低,出租承包地群体在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高,占该群体的1/8,承包地自己搞生产的群体比例最高,家庭中承包地的用途对新生代农民行业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2.就业地点

长期外出务工对农村带来的变化,早在新生代农民心中埋下了外出闯天下的嫩芽,然而近年来农民工务工地点的回流给新生代农民带来了矛盾的心理。(见表2)

从整体上来看,新生代农民无论性别差异,均体现了就近就业的特征。从性别差异上来看,女性比男性在本区县内就业的比例高13.2%,显示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就近就业,男性县外省内就业和省外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省外就业男性比女性高9.5%,说明新生代农民中男性外出务工的愿望更强。在受教育程度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更愿意选择在外地务工,在本区县内务工的比例不足一半;由于中专和职高均属于职业性质的教育,所学的技能更适合在农村发展,所以中专和职高在本区县内就业的比例均超过80%,省外就业比例均较低;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在本乡镇就业的比例较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新生代农民大都选择在本区县内就业,在省外就业比例为0。在职业技能上,有无职业技能对在本区县内就业影响不大,有职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在省外务工比例要高约5.5%,从侧面反映了职业技能对新生代农民略有影响。重要经历也是影响就业地点的重要因素,当过兵、企业上过班及外出打过工的新生代农民在家乡就业的比例较低。总体来看,有重要经历的新生代农民更倾向于在省外就业,反之则在本区县内就近就业比例较高。

3.就业途径

新生代农民当前面临的就业信息渠道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虽然从整体看仍旧受到传统就业方式的约束,但其就业渠道在不断扩展,呈现多样化倾向。(见表3)

表2 特征因素与就业地点交叉表

表3 特征因素与就业途径交叉表

从表3来看,在本区县内就业的新生代农民自己主动去找的比例较高达到96.5%,政府安置就业比例和亲友介绍比例仅为1.2%和2.4%;县外省内就业的新生代农民比例有所下降,不足9成,安置就业和亲友介绍就业的比例平均为5.9%;省外就业的靠亲友介绍比例上升到14.3%,通过媒体招聘广告也成为省外就业的一种主要形式,自己主动去找的比例虽然仍旧很高,但已下降至7成。由地域差别导致就业渠道的差异,就业地域离家越远,其自己主动上街找的比例越低,其他就业渠道多样性就越高。说明了自己主动去找的就业方式在熟人社会较为适应,而在较为陌生的省外较为难开展,此时亲友和媒体广告成为新生代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二产业中仍有9成以上的依靠自己主动去找就业机会,仅有不及1成是依靠亲友介绍获得工作岗位。在第三产业就业渠道中出现了分化,虽然有90%以上依靠自己寻找获得,但剩余10%的新生代农民就业渠道则呈现多样化,政府安置就业成为新生代农民在第三产业就业的重要渠道。总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在三个产业就业的渠道存在差异,但主要以自己主动去找为主,尤其是在第三产业就业,具有明显就业渠道多样化特征。同时,就职行业的差异化也致使新生代农民的就业渠道的变化,尤其第三产业的多样化最为明显;就业地域的不同也导致就业渠道的变化,由离家较近的熟人社会到离家较远的陌生人社会,新生代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趋势愈明显。

4.就业稳定性

从调查结果得知,男性的就业稳定状态要高于女性。女性的失业率较高,几近1/3。男性所做临时工比例比女性要高,男女频繁换工作的比例相差不大。而没有找工作的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显示出新生代农民中男性就业稳定性要高于女性,且失业率和没找工作的比例均低于女性,这也说明男性找工作相比女性容易。在受教育程度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稳定性比例不及50%,且失业率较高达到40%;中专、职高及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的就业稳定差不多,有20%左右的失业比例;初中文化层次人口工作稳定性比例为40.8%,但失业和没工作的人口比例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就业稳定比例最低,仅为23.1%,且压根没有找工作比例较高。文化程度对就业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其就业稳定性越高,失业比例越低,临时工和工作频繁变动比例越低,但是其没找工作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这与缺乏与其学历符合的工作岗位有关,说明新生代农民中高学历人群对工作期待值较高。在职业技能层面上,有职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就业稳定性高于无职业技能的群体,失业比例也低于无职业技能群体,但是临时工比例却高于无职业技能人口,工作频繁变动比例较低或没找工作的比例较低。在重要经历上,有过特殊经历的人群就业稳定性高于无特殊经历的人群,其中教师、当过兵及外出打过工的新生代农民就业稳定性就超过75%,且没有处于不找工作状态的人,说明有过特殊经历的人群对工作的态度比较端正。参加过学历进修的新生代农民就业稳定较高,而且就业率达到100%,其中仅有1/8的临时工岗位;有过职业技能培训经历的人群就业率也高达70.8%,而没有参加过技能或者学历进修的人群中就业稳定性不足50%。这说明技能培训和学历进修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拓展新生代农民培训途径和培训机会不失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就业稳定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就业选择新特征下的经济收入分层异化

就业选择直接影响着经济收入,就业选择的优与劣的评判与衡量标准,最能直接体现的就是该群体的经济收入分层。对于新生代农民群体来说,其当前就业选择对其经济收入影响几何呢?通过分析在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下的经济收入状况来阐释。对于新生代农民经济收入分层的标准,以新生代农民的年平均经济收入为中值,均等地将新生代农民经济收入划分为五个层次。(见表4)

表4 就业选择与经济收入分层交叉表

在就职行业上,就职在第一产业和三产业的新生代农民多数处于低层次经济收入,分别达到4/5和3/5,二产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在低收入层次比例仅为1/6,说明在二产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经济收入较高;相应在中下收入层次中,一、三产业成员所占比例也比二产业成员比例高;中等及中上层次中,三产业成员所占比例均比二产业成员所占比例低,且横向观察二产业成员的分布比例,在中等及中上层次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在高收入层次中,二产业成员分布比例最高,一产业成员分布比例次之,分布比例最低的是三产业成员。那么,可以得出:一产业和三产业成员主要以低收入层次为主,二产业成员主要以中等及中上层次收入为主,且高层次收入所占比例最高。一产业成员收入分层出现两极化,低收入层次比例较大;三产业成员经济收入层次较为分散,每个层次所占比例又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减少。总的来看,就职行业分布对经济收入有明显影响。

在就业地点上,在本区县就业和县外省内就业的群体在低收入层次中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到64.7% 和47.1%,而省外就业群体在低层次收入中所占比例仅为14.3%;在中下收入层次中,省外就业群体所占比例是本区县内和县外省内就业群体所占比例的两倍;在中等及中上层次经济收入中,县外省内就业群体所占比例较高,本区县内由于低收入所占比例高,在这里所占比例低,省外就业群体在这里所占比例较低;在高层次经济收入中,省外就业群体中有42.9%的成员达到高收入层次,而县外省内和本区县内就业群体所占比例仅为2.9%和4.7%。由此可以说就业地点对新生代农民经济收入有较强的选择,省外就业群体经济收入层次较高,本区县内就业收入层次最低。

在就业途径上,通过职介介绍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低层次收入比例较高,通过亲友介绍和自己去找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低层次收入比例次之,而安置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在中层及以上经济收入的比例较高,通过媒体招聘途径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均获得较高层次的经济收入。总体来说,就业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分层产生一定的影响,熟人社会脉络中亲友介绍途径就业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但其收入安全性较高,而通过更高选择性的职介介绍、媒体招聘及按照就业等途径就业的经济收入明显较高。

在就业稳定性上,工作稳定的群体中在低收入层次的比例较低,不稳定且下岗失业、不稳定且更换工作频繁及没找工作的群体在低层次收入中所占比例较高,临时工不稳定的群体在低收入层次中的比例较低;在中下及中等收入层次中,临时工和频繁更换工作的群体所占比例较大,工作稳定的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在中上及高层次收入中,工作稳定和临时工群体在该层次中所占比例较高。说明工作稳定性对经济收入分成存在着显著影响,即工作越稳定,其经济收入层次越高,临时工群体由于其临时的特殊性,薪资水平和寻租收益比较高,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不稳定工作群体的新特征。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现状的调查,可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大量农民工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地区等其他经济发达区域转移的过程,也伴随着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的同时性变化,还有不少农民工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下向西部不发达地区开始流动。同时,伴随农村社会状况的改善,存在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留在家乡发展作为自己的选择,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选择地,不仅仅只是关注大城市,已经开始渐渐向中小城市转移。总的说来,新生代农民工新时期的就业选择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新生代农民就业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在本区县内就业,且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好;二是新生代农民的个体特征是影响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承包地用途也是影响就业选择的重要变量;三是新生代农民的就业选择对其经济收入分层具有重要影响。新生代农民在就业选择顺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其经济收入分层也会逐渐聚拢,克服异化行为。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意愿是以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为主,但其实际就业能力相对而言存在客观的弱势,且个体差异明显,这也导致新生代农民经济收入分层的异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转移以及产业梯度转移只是刚开始加速,农民工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还有就业岗位,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化,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在大城市生活体验的结束,必然会出现农民工总体向中小城市产业结构转移承接地分散的趋势。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冲劲和闯劲并没有使其认识到这一点,本文对他们就业选择上的研究,就是要从就职行业、就业地点、就业途径和就业稳定性等就业性选择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带来就业引导。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要适应产业结构转移以及产业梯度转移,社会管理更要顺应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新特征,不宜采取生硬的计划规制,应积极采取柔性措施以适应新变化,维护新特征的合理健康发展,从就职行业、就业地点、就业途径和就业稳定程度等方面优化就业结构,均衡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分层,避免新生代农民经济收入上的差距扩大。

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应在区域产业创新升级的的基础上,鼓励人口自由流动,合理地调整新生代农民的就业地域结构。随着交通物流成本的降低,地域之间逐渐融合,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生代农民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难题,家庭与工作地点之间距离的阻碍俨然已经成为老黄历,适合的岗位需求成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从产业地域分布上看,低端产业所在地已经不再吸引新生代农民,高新技术产业所在地逐渐成为新生代农民追逐的主要目标。另外,通过调查发现,有过重要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率高,说明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走出来”,获得开阔的视野,有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增加群体工作稳定率。同时,家庭承包地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就业地点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被征地或者已出租土地的新生代农民就业脱离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的比重最高,这与其不受土地生产干扰息息相关。由此可见,鼓励新生代农民脱离土地,外出增加工作经历,加大人口自由流动力度,是调整新生代农民就业地域结构的合理途径。

在就职行业的选择上,根据地域行业流动和产业优胜劣汰,增强更新知识获取能力和科技生产能力,合理调整新生代劳动力的就职行业结构。随着新生代农民的知识饱有量越来越高,传统的一、二产业为主的格局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追求,淘汰落后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落地生根重要政策。新生代农民对高新技术岗位的追求,是产业升级的动力,反过来,产业升级也是吸引新生代农民就职行业选择的动因。同时,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就职行业选择的调查,不难发现文化程度、培训状况对他们就职行业选择影响较大。因此,加大对新生代农民的文化教育及职业技能教育,有助于新生代农民更新科技生产能力和新知识获取能力,帮助他们合理地调整就职行业结构。

在就业渠道的选择上,多样化新生代农民就业渠道,尤其是结合互联网和媒体拓宽农民就业信息面,使农民有更多地获得稳定就业岗位的机会,以便在整个社会建立顺畅的劳动力流通渠道。自己主动寻找工作机会成为新生代农民获得就业岗位的主要途径,这也是新生代农民个性独立特征的现实写照。工作地点与家庭之间的距离、行业差异是影响就业渠道选择的主要因素,工作地点越近选择主动去找的比例越高,第三产业中主动寻找比例最高,这与就业渠道的多寡、就业信息面的宽窄、就业信息的虚假程度等相关。因此,结合当前“多网合一”的社会活动特征,从清理虚假就业信息、拓宽就业信息传播面积等方面多样化新生代农民就业渠道,是保障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主要措施。

在就业稳定程度上,提高新生代农民的文化水平,培训其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通过增强新生代农民劳动技能的短板,以提高其就业稳定性。随着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行业技术含量的增加以及资源配置速率变动幅度的增大,社会成员就业越来越灵活,岗位变动频率越来越快。但是劳动力素质的逐渐提升也带来劳动力对就业稳定的渴望,岗位变换频繁与劳动力渴求的稳定性之间的微妙平衡,难以由社会发展规律自动形成,这就需要新生代农民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融合,譬如提高职业技能拥有率和技能水平、参加过学历进修等培养自身技能和修养,对他们保持就业稳定影响较大。另外,开拓就业视野,形成端正的就业态度,譬如外出务工、当兵、求学等重要经历对培养新生代农民正确的就业观念均有重要影响,能够进一步加强其工作稳定性。

1.黄祖辉、刘雅萍:《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基于杭州市浙江籍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0期。

2.胡莹、陈金永:《1990-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量的构成及变动》,《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3.刘庆宝、陈杭等:《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行业选择行为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8期。

4.姚先国、俞玲:《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5.佚名:《流动人口流向呈现三个趋势》,《城市规划通讯》2010年第3期。

6.佘时飞:《农民工流向、市场演化与珠三角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与价格》2011年第4期。

[任编辑:吴群]

F321

A

1009-2382(2016)07-0032-06

※本文系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国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路径安排与模式创新”(项目编号:2014B056)的阶段性成果。

应永胜,福建商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 (福州350012)。

猜你喜欢
新生代职业技能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