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写作的第二种手法

2016-08-31 08:20孙滢陈兴祥
中国机电工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手法主体文章

文 | 孙滢 陈兴祥



企业新闻写作的第二种手法

文 | 孙滢 陈兴祥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强调主体判断,“看人说话”。在这里稍稍解释一下:强调主体判断是指你从新闻事件中发现了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是企业的新闻写作。在我们看来,企业新闻写作是指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融资、并购重组等活动为主要报道对象的一种新闻写作。

我们认为,长期以来,这种写作没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受传统新闻理论的影响,很多人都将这种新闻写作看成“软文”、宣传稿,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发展经济已成为了人类的主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新闻就变得更为重要、更显价值。因为对于竞争对手、供应商、经销商、资本市场而言,企业新闻就是商业情报;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新闻是有价值的资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消费;对政府、研究机构而言,它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判断。如果企业新闻中再传递出一些观点和经验,又可以启发大家的思想,给大家带来某种启迪。当然了,对于被报道的企业而言,则可能带来品牌形象、软实力的提升。

大家看看,简单梳理一下,企业新闻的重要性就已很明显。

那么,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又研究了多少呢?不好意思,即便从全球范围来看,研究的也不多。长期以来,企业新闻写作主要采用了一种手法,也就是和我们所说的第二种手法相对应的“第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的特点就是:就事论事,有话直说。这种手法有它的好处,直截了当,简单易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那就是它要求被报道的企业、事件有较高的知名度、关注度。另外,由于这种手法较少融入情感色彩,文字的使用也大多平铺直叙,所以缺少对传播对象的感染力。

那么,有没有企业新闻写作的第二种手法呢?有。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强调主体判断,“看人说话”。在这里稍稍解释一下:强调主体判断是指你从新闻事件中发现了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

好,在和大家分享具体手法之前,我们还得回到源头上来,先讨论一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大家知道,传统的新闻理论特别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强调新闻中不能融入作者的主观色彩,那我们说的“强调主体判断,‘看人说话’”岂不是正好与之相悖吗?对这个问题,我们想可以这么回答:客观,是指的你不能编造、改动新闻事实;主观判断,是指在事实基础上的判断、发现。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认识的客体并不因认识的主体的改变而改变。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同一个客体,不同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可能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同一个普京,在不同的媒体上,在不同的记者笔下,会是一个形象吗?哪一个普京才是客观的呢?所以我们认为,无论承认与否,新闻里的主体判断始终是存在的,只不过有时它是以显性形态存在,有时以隐性形态存在。坦率地讲,西方媒体也并不是按照它所谓的客观来报道的,这一点,在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特别是特稿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明显。它的行文、结构,有些和文学作品倒是很接近。所以,我们对这方面的理解,并不是靠一种文体来保证客观,而是靠人,也就是作者、媒体来保证,所谓用革命人来保证革命文章!

就这个问题,我们想再和大家深入讨论一下:大家可能都承认,人的一生中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此河已非彼河。那么,两个不同的人,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吗?按上面的推理,也不能。同理,两个人能看到同一条河流吗?答案必然是:不能!

好了,关于企业新闻写作的第二种手法的理论准备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和大家分享我们的具体看法。

一、新闻到底是什么?

关于新闻的定义,大家早已经耳熟能详了。各种教科书上都千篇一律地写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新闻真的就只能如此定义吗?它还有没有别的定义?我们认为应该有。这个定义是:新闻既可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也可能是一种眼光。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每年3月,我们国家都会在北京召开两会。在3月5日这天人大开幕后,从央视、人民日报,一直到各省省报,头版头条的新闻都是:XX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应该说,这条新闻符合传统新闻的定义,写得中规中矩。但同样的人大开幕式,有一年中华工商时报则作了一个这样的头版头条:《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交给人民审议》。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这条新闻是不是一种眼光?它说出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实质。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既可以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但也可以是一种眼光。当然,这种眼光是在事实基础之上的主体判断,这种主体判断,有意无意中隐含了你究竟想向传播对象传播什么。

新闻是一种眼光,在经济新闻及企业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因为经济新闻在很多时候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它和社会新闻不太一样,有时不加解读,传播对象一时难以弄清楚它。另外,经济新闻及企业新闻很多时候并不涉及好坏、是非判断,更适合选取不同的眼光。

二、怎样制作新闻的标题?

在前面的分享中,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们所说的新闻,都和标题连在一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将标题和新闻等同起来。这样做,虽然不够严谨,但却有他的道理。

大家想想看,当你在报纸或者杂志以及手机上浏览新闻时,让你决定看不看的因素是什么?当然是标题。吸引你的,就看;不吸引你的,就不看。所以说,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对读者而言的,表现为有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对作者而言,决定了能不能让写作者兴奋起来。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当你有了一个好的发现,好的视角,也可以说是一个标题,你马上会感到精神为之一振,灵感马上有了,甚至文章的基调也有了。

标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个好标题呢?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标题的制作手法。一是直接用新闻元素中的一、 两个点制成标题。比如:《石墨烯灯泡问世,比LED灯泡寿命长更节能》。二是概括式:《差异化路线赢日本市场,海信冰箱海外竞争力凸显》。

上面做标题的手法,大家应该基本掌握了,不多说了,下面谈谈大家不太常用的手法。

第一种是:“事实+或者+事实”。加的可能是判断,可能是疑问,也可能是对比,等等。举几个例子,如:“召1600余人齐聚杭州,中国重汽年会有何深意?”“谁有这么大面子号令江湖?神华、中兴、发改委、财政部都来了!”前一个是“事实+”,后一个是“+事实”。

第二种是什么呢?它不是新闻元素的提取,也不是对事实的概括,他更多的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给大家举个例子,几年前我们曾写过一篇报道,标题叫做《你有一个可能的对手叫南车!》这个标题显然不能从新闻事实中产生,只能说远远地看。

当然,以上对标题类型的划分并不准确,比如说概括时可能就包含着判断,判断有时可能就是一种概括。

以上的分享,不知大家是否基本认同?如果认同,我们再来看看怎样做出这些标题。

第一点,要跳出事实本身,将新闻事件放在行业的背景、社会的背景中去看待,看看能不能找到新闻事实对周围环境可能的影响。这样才可能提出判断、疑问、对比。

第二点,要考虑向谁传播。传播对象会对你传播的内容感兴趣吗?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你要传播的内容能否建立起关系?

第三点,尽量不使用含义宽泛的词语,用一些具体的数字,鲜活的形象来制作标题。给大家举个例子。河北钢铁前一段给了我们一篇稿子,标题是:《北极之舞》。当然,下面还有很长的副题。我们改后的标题是什么呢?《船在零下50度的北极必需破冰航行,猜猜看:是谁炼出了国家急需特种钢?》

关于标题的制作,还有很多东西可讲。但因为过于庞杂,好像又没办法一一讲清楚。总之,关于标题制作,我们认为有两条原则:一是利用人类普遍的好奇心;二是要利用特定的职业的好奇心。当然,两条都用上更好。

再补充一点,好标题里一定要有“卖点”。“卖点”是什么啊?我们以产品为例,它可能是产品最重要的特点,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人们最在意的特点。比如说,八十年代,很多冰箱质量不稳定,那能稳定制冷就是卖点。但现在冰箱如果不能稳定制冷,那还能卖出去吗?现在的卖点可能是静音、节能、零度保鲜。接下来可能是智能。

三、怎样写出好的新闻开头?

有一句话,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叫做:“文章争一起,新闻贵导语”。说的就是新闻开头的重要。但我不完全同意这句话。因为在某些时候,新闻事件很重要的时候,开头其实没那么重要。比如说,纽约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我们想,直截了当开头就是好的。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新闻,也不需要研究什么开头,有话直说就好了。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新闻开头,主要是指一些重要性并不显性的新闻。这种新闻就应该琢磨琢磨怎样写开头了。

文章开头的写法,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借鉴点日常生活经验就可以了。举个例子:假如让你去银行贷款——当然,前提是你的企业没有太大的知名度——你跟信贷科长也不熟,你不会上来就说,你给我贷2000万吧?那你怎么办呢?按照中国的国情,你会讲,某某人让我找您。最差也要套套老乡、校友的关系,或者共同爱好吧?那你写文章,为什么一上来就要直奔主题呢?我们说的意思是,文章的开头,有时要绕点圈子,做点悬念,烘托一下气氛,然后再一点点展开。

四、关于文章的结构

一般来说,传统的新闻结构比较简单,先用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一段概括式的叙述起笔,然后将各种新闻事实、新闻背景一段段地挪上去即可。

另一种结构是,以一段比较吸引人的文字作为开头,然后通过小标题对时空、新闻素材进行分割。它的特点是文字随着文气走,或者说新闻素材追着感觉走。它的结构不是预设的,是自然形成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下面试着解释一下。

我们不太了解大家写作时是怎么构思的。但我们和很多新入职的同事交流时,发现很多人是先确定想写什么,也就是隐含了一个主题,然后考虑文章分成几部分,再考虑哪些新闻素材放在哪部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告诉他们,放弃这种做法,应该是先从一种感觉起笔,在写的过程中进入写作状态,这个时候,有了第一句就会有第二句,好的文章会自己流淌,随着流淌,需要的新闻素材自动就会出来了,小标题也会自动出来了。

这种文章结构如果用得好,行文会很自然。就像大江大河,有时激流险滩,有时水面开阔。各部分之间,不是用逻辑、关联词连起来的,而是靠文气的起伏自然过渡的。

在文章结构方面,我们可以向苏州园林借鉴。小小的一块地方,凭什么能够做到移步换景呢?还不是靠着假山、月亮门、回廊等等对空间进行分割吗?

以上,我们对企业新闻写作做了点粗浅的探讨,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手法主体文章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何谓“主体间性”
七步洗手法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