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如何辅助精准农业?
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人口状况简要报告》,世界人口在2014年已经超过了70亿,预期将在2025年达到81亿,在2050年达到96亿。
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同时带来的是粮食生产的压力,粮食产量需要至少增加一倍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在增加农耕土地面积并不是理想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粮食高产呢?
在国外的精准农业体系中,无人机技术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手段。例如,有农场主使用无人机,到农田区域代替人工下田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土壤的状况。通过技术手段对无人机获取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的施氮方案,以达到既减少化肥使用量,又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以前为了预估施氮量,需要对土壤进行抽样检测,再预估目标产量。其中的变化因素过多,极易造成过度施肥,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作物也可能受到污染。借助无人机拍摄图片,获得作物生长状况的数据,农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分析出作物所需的施肥量,过度施肥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目前,精准农业尚在萌芽之中,但势必会成为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逐步成为全球普及的农业技术。
借助无人机拍摄图片,获得作物生长状况的数据,农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分析出作物所需的施肥量。
干什么不会被机器人抢饭碗?
财富撰文,随着职场中的自动化技术迅速从科幻小说走入商业现实,它带来的是更加微妙的抉择:哪些岗位最可能接受自动化,哪些岗位最不可能被自动化。
技术可行性是自动化的必要前提,但是商业应用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其中包括开发和部署自动化软硬件所需的成本,以及劳动力供需的变动。用机器人取代每小时挣10美元的人类厨师,在技术上或许可以实现,但在商业上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成本可能太高,投资回报率很差。
环境设定十分常见、改变也相对容易预测的工作中,有超过四分之三都能用当下的技术自动化,尤其是制造业和食品服务业。数据收集和处理领域的自动化时机也已经成熟,这将给零售、金融服务和保险等行业带来影响。
在不可预见的环境中进行体力工作或操作器械的工作,相对而言难以被自动化。例如在建筑工地操作吊车,或是在公共场所清扫垃圾,或是在宾馆整理床铺。不过人们已经开始进行重点研究,来改善机器人在不可预见的物理环境中的表现。
最难利用当今的技术自动化的是那些管理和培养人才的工作(只有9%有自动化的潜力),决策、规划、创造性的工作(18%)或是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股东互动的工作(20%)。这些工作经验和阅历往往很重要。在研究的所有行业中,最不受自动化影响的是教育,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的复杂技巧,迄今为止,机器在这方面的表现很不完备,只有极少数情况例外。
机器会改变工作,但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分析自动化的技术可行性时,不要看整个岗位,而要看各种工作内容所消耗的时间,以及利用现有技术可以自动化且能应用于职场的工作内容占比。整体来看,只有5%的岗位可以用现有技术完全自动化。然而,现有技术却可以让付酬工作中45%的内容自动化。此外还有超过30%的岗位,它们的工作内容有约60%可以被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技术上可以自动化的工作类型就会增加。自动化也会从根本上改变机构的性质。未来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在于他们需要考虑用机器取代人力的成本,以及在改变后的办公环境中调整商业流程的复杂程度,从而确定如何用自动化改变公司,怎样发挥自动化的价值。自动化带来的主要效益,可能并非来自人力成本的降低,而是源于减少错误率、提高产出、改善质量、安全性和速度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