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擎,生于浙江南浔。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江苏省文联专业作家。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古柳泽》等长中篇小说多部,训诂学著作《少阳集》《皇家必读书》。《葱花》获马来西亚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报告文学《藏汉之子》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民间与野史均称康熙下江南是为游山玩水,而事实上,康熙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可圈可点,与他几次南下分不开。他下江南,远皇城,现场办公。其中最大的目的是调和满汉矛盾!这才是康熙南下的真正目的与历史留给我们的真正原貌!
——题记
康熙为悼念良臣而南巡
说起清朝皇帝南下巡视,莫过于电视剧里热闹的故事。而真正使康熙南巡绝对不是电视剧里说的那样。有一种说法是:康熙为良臣南巡!
根据南巡记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第一次离开京都南巡。据史载,随行有富察·米思翰之子,富察氏、雍正元妻孝贤纯皇后的伯父富察·马齐以及汉臣高士奇;当然还有电视里曾经出现的叶赫那拉氏家族的纳兰明珠。说到明珠随行,据说是他自己厚着脸皮求来的!
康熙久有南巡意愿,只是总不能离开。一个人的去世,引发了他南巡的决心。这就是为良臣南巡说法的由来!其实,真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事实如何?还是慢慢道来吧!
这年的四月十八日(5月31日),两江总督于成龙病故在位上,消息传到京城,康熙震惊之余,急传江宁巡抚王新命赴京。
在康熙的印象中,于成龙少有大志,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时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当时的罗城,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时,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能寄居于关帝庙中。一同赴任的五名从仆因困境难熬,不久或死或逃。惟有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将一个盗贼遍地的罗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康熙十八年夏(1679年)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作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第二年康熙“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这个于成龙真的一下子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竟然在这年冬向康熙密奏:“官已被纳兰明珠和余国柱卖完。”
康熙惊愕。明珠,论辈分是我这个皇帝的堂姑父啊!你说这话,难道你想……后面的话连跳出嗓子的念头都压下去了!他坐在那里迅速在脑子里扫描了明珠一番。明珠,叶赫那拉氏。祖父叶赫那拉·金台吉是叶赫部统领,曾联合九部联军征讨建州女真,后在征战中败亡。父亲叶赫那拉·尼雅哈率领叶赫部投降努尔哈赤,被授予佐领官职。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妃子、皇太极的生母。明珠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朕就是明珠的堂侄!
康熙自然还记得接位初年,明珠担任侍卫、治仪正,不久后升迁为内务府郎中,五年(1666年)任弘文院学士,开始参与国政。七年(1668年),明珠奉命调查淮扬水患,凿黄河北岸河道引流。不久,明珠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九年(1670年)加封都察院左都御史,担任经筵讲官。十一年(1672年)改任兵部尚书。十二年(1673年),朕到南苑晾鹰台巡视八旗兵,明珠提前颁布教条训练士兵,等到检阅之日军容庄严整齐,朕非常赞赏他的才能。
康熙还特别能记得的是,在撤藩事件中,大学士索额图请求处死倡议撤藩的人,被朕拒绝,称:“这是朕的旨意,他们何罪之有?”待到三藩平定,朕对大臣们说之前商议撤藩,只有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并称:“当时有人建议诛杀倡导撤藩的大臣,朕若是听信了他们,就让(忠臣)含冤九泉了!”
这样的好官,十四年(1675年)调任吏部尚书。十六年(1677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其间担任实录、方略、一统志、明史等重要皇家著述的总纂官,不久后加封太子太师,权倾朝野。
如此好官,你这个清官就不能容?不!你一定有你的道理,请细细道来。康熙示意左右全部退离。空旷的大殿上,就只有君臣二人。
康熙并不知道明珠在成为朝廷重臣后独揽朝纲,表面上为人谦和,实际利用皇帝的信任结党营私,甚至贪污纳贿。
现在,于成龙的弹劾,让康熙看到了明珠可怕的另一面,但他还是怀疑于成龙是不是出于“私”!他这么想,不是没有道理,十六年(1677年)的那件事涌现眼前——
这年,靳辅担任河道总督,只在上游修筑堤坝约束河流,任下游自行畅通。于成龙等人建议疏通下游,与靳辅产生分歧。康熙以“便民”“不害百姓”为由认可于成龙的观点,而明珠却坚持己见,称:“虽然于成龙为官清廉,但治水之事没有太多经验。靳辅担任河道总督很久了,而且治河有功,应该听从靳辅的建议。”由于两位满臣大员的相互扯皮并各相制约,造成康熙亲立的疏浚下河工程历时两年未能完工。细察秋毫的康熙察觉到了明珠在朝中与索额图的不和影响到国家的大计大事,本想惩治,但他们都是满臣要员,皇亲国戚,动弹不得,只能忍下。现在,于成龙句句是事实,件件有根据的弹劾,康熙醍醐灌顶般清醒过来:索额图与明珠都是满臣中的大鳄!一个索额图是生性乖张,朝中有不依附自己的大臣就立即排挤。一个明珠则为人谦和、乐善好施,擅于拉拢朝中新进,对政敌则在暗地里构陷。
康熙从坐到这龙椅上就目睹满臣大员与皇亲们的胡作非为,也深知任纵满臣这样下去,政权早晚如元朝一般几十年寿终正寝!惩治满臣,谈何容易!毕竟江山是满臣打下来的。治了他们不就等于把政权又还给汉人了?
于成龙有段话让他心惊肉跳:皇上,元亦异族主政中原,正是元帝纵容,视汉为肉欲之物,故数十年烟消云散,至今何处可寻突厥?若得皇业千秋万隆,非满汉精诚一体,赤诚所致而别无他道……
君臣两人的现场,沉默了很久。
于成龙明白,明珠毕竟是皇上的堂姑父啊!再则,满族自认为高贵的血统不可能因为你的弹劾就结束!打断骨头连着筋,人家毕竟是满人啊!想到这里,于成龙见康熙无语,再次提出,目前时机尚不足,臣请圣上缓治。
康熙点头,亲自起身下阶,双手拉起于成龙,告诉他,在这里说的事儿,给朕一点时间想想。事后,康熙还是决定向汉臣高士奇私下询问于成龙密奏之事,他这样问高士奇的:“这皇族之众,竟无一人清醒么?为何偏偏汉臣参劾?”高士奇说,皇上如果真想问,臣回答。康熙坦言:朝中满臣背着朝廷无法无天,天下不可忍,而只有于成龙敢站出来说话!你们为什么不敢?高士奇:“人谁不怕死?只要一顶帽子,就能让千百万汉臣掉脑袋,而汉臣掉下脑袋之时,也是满清政权结束之刻!”高士奇补上一句:于成龙想用一人脑袋替代千百万无辜!此人不仅仅是清官,不仅仅是清官啊!
康熙顿悟。
翌年春,康熙召见于成龙于紫禁城对策。这次是康熙主动说到明珠的事,于成龙这样回答康熙:“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如何兆示人心所向,于成龙告诉康熙,压邪须先扬正气,使天下人心有所向、有所依,方可有所信!
康熙明白了于成龙所说“以一夫不获曰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曰予之咎,为保郅致政之本”的道理,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未逾两年,出任两江总督。
……
思虑至此,康熙抬袖抹泪,对天长叹:朕想不到他这么快就离朕而去。当王新命汇报到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连安家与下葬的费用均无的情况下,康熙再次忍不住抬袖抹泪。王新命告诉皇上,于成龙去世消息传出,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纷纷到江宁府与两江总督署跪求为于成龙塑雕像祭祀。
朕去江南巡视,顺道去看看他!康熙说着,并表示要去谒拜明孝陵,毕竟有近三百年王业,朕要看看去,听听人们怎么说那个朱元璋的。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玄烨正式启动现巡。十一月至江宁,立刻前往两江总督署。两江总督王新命知道康熙要来,早就准备好了于成龙生前的一切遗物,陈列于夕佳楼里。嘱咐将于成龙保存的文章材料搬过去,以备皇上翻阅。为方便查阅于成龙留下的资料,康熙拒绝了王新命的安排,在于成龙生前住的简陋侧房里下榻。数天之内,只要有一点点空隙,康熙就翻阅于成龙留下的案卷与文章,卷卷章章,皆令他感叹万千。有一天,康熙无意间看到《明史案》卷宗副本,他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案件。急呼高士奇询问,原来这是在康熙接位第二年经辅助大臣鳌拜处理的大案,当时牵动了整个朝廷。后来的“南山案”也是他登基初年发生的“文字狱”。就是这两大案,如果不是前两年处理“朱方旦案”时,明珠曾经提到了这两个案,康熙怕是永远不会知道并回忆起来的。正是明珠的提醒,康熙这才命明珠全权去处理。现在阅读了登基初年发生的这两大“文字狱”,深知了真情,更能理解那一刻有人敢说:“皇上的满汉一家亲,说的一套,做的还是伤汉臣心的一套!”看来,大臣私下那番非议,也是情有可谅的事啊!“文字狱”真正伤了汉臣啊!如果早能看到这些卷宗,当时就不会让明珠去处理“朱方旦案”,给了他再次庭前“指鹿为马”的表演!
现在,康熙不得不重新认真地读这些卷宗,从中悟出点什么。突然,康熙发现卷宗有于成龙的批注,甚觉奇怪,他在这上面批文是什么意思?“‘武征天下,文治世界,维仁者以心平宇宙。皇上尚不足十岁,若年长,焉可任如此妄开杀戒!”是啊!那年,朕实龄才八岁啊!他又思索,此卷宗如何在此?再读下去,原来这卷宗是当时的江南总督马鸣佩所留下来。他依稀想起来了,马鸣佩是鳌拜的人,也是鳌拜一直想让他接手任两江总督的人选,只是首辅赫舍里·索尼坚决反对,加上玄烨本人的立断,才让郎廷佐走马上任。如果让马鸣佩当了两江总督,结果会如何?康熙站起来看看窗外的夜色,夜色没告诉他答案!
康熙看到门外站着的不是卫士,便问谁在?
是微臣。高士奇答。
明珠在吗?去喊上他,一起去于成龙祠堂!康熙吩咐完,开门问高士奇:于成龙的坟墓在哪里?高士奇说,微臣问过,还没下葬,在祠堂里停着。
康熙拔腿就走,那就去祠堂!
这边走!后面传来明珠的声音,请皇上这边走。于成龙置棺的祠堂,下官刚才去看过,长明灯不熄,天天都有江宁耆老守夜……
你总是那么乖巧啊!康熙诧异地看看明珠嘀咕一句,接着说道,让耆老守夜?谁的主意,王新命呢?喊他来!不!今天就不要打扰他了。记住,一定不能让老人守夜。你去传朕的意思。明珠刚要走,又被喊住,不必了,我们去看看,不要惊动他们。走了一段路,康熙回头问明珠:你总说有人想取朕而代之,我问你,今晚我们去,会有人知道吗?明珠想了想,应该不会吧,圣驾临此,消息也没这么快,再说了,谁会想到你借这半夜的黑幕去看一位死人?
那就好。康熙说着,看看身边一群卫士,又吩咐只要三个人就行。
明珠在前面带路,一行五人从西花园走到东花园。奇怪的是明珠没有直接从两江总督署大堂前走近路,恰从太平湖绕到今总统府后面的行政院东面,又回走一阵,在后来做过太平天国天王府北的地方停下。这里曾经是关帝庙,郎廷佐重修的。现在成了于成龙祠堂!
康熙一行进入,并没人认出康熙。这些南京的耆老默契地看着康熙上香,作揖的仪态举止上认出他们是来自京城的要员。特别是看见康熙上过香,并不下跪而是合掌作揖。有人大胆地问:那位大官,难道于总督还不值你一跪?!明珠喝道:大胆,我家主子只拜天!康熙摆摆手,立刻下拜于成龙!众人顿时吃惊。祭拜完毕。康熙回过身来,问耆老们:你们可知这个人?
耆老们七嘴八舌说了一通。
康熙摇摇头,非也。此人,天下第一清官。清在自身是二。以天下为重,以民生为重胜过自家性命,这才是清官中的高品。唉!可惜这样的人当下太少了。
耆老们见康熙如此评价,顿时热烈起来,有人上前道,您既然很了解于成龙,请您说说于总督旧事一二。康熙倒也不客气,说了于成龙在福建上任伊始,发现当地官僚借朝廷“海禁”政策,动辄以“通海”罪名兴起大狱,从中私捞,使许多沿海渔民罹难,甚至殃及妇女孺子,民不聊生。他坚决主张重审、翻案。报至朝廷,皇上同时也接到许多反对于成龙重审的折子。皇上没有轻信任何人,而是召见于成龙。于成龙说:“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咸阿从事!”在他的力争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获释,贫困不能归者还发给路费。“你们知道吗?他发给的路费是他自己的俸粮!他的家人还在吃糠咽菜啊!就这样的好官,朝廷里得不到大家的赏识,他在按察使任上向皇帝奏本,说有权的官……”康熙直指明珠,“都把天下官职按职论价卖光了!”明珠见康熙当着百姓面指责自己,吓得两腿直晃,就差下跪喊皇上饶命。康熙嘴里说着,眼睛瞪着明珠,明珠这才如醍醐灌顶般明白皇上是在“演戏”,心里七上八下地直喊,“稳住,皇上在说词儿哩!”……当康熙借于成龙口向耆老们说,皇上要按于的奏本治治这些官员时,“……你们知道他说什么?他说,还不到时候!还不到时候……谁能知他的苦心!谁能知他的苦心!……”
康熙那振聋发聩的声音还在梁上绕着,整个关帝庙里鸦雀无声,等耆老们从恍如隔世中“醒”来,再看于成龙灵柩前,刚才站着的数人却人间蒸发了。大家十分诧异之中,门外步入两江总督王新命,告诉大家,刚才皇上来过了,他留下话,请各位早早回去休息,守夜之事由年轻人来做。大家啊地嚷开了,纷纷道喜相庆:我等有福啊!大清天下有幸啊!皇帝好英武啊!……
这时的康熙与明珠坐在夕佳楼里,面对着于成龙的遗物,康熙公开提出了明珠的事,希望明珠能够“自省”!明珠之聪明,在那个时候的清廷里还是少有的,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退赔出赃款,举报了其他人的罪行。康熙处理了一些官员,对于明珠这样的首犯,念在皇亲分上,并没太追究,只是降了一些薪而已。有人说,清帝能做到这样已经不易了,换个皇上,怕又是一批汉臣遭殃啊!康熙对“文字狱”开始有了些清醒,他向明珠表示“非朕难以入咽,均不该那么对待”!这一点,后人也注意到了,康熙正常执政期间,“文字狱”确实有所收敛。康熙五十年(1711年)“南山案”的出现,康熙认为:戴名世身为翰林编修,从事皇家史书的大业,焉可与“政府”唱对台戏,当令严惩。此案殃及牵连三百余人,其中有著名大学问家汪灏、方苞、王源等。但康熙只治了戴一人罪。可见在阶级与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之间,还是毛泽东说得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康熙在这个问题上没手软。后来的继承者,大都承袭了康熙这一风格。而民间说唱艺人徐抟将说唱的方法写历史,用今天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嘲讽清廷,本该大罪,遇上六十二岁的玄烨,情况变了,只是本人斩首,而不是动辄千人之亡、九族遭殃啦!
……
年仅31岁的康熙利用于成龙的去世,将两江范围内已经退仕在家的及现任的官员统统召到两江总督署,于大堂之上,自己站在堂上,众官员一律下跪于地,聆听他长达两个时辰(4小时)振聋发聩、酣畅淋漓的演讲!
所有的官员都注意到了康熙的讲话里,从头到尾都讲的是得江山易,守江山难,难在哪里?窝里斗!明朝本不该这么快地垮了,就是窝里斗。我朝能兴,初依汉臣,中兴还是靠汉臣!希望满臣官员注意到这一点!也希望汉臣官员放心,这个大清王朝是满汉兄弟共有的。因为她本身的得来就有汉臣不可磨灭的功劳……
这话,满臣汉臣都听得张口结舌,连呼吸都停住。这可是从来没听到过的话啊!在京城里,谁敢这么说!这天下是满臣打下来的,怎么到了玄烨这里,就成了满汉兄弟们共同打下来的啦!莫非天要变了。
是的,康熙说,我们要变一变天,要变成满汉两族共同拥有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我们大清政权万年基业不朽!
康熙当场表示要给于成龙立祠,亲自给于成龙写碑文!同时宣布终年67岁的于成龙,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康熙没有失言,在三十一年(1692年)九月初三日完成了六百字的于成龙墓前碑文。至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
人们这时才朦胧地感觉到,玄烨这个皇帝啊,他想做与前人不同的角色!
尊史则久安长兴
在给两江官员上过课后,康熙马不停蹄,率大家去谒明孝陵。多铎当年对明遗臣遗民的屠杀列列在眼前,众人都不明白,你怎么又能去谒明太祖呢?康熙一路无语,去明孝陵的路有好几条,康熙细细地问明王新命,明代谒陵的规矩。王新命不知道康熙的意思,并没有认真,这让康熙很不高兴,亲自让高士奇拿出谒明祖陵大礼程序。率两江范围内的大大小小官员依明律从神烈山碑前进入,下马坊前,康熙亲自做出榜样,出轿步行;众文武百官下马随后,沿道通过大金门,谒四方城碑,进入明孝陵……
据后人撰文称:康熙在明太祖墓前大大地颂赞了朱元璋,并表示应该在这里立一碑,以表明清廷对朱元璋的肯定与敬重。当然,撰文认为这是康熙看出朝廷里满汉众臣之间的矛盾危机,汉臣中的“明朝情绪”未彻底清除,谒明陵而试探汉臣情绪。事实上,文韬武略均盛的康熙是尊重历史,谒明陵表明自己真正尊重历史!承认大清是沿袭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封建帝制。康熙有句名言:尊史则久安长兴。
为表明这一态度,康熙在他下榻的行宫(今总统府内)写下了:“汉武唐韵”四字。但不知为何,他题的许多字,有好几幅立刻就着手“公开”了,唯有“汉武唐韵”带回了京城。
康熙人还没回到京城,那“满汉兄弟论”已经在朝内闹得沸沸扬扬。依礼玄烨回京,第一应该去的地方是孝庄太后那儿,内宫也有话过来,要他一回京就去孝庄太后那里。康熙何等聪明,他知道这番回京不会太平,故意在京城外遛了一阵子,直至天黑才回京。这天黑后的回京,首先争取到的是不先去太后那儿,而是去陪老婆。康熙的皇后孝诚仁皇后已经于十年前去世,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于十六年(1677年)八月封为太后,此时也已经不在了。贤惠的佟佳氏生了女儿,女儿才数月,康熙不喜欢哺乳期的女人,自然就不会去。再说,佟佳氏三年前晋为皇贵妃,而不是皇后,可以不急着去。还有一个他喜欢的女人,那就是德嫔乌雅氏,可她也是奶水渍渍地正喂着他的九女温宪公主。
上哪去?
依清宫的规矩,太监可以奉上名册,由皇帝自己翻牌子(又称名帖),当然,事先贿赂太监,这个时候的太监就可以“左右皇上”了。但今天,皇上不能这样做,他应该去的地方必须是册封过的现存的排在最前面的,可能替代皇后的女人那里。依这规矩,只有佟佳氏。佟佳氏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亲侄女,康熙的表姐,为人贤惠而多智。
康熙到了佟佳氏那儿,先看了女儿,然后与佟佳氏说说话。在只有两人在场的屋里,佟佳氏还是提醒了康熙,问他为什么在江宁提“满汉一家亲论”,还有什么满汉兄弟什么的?什么话不能讲,要讲这,这江山难道不是满臣打下来的?康熙反问她,你难道没察觉到这一朝之中的满骚味!瞧不起汉臣,却暗中受着汉臣的行贿,败着祖宗的家业!如此下去,顺治世祖创下的大清基业能超过元鞑鞑吗?才40年啊,本朝危机已经四伏!朕反复思考,这江山如何得来的?就是汉臣的相助!没有汉臣,何来大清。排斥汉臣,物极必反,元朝就是明镜。随即,他吟起唐太宗李世民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的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接着说,史为镜,朕就看元;人为镜,这镜让人照了变形。变形也不是坏事,可知得失。佟佳氏以为说的是她的父亲佟国维一族,脸色顿变。康熙看出来了,赶紧安慰道,我说的是明珠,朕已经教训过他了,这个聪明的明珠该明白了。但是,朕说的满汉一家亲的想法,你要好好地说给我的那个舅舅、老岳父、侍内大臣听听!佟佳氏赶紧离席下跪受命!
这一招很有用!
第二天,康熙去见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已有准备,索额图等大臣都到了,论起来,康熙要喊一大遍伯伯、叔叔、舅舅的。搁平时,他是皇上,你们都是臣子。到了太后这里,那就倒过来了,他得喊,还得喊亲切些,让大家热热闹闹。热闹过后,言归正传。这言归正传,情况就突变了。孝庄太后把脸一放道:在这里的,除高士奇,其他都是你的长辈,动家法也是应该的。你们说,是不是。孝庄太后这一威严举动,换个人,早就吓蒙了。站那的个个都是大清一等公,人人都可以向康熙发威。现场虽无人接孝庄太后的茬,但脸上的神色都摆着……当孝庄太后嘴里喊出:岂能让你将先祖列宗汗水打下来的江山,揖让出去!诸位辅助大臣,你们说话!
索额图第一个表态:太后做主的事,我等拥护。
众人一一表态,只有明珠与高士奇没吭声。
孝庄太后厉声道:尔等还想做什么?
明珠跪道:奴才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孝庄太后:讲。对了,你随他南巡,这事儿也有你的份!
明珠:请允许皇上说说自己的想法,话不说,不明。事理不明,必起反用。皇上不讲话,就这样做,传出去,天下人怎么看?……
放屁!明珠你算老几,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吗?索额图吼道。
孝庄太后摆摆手,明珠说得有理,玄烨,你可以说说你的理由!
康熙便把明珠卖官一事抖出,并指出这不是明珠一人之为,是大清满臣人人都在做的一件事。康熙大声疾呼道:明朝失在腐败,元朝败在异治!我朝今之买官卖官的行为难道不在步他们后尘吗?诸位可能忘记大清是怎么得来的了。他提高嗓门喊道,是靠汉臣得来的,是利用了明朝的腐败得来的。那时,我们痛恨腐败,提倡清廉,曾几何时,清廉到哪去了?腐败开始蚀透我们的骨髓!……
振聋发聩的声音,惊得孝庄太后一跳一跳的。那些个公爵王孙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等康熙发泄完了,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全耷拉下了脑袋。毕竟孝庄太后是孝庄太后,她的心里很清楚!她看看苏麻喇姑。苏麻喇姑可以说是康熙的保护神,她是唯康熙是命的女人。大家在这场乱哄哄的场景里,她是唯一保持清醒的人。当孝庄太后向她递来眼神时,她明白了,赶紧表态,希望明珠说说话。
明珠自然是一番自责,表示皇上的做法有可取之处。
孝庄太后听明珠这么说话,不高兴了,但讲话的语气完全不像一开始了。她指着佟国维说,侍卫内大臣,您也可以说说呀!没想到索额图跳出来大叫:太后别被他们左右了……孝庄太后手一挥:这里轮不到你!索额图吓得赶紧退后。佟国维表示,朝中的事自己了解不多,但从明珠承认的事实上看,肤疥虽未侵入肌体,恰也离腠理不远,若不及时治疗,危及性命的事,不是没有可能。
接着,一个很大的冷场,无人敢接佟国维的话。
孝庄太后要高士奇讲话。高士奇不敢说话,孝庄太后鼓励说,你说,说错说对都没有关系。高士奇半天抖出一句:上天创造人时,只是分放到不同的地方享受上天赐给的食物,应该说天下的各族人都是兄弟姐妹……说完,看着富察·马齐。
富察·马齐接过话:满汉合则兴,分则败!
孝庄太后问,就这些话?
富察·马齐点点头。
孝庄太后知道康熙的脾气,当然知道今天这场戏的结果。到了差不多的时候,她挥手让所有人退出,只留下康熙与苏麻喇姑。三人嘀嘀咕咕说了什么,没多少人知道。但后来的人在著作中透出一二言:索额图的表现引起了孝庄太后与康熙的高度重视!还有一点,孝庄太后向康熙表示,你的“满汉兄弟论”“满汉一家亲”不要在宫中做,别的,我看不见,也就管不上!我老了,以后的日子是你的,你怎么折腾,是你的造化!
康熙明白,京城还是满臣所在,想满汉一家亲,必得先从下面开始。这下面是哪里,扳指头、捏来掐去,直隶近京都太近,显然不妥。除了两江总督署,再没别的地方!对,从那里开始让我好好担当历史给我的这份责任!为了不重蹈元灭亡的覆辙,我一定要做个与别人不同的皇帝。康熙对自己反复这么讲。
……
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到南京,两江总督张鹏翮陪他谒明孝陵。他想起了那次题的“汉武唐韵”,对张鹏翮说,有人对这四个字有看法,认为是颂扬朱元璋文德武功!不妥吗?朱元璋不能享有此誉吗?
张鹏翮的脑袋非常好,但他也明白,康熙提出的这个话题自己是不能接的。你如何评价朱元璋的功绩,都涉及对元朝的态度。元朝是异族统治汉族,你若说异族不能统治,那不就是否定眼下这位异民族皇帝吗?康熙见张鹏翮不语,便直言道,中国的历史从有记载的夏商周始,汉为正,其他民族为异,而实质上你能说得清楚夏是正宗汉,还是商是汉族,或周是汉?依我看,都不能这么说,谁统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族是否振兴,国家是否强大,民众是否幸福!从这一点看,朱元璋远远超过了成吉思汗的子孙!我赏识朱元璋的,是他治理国家在许多地方都超越了唐宋,但是否可比汉朝,不敢说。哦!对了,如果用“治隆唐宋”应该恰当些!这是我朝对他的肯定,当然也表明我朝旨在盛世唐宋的高度!
张鹏翮听康熙自说自话,到眼下背心的冷汗已经没有了,头脑也渐渐清楚:这个皇上不应该是顺治爷他们,这是个开明的皇上,于是大胆道:“汉武唐韵”很好,只是给朱元璋高了些吧!皇上题“治隆唐宋”,微臣以为贴切!
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年四月,春和景明的季节里,精气神勃发的康熙提笔写下了“治隆唐宋”四个字,交给张鹏翮,由他去建亭立碑!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在明孝陵看到的那个巨大赑屃,俗称“霸下”驭载的那块碑上的康熙原迹。
还有一点,让全国的大清汉臣不得不诚服康熙的是:皇帝亲自为爱臣写碑文,古时很多,但清朝皇帝恰是康熙第一个。康熙给于成龙写的碑文,是向世界宣告:大清这个天下,是满汉兄弟共有的,维护大清长治久安是历史交给当下的重任!
所有的汉臣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心里明白:这个皇帝佬儿的心里有一杆秤,称出了清朝政权最最需要的是:没有汉臣的支持,满清政权必然如元朝那么短暂即逝!只有抑制住满臣胡作非为,依靠汉臣中的优秀人才,大清帝国才能真正万代永固!在这个问题上,首要的是他作为皇帝,一定要对满汉两臣都能端平一碗水!
责任编辑 杨新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