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郭全忠先生,出生于河南新郑县,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喜欢书法。从1959年招工到平顶山煤矿,几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无论是当年那个羽扇纶巾的青年才俊,还是进入“古稀”的人生阶段,他一生拥抱着书法,审视着书法,思考着书法。他书法行、草皆宜,小楷最佳,多次在国内书展大赛中摘金夺银。这得益于其临摹百家碑帖的临池之功,也是他以性情融于笔墨的结果。
录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郭全中 作
以风格而论,郭全忠先生属于传统书家。中国书法,如不在根基上下功夫,终生难以成大器。数年来,他认认真真研读书法理论,认认真真地临摹碑帖。先临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再临柳公权的《玄秘塔》,钟繇和文征明的大小真书、王氏父子的墨迹,更是他乐此不疲的临写对象。隶书则临“礼器”“曹全”“张迁”的碑帖,行书则动情于孙过庭、米芾和祝允明等。
就这样,他由楷及隶、由隶及行、由行及草,终于使自己用墨有规、运笔有矩;而广泛读帖,又让他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分量。日复一日,郭全忠的书法人生渐趋充实而美满,线条与丰富的人生经历一起走向更加成熟的境界。于是,在郭全忠的行书近作里,我们窥见了他基于历史深度的理性表达和源于艺术激情的率真表现。
书法中的点画、章法,是书法独特的语言形式,必须寓有古法,又有自家面貌。而对于小楷书法,如何汲取古法,如何融入自家情怀,体现自我面貌?古人云,“胸中有丘壑”;佛经说,“纳须弥于芥子”,这些似乎都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楷书)郭全忠 作
郭全忠先生的小楷书法作品,风格清秀自然,轻盈疏朗、雄秀端庄,用笔沉稳、力透纸背,行笔注意提按、顿挫的节奏变化,急缓、迟涩随势而行,放浪中见法度、驰骋中见收敛,使笔迹质感、厚重而富有弹性。
把字写得安静,反而比写出动感更为不易。安静是从容的表现,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安静者,传达给人的是文雅的信息,能使人心平气和。郭全忠先生的小楷作品就写得很安静,虽然横平竖直,但仔细看却有许多可观赏的内容,令人常观常新。
读郭全忠先生的小楷作品,仿佛如徐徐春风,如对涓涓细流,让人心旷神怡。仔细端详郭全忠的一幅小楷书法作品,但见其端庄质朴,虽无惊人之态,却有蕴藉隽永之趣。其点画轻落轻收,于端庄中见妩媚。这件作品用笔以中锋为主,每个字的长横、长竖、长撇、长捺皆用中锋,而短撇、横、钩以及大部分转折用笔则富于变化。作品结字落落大方,自然有致,险绝超妙之处常以朴实平淡出之,给人以舒坦怡然的感觉。这件作品充溢着清和简远的气韵,全篇字字利落,气格高异,有萧远怡淡的雅逸之气,充溢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恰似一幅和悦美妙的田园诗画。
读郭全忠的行书作品,有如“登高山仰观风舒云卷,临沧海遥望白浪生烟”,一种牵风系雨、波澜不绝的阔达之气,让你顿生视野不尽、心域无边之感,绝不囿于一尺一幅、一方一帖的狭小天地,而能激活你境外有境、天外有天的想象。
郭全忠作书,注重一笔一画、一字一句的得失,他讲究势、形、章法和结体等技巧,其目的要在这些规范中传达一种感触、一种情绪。他还注重技巧和法度的锤炼,在他的字里行间,体现了行云流水般的艺术境界,线条运行中的徐迟疾缓、字构之间的平衡得当、空间布排的疏密丰实,都流露出他控制局面的娴熟技巧。
郭全忠先生写有一幅录李白五言诗的行书,堪称他的行书代表作之一。作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在创作时既要有跌宕的风致,又要有翩翩的运笔技巧,然后才能得心应手,合情调于纸上。
郭全忠在此幅作品上表现出的用笔基础,无疑是扎实而又灵动的。说其扎实,无论是点画波磔,无论是提按顿挫,全都起讫分明,交待得清清楚楚,毫无含糊拖沓的地方,可见书写之时,其精神是很贯注的;说其灵动,落笔重时不浊不滞,落笔轻时血脉流贯、游丝掩映,又颇得得心应手之妙。至于用锋的偏正藏露,也是随机应变、交替互出,不主张故常的。
再从结字来看,也是很具匠心的,在每一个字中都有一个精神绾结的中心,然后再由中心舒展四旁。这就是所谓的敛放。而在用笔上最有特色的,则更是表现在丰腴而不剩肉、清劲而不露骨上,这是这幅作品中用笔难能可贵的地方。
这就是郭全忠先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着书法艺术的真谛,用书法艺术诠释着对生活的挚爱。
艺术简历
郭全忠:男,河南省新郑人,1936年出生,逝于201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中国煤矿书法研究会委员、平顶山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主席。
作品获首届全国书法兰亭奖大赛提名奖,入选第三届全国书法正书展览。
曾获第三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二等奖、河南省书法大赛楷书一等奖、河南省书法大赛“群星奖”“夕阳红”全国老年书画大赛二等奖、河南省老人才艺大赛书法一等奖、文化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法大赛”三等奖,中日书法联展三等奖,荣获首届世界华人“文艺先锋奖”。作品在美国、日本、东南亚、波兰、泰国展出并获奖。2000年著有《郭全忠楷书》上、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