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最热的新闻大概是恒大在二级市场买入万科,使其股价飙升至8年以来的高点,也带动了A股的上涨。这条新闻足以引起你的警惕,理由是它毫无意义。当越来越多的资本采取缺乏价值的行动,这一信号本身具备意义。
来谈谈宝洁吧。要是给找不到北的宝洁出点主意,我觉得没有比“去收购”这建议更靠谱的了。但是它在2014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战略,根据销售额末位淘汰了近一半品牌时—它们中有许多是收购而来的小众品牌,我曾在此谈到,这会是一次失败的策略调整。现在看来的确如此。
你一定会问:纠错多元化,集中于优势品牌,砍掉多余的业务,这怎么能说错呢?的确,许多公司都在精简产品线、卖掉多余业务之后焕发了光彩,比如优衣库和IBM。宝洁当然存在业务线冗余的情况,但它更紧要的任务是跟上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已发生明显转变的市场—消费者需要的是新鲜感,宝洁却留了一手老牌,让它们保持活力可能比推出新品牌更艰难。宝洁假装用户没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一边向农村市场推销9块9一瓶的海飞丝,一边在热门网络综艺《奇葩说》上为同一品牌争取挑剔的年轻消费者。以至于这家公司最近在发布财报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销售下滑是因为过去削减了过多的广告费用。它显然还没有想明白。或许,宝洁应该研究一下那些活跃于市场的小众品牌是怎么玩的,它们根本掏不起广告费。
宝洁不懂消费者,这是它多年来最大的问题。但这不打紧,因为其实很多大公司都不懂。让大象跳舞绝对是一件困难的事。当一家公司规模庞大、体系官僚、人员冗余,业务又遍布全球,你怎么还能指望它具备敏锐的创新触角呢?
但它们必须跟上市场步伐。本期封面故事谈到了另一大巨头公司百威是怎么做的。它所处的市场同样令人头疼:人们不再喜爱大批量制造的低端啤酒了,市场出现了负增长,而精酿小众啤酒却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百威采取了与宝洁截然相反的做法,尽管也不新鲜,它从几年前开始收购大量的精酿啤酒商,以占领这一细分市场—目前其旗下经营着200多个啤酒品牌。在构建生态网络的同时,它也没放弃加强原有的核心优势:遍布全球的分销系统,一场世纪大并购只差临门一脚—这张大船保证了它可以源源不断将那些小众产品递送到你面前。与业绩节节败退的宝洁对照,百威2008年以来的净利润从19亿美元增长到如今的83亿美元。当然,百威还不能说自己赢了。
我们关注那些能够在变化中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它们构建了一个精彩的商业世界,也成就了《第一财经周刊》。最近,我碰到一位8年老读者,上海大学的刘寅斌副教授,他说这本杂志是其所阅读的“国内外十几本杂志中最好的”。—我们当然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谬赞,而是要“厚着脸皮”创造更多谬赞。忠诚的读者们,请对这本杂志的未来拭目以待。最后,请允许我在这里介绍:从下期开始,将由赵嘉继续为大家奉上精彩。相信我,它的魅力不减。朋友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