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娟, 贺国权
(长江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重庆 涪陵 408100)
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严文娟, 贺国权
(长江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重庆 涪陵408100)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了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教学型本科院校实验室和专业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电子信息类专业; 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虽然都提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但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分别由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教育的院系培养,后三类人才为应用型人才[2-4]。我们认为:研究型创新人才主要由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主要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主要由教学型大学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学型大学的职责与使命。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我校是重庆市属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属教学型大学。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办一所受当地人民尊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应用型大学,我们不断推动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5]。紧密结合重庆市经济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6-8],努力培养地方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从2006年开始,开展了电子信息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研究成果逐步固化到培养计划中。历经10年的探索与实践,采取坚持“一个中心”(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两大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三大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了教学应用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社会和技术发展,我们分析了地方和行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变化,研究当代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结合属地性、行业性、生源等因素,明确提出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应用型大学实际,坚持育人为本,以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秉承“持续改进”的建设理念,采取系统设计、分步实施,以项目为抓手,逐步推进的方法,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体现在“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有机结合,在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改进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9]。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为需求,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完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以技术理论知识教育为基础,以素质培养为关键,以能力提高为重点,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在生产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与技术服务,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电子信息类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电子信息类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实践平台的构建,难点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和运行,我们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2.1实践平台建设
我校2006年成立了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下称中心),组建了跨5个技术学科(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4个实验实训平台(电子基础实验平台、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平台、测控技术实验平台和电子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以课程群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为主线,将专业课程群的实验有机地融合成若干模块式实验课程,充分发挥同类实验技术、相近实验方法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心坚持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教学上适用的原则进行设备建设。基础类设备主要考虑基本实践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专业类设备主要考虑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考虑设备是否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过程生动、工程技术素质、探究创新等方面的培养。中心现有设备总值1 200余万元,1 700余台套,实验用房面积3 500 m2。同时与中兴通讯、安博集团、华清远见等企业共同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为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2.2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和难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难点。为此,我校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锻炼的实施意见”、“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 “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教授培育工程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从4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1) 将实验条件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有机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实验条件建设,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
(2) 以先进设备促使教师成长,以教师的成长带动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更新带动实验室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师成长环境。
(3) 鼓励教师到外校和企业学习锻炼。
(4) 从企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教师,或者从外校和企业等单位业聘请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多途径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夯实人才培养基础,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10],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质量监控体系。
3.1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上是以通识课为主的本科教育,通识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课三者的比例依次约为5∶3∶1(少数为3∶2∶1),这种课程体系较适合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对于教学应用型大学而言,课程结构应采用“I”型课程体系[11],即三者的比例各占33%左右为宜,实践教学应达到40%以上。这样的课程体系加强了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有利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从2007年开始,我们推行创新学分制度,将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创新学分,固化在人才培养计划中。
参照国内外应用型大学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按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4个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别为电工电子技术类课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类课程、测控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以我校电工电子技术类课程为例,如图1所示。电工电子技术类系列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与旧的课程体系相比,增加了电工电子基本技能、电子电路CAD和PLD原理及应用。“电工电子基本技能”是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是专业基础课,“高频电子线路”、“电子电路CAD”、“PLD原理及应用”是专业基本应用课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专业应用课程。该课程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体现了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了课程之间的联系,突出了每门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12]。
图1 电工电子技术类课程体系结构
为了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结合生源等因素,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系列讲座,加强学生对电子信息系列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在第一学期开设“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我校“电工电子基本技能”课程已经开设了8年,并出版了《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教程》教材),重点训练学生专业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技能素质,目的是通过元器件识别、PCB制作、焊接技术(含SMT技术)、基本测试仪表使用、简单电子产品制作等基本技能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热爱。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根据课程的关联性把课程进行整合[13],如把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课程整合为“微处理器与单片机技术”,独立设置“单片机课程实践与设计”课程。独立设置了实训、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等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如电子工艺实习、电子电路实验实训与课程设计、电子测量技术实践等。优化的课程体系凸显了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达到促进学生“理论-实践-创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
3.2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确立了以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理念。
遵循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原则,构建了课内外相结合的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基本实践技能层和基础层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提高层和综合应用层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层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图2 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在电工电子技术类课程中,“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对应基本实践技能层。“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对应基础层。“高频电子线路”、“电子电路CAD”、“PLD原理及应用”对应提高层。“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对应综合应用层。学生必修的创新学分内容对应创新层。
按照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14],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实践模块、能力培养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实践教学体系
表1(续)
3.3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关键点监控为重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图3所示,对教学行为及时调控[15-16]。质量监控体系应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技术教育是结果导向教育,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培养的,需要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持续改进包括校内、校外两个循环:校内循环主要是对毕业要求的改进,是通过适时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与符合度,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活动,修正毕业要求,以实现对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校外循环主要是对培养目标的改进,是通过适时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与符合度,从而不断改进毕业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图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我们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通过错位发展,培育特色,经过10年的研究和实践,建立起了教学应用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4年来,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研项目5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7项;学生在 “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合泰杯”、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蓝桥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和重庆市级三等奖以上267项,其中国家级12项;学生获得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621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位列全校前列,毕业生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我校“模拟电路”课程被评为重庆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重庆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和同行专家充分肯定和好评。这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为培养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References)
[1] 万森林,张平.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5-26.
[2] 沈亚强,张加光.从人才分类角度看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8(3):25-26.
[3] 夏建国.从三个国际教育协定看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0(2):39-41.
[4] 徐涵,杨科举.论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基于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关系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1(10):53-56.
[5] 张跃志.另辟蹊径的教学应用型大学转型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5-01-16(8).
[6] 陈卫,张红斌,李仕旭.重庆市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J].职业时空,2010(10):162-163.
[7] 黄友兰,李幸漪.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状与提升对策[J].科技与产业,2011(7):35-37.
[8] 罗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蓝皮书(201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9] 陈勇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8(8):175-177.
[10] 夏建国.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特征与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1(7):63-64.
[11] 电子信息学科基础教程研究组.电子信息学科基础教程200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 李金田,贺国权.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54-55.
[13] 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4.
[14] 朱星彬.“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人才培养模式之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31-33.
[15] 朱湘萍,熊文元,包本刚.高校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及监控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85-187.
[16] 钱慧敏,李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66-16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Yan Wenjuan, He Guoquan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Yangtze Normal College,Fuling 408100, China)
In order to training the innovative talents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it should been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ocal and industrial,constructed these systems of curriculum,practice teaching and quality control,promoted the platform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in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y. The good practice proves that it is a successful attempt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technology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also,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s laborator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technological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DOI:10.16791/j.cnki.sjg.2016.06.007
2016-02-18
重庆市教委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43010);重庆市教委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的探索与实践”(153140)
严文娟(1976—),女,重庆,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信号检测与处理方面的研究.
E-mail:754812648@qq.com
G648.4
B
1002-4956(2016)6-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