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风》感受唢呐交响化语境中的藏族风情

2016-08-30 08:15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唢呐

张 强

(阿坝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系,四川 阿坝 623002)

从《藏风》感受唢呐交响化语境中的藏族风情

张 强

(阿坝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系,四川 阿坝 623002)

【摘 要】《藏风》是近几年的新作品,其着重对藏族风情进行了详尽的表达,让听者可以从唢呐因素的设计上感受到我国传统与当下的艺术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音乐盛宴。本文主要从《藏风》的交响化语境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藏族风情,并对这一作品的创造意义进行探索、解析。作品对于藏族的民族风情、色彩、文化、语言等进行了多主题的口语化表现,将现代的结构观念与传统的音乐艺术相结合,展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唢呐特性在现代交响协奏中的多层次音色音响布局,以整体性布局与细腻笔触将藏族风情,描绘出清晰明了的藏族风情,实现了以随性、自然、优雅的音乐语言作深刻哲理素描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藏风》;唢呐;交响化语境;藏族风情

唢呐是我国经典的传统乐器之一,具有多种传统民俗乐器都具有的“曲儿小,腔儿大”的特点,民俗乐器在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当地娱乐、风俗的一种代表,甚至是时代的一种特征。在现代多元的艺术文化当中,越是传统的艺术或文化,越是具有深厚的价值,唢呐就是其中的一种,俗乐是我国经典的、极具地域色彩的传统民乐器之一,其具有的价值及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的音乐作曲家,以其为中心进行交响化的作品创作,较为经典著名的有《欢庆胜利》《梁山随想》《花木兰》《敦煌魂》《凤凰涅槃》等,每一部作品都将唢呐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藏风》属于音诗,题材较为新颖,作曲的风格特色也极具创新精神,是一部唢呐交响化创作的探索作品,其中对藏族风情、文化、宗教的演绎生动且形象,音乐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与其他同类型地作品不一样的风格特色。

《藏风》在2011年首次表演之后,于2012年获得第十六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优秀奖。作品得到该领域的一致好评,主要是由于借鉴了西方单乐章管弦乐体裁——音诗,作为这一作品的题材形式,内容上更倾向于中国古典音乐;在音乐内容的表现上,对藏族当时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等多种文化都有大篇幅的描述与表达。《藏风》在质朴的主体音乐设计、渐变原则下,勾勒出整体的结构布局,多层次音色、音响方面的构造和混合,具有与常规唢呐交响化作品不同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创新发展。

一、音乐主题及其相关造型设计

主题设计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作品将音乐主题作为主线,贯穿于整部作品中,在不同章节采用不同的节奏形式来表达音乐主题;在乐队的不同声部设计上,呈现出短小的动机,并作为情绪的重点点缀贯穿始末;而打击乐声部以固定音型化的形式,呈现出颇具民族风情色彩的主题。

唢呐的特色在作品中有多处表现,从A处起,唢呐的音乐已经开始有所表现了,《藏风》与传统的唢呐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不太一样,一改传统意义上对唢呐曲风的定义,音乐节奏方面也有较大的创新,首先是以较弱的节奏开始,然后在音乐结构上使用了双乐句的结构形式;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具有优雅舒缓的气息。乐调从e语调—d徽调—g宫调,如图1所示,变换明显,旋律中不断引入五声性音阶的“偏音”,同时节奏的重音也在不断加强,使得整体的音乐效果飘摇、动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口语化的音乐形式特点。

在打击乐部分的创作上,将和弦乐声部做混合节拍的处理,利用9/8伴奏和声部的有限移位来渲染音乐氛围,而唢呐在这一阶段的节拍为4/4,节奏上的起伏便于引入下一部分的音乐主题,同时为其奠定了基础,使音乐的主题效果更加直观形象。

图1

在木管声部,作曲者表现出了本作品的第二主题,这一主题的风格与第一主题有所不同,相对来说更加轻快、活泼,与第一主题在风格和情感上都有着明显的对比效果,乐调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转到了属调,更加增强了与前一部分的对比;在乐器使用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如图2所示,从短笛转换至双簧管,再到单簧管,最后将木管声部的第二主题呈现出来,在音调上也有相应的变化,宫音切换至商音,在双簧管部分使用了顶真的音乐格式等,尤其是在木管声部具有与之前略微不同的抒情曲风,音调上也逐渐舒缓下来。

图2

在弦乐声部,主要以佛教的诵念形式将音调和曲风演变成为回环往复的状态,这样的音乐表现形式被人们称为“吟诵式”动机。在低音区中的应用,表现出的效果更加明显,烘托了音乐情感,在此基础上使用了音调、音符一位的方式促进音乐情感的推进,如图3:

图3

音诗《藏风》从民俗文化出发,设计出多变的音乐主题,个性十分突出;以唢呐为中心设计出第一主题,并作为整部作品的音乐主线,自始至终都围绕唢呐这一个中心作为创作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响化的语境表达;在木管声部呈现出了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明确的对比,借此来表达藏族的民俗与风土人情。另外,在弦乐声部以平缓抒情的曲风实现与主题的呼应,对情感的渲染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体现出多声音乐交响化的多维形象及层次化内在表现的优势。

二、结构布局及其逻辑层次安排

《藏风》在结构布局上依然遵循了传统的音乐结构思维:线性原则和变奏原则;逻辑层次则是以渐变、开放、无回归的发展思路为主线引导。从宏观角度来看,在作品的主要陈述和新材料的间插上,借鉴了藏戏表演程式,是一种台上的主体表演与台下群众的即兴表演相互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得音乐作品的演奏效果更加立体、丰满。在详细的段落句式上,根据作品整体风格的表现需要,使用了大量的非对称结构,强化了音乐的口语化和叙事方式的风格。这样的音乐风格在我国历史上以及当代、现代都不多见,因为它与传统的音乐作品呈现出的平稳、均衡、对称的概念相悖。但是,这种新颖风格的出现有利于乐句向新的领域发展,口语化更加随性、亲和,对民族风情的表现更加真切,也有利于乐段和音乐整体框架的结构层次拓展。

本作品是以第一主题为音乐主线,在作品中陆续穿插、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进而在木管声部出现了第二音乐主题,在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的同时,强化藏族风情的情感表达,使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更能融入音乐情境之中,以此起到明确主题、塑造形象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将两个音乐主题形成回旋的结构,但在回旋的过程中,并不是将音乐主题原封不动地再现,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变奏或扩展,呈现出同中见异的听觉效果,这样的音乐结构也正是传统的音乐结构。两个音乐主题风格迥异,带给听众强烈的反差感,以唢呐为中心,结合两个音乐主题,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音乐框架。《藏风》具有较为明显的整体布局结构,音乐主线明确,在整部作品中渐次发展,但始终是围绕唢呐这一中心进行演奏的,同时结合了音色音响的布局结构和紧密逻辑,使其始终贯穿于音乐的第一主题中,在此基础上很好地展现出了藏族风情、民俗等民族特色和风格。

三、音色音响及其多层音响思维

(一)在同质音色特性处理中的唢呐

《藏风》的第一主题呈现之处的唢呐,处于佛教吟诵式的背景下,同时出现的还有弦乐群,但弦乐群的性质都较为相似,吟诵式的音乐与半音化回旋相结合,使音乐语调趋于模糊,在此时将唢呐的音色效果融入其中,起到了强烈的唢呐交响化效果;另外,在打击乐语调较为平缓的状态下,引入唢呐音色和音响,同样起到突出唢呐的效果。由此说来,在同质音色下将唢呐的拖腔与其他乐器相融合,可以增加音诗音响层次的丰富性。

(二)在异质音色特性处理中的唢呐

在众多不同的异质音色乐器同时演奏的情况下,营造出一种多层次、立体效果较强的音响效果,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主题的效果,因为唢呐本身的“腔儿大”的特性,使得在异质音色乐器的演奏中可以突出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将主题或动机音型融入其中,加强音色音响的综合性运用。

(三)处于构造多层音响多声思维中的唢呐

通过多声线条来展现音响布局是交响乐中常用的手法之一。结合音乐主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运用复调音乐声部呼应原则,实现唢呐与多种声部线条间的多层次呼应与对比,这一方法是音诗中的特性手法,不仅起到衬托唢呐音色的效果,将其很好地融入交响乐中,同时还以复调音乐的对比来衬托唢呐在交响化音乐中的现代音响形态。

四、结语

《藏风》展现的不仅是现代交响形态,更是地域风情的精彩演绎。作品将藏族佛教文化的儒雅、哲学的这一层面进行了充分的挖掘,让听者感悟到当地的历史文化气息。作曲者没有遵循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对唢呐进行大肆地突出与描写,而是对其倾注诗意,以深沉的气质表现出来,反而更好地突出了藏族的民俗风情,同时促进了唢呐交响化的创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柯丽,王安潮.藏族风情的交响化素描——王建元音诗《藏风》解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4):76-84.

[2]梁晴,朱世瑞.雕刻涅槃之音——听《为大型交响乐队与唢呐而作〈凤凰涅槃〉》[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1,(10):36-38.

[3]夏滟洲.黄土地的礼赞——唢呐与交响乐队《沸腾的黄土地》赏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0(3):47-49.

[4]石一冰.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石海彬唢呐协奏曲音乐会有感[J].人民音乐,2014,(10):44-47.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83-02

作者简介:

张强(1987-),男,河北遵化人,硕士学位,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唢呐。

猜你喜欢
唢呐
唢呐手
关于唢呐类乐器历史的几个问题及试解
唢呐汉子
又听唢呐
唢呐
三哥哥的唢呐
唢呐在乐队中使用探索
传统唢呐与加键唢呐的优与劣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