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西亚攻防战1849

2016-08-29 03:37鸿
军事文摘 2016年15期
关键词:西亚丹麦军队

鸿 渐

腓特烈西亚攻防战1849

鸿 渐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以其清新的空气、水草繁盛的湿地、以及占到欧洲海岸线总长3.2%的滨海风光而著称。有一段时期,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是德国国家足球队在世界杯和欧洲杯大赛前的指定集训地点。正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地区,在1个多世纪之前,却是一场战争的策源地。

“北方”有战事

回溯过往,自从以日耳曼人为主的多民族定居格局初步形成开始,夹在南面的德意志和北面的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就处在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中。和如今并为德国的州不同,那时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分别成立了公国,其中荷尔斯泰因公国基本上以南日耳曼人中的萨克森人为主要居民,这个公国从中世纪开始就属于神圣罗马帝国,1815年后被纳入作为德意志帝国前身的德意志同盟。石勒苏益格公国的情况更为复杂,公国北部居住着丹麦人和日德兰人,南部则住着南日耳曼人,理论上这个公国受丹麦王国分封。

进入19世纪40年代,民族主义情绪均日渐高涨的丹麦和德国在小公国的归属问题上渐渐闹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丹麦人当然并不打算动荷尔斯泰因,只是宣称石勒苏益格应该属于自己,德意志同盟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主张。在德意志方面的策动下,于基尔成立的一个临时政府宣布石勒苏益格公国和荷尔斯泰因公国组成邦联而且一并加入德意志同盟,此举的结果直接引发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交战双方一方是德意志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联军,另一方是丹麦军队。这时的丹麦,早已经从12世纪中期强盛的王国衰落下来,曾由女王玛格丽特一世主宰丹麦、瑞典、挪威北欧联盟的黄金时代已成为往日回忆;此后的三十年战争和北方战争中的败北使国力大为削弱;1807年的哥本哈根之战更使好不容易有所积累的丹麦海军遭到沉重打击。

不过,高涨的民族意识不允许丹麦未经一战便放弃石勒苏益格,自19世纪初期以来有所好转的国家财务状况也能够支撑这样的战争。另外,有着光荣传统的丹麦海军实力也有所恢复,所以丹麦人决心采取强硬立场。

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自1848 年4月打响第一枪后,经过几个月的交战,没有哪一方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足够份量的胜利。到了当年10月,交战国的代表齐集伦敦举行了这场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国际斡旋,丹麦提出以“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分离”作为谈判基础,具体的诉求是前者成为丹麦王国的一部分,后者则属于新的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这一意见一度得到德意志方面的响应,但复杂的形势使谈判在次年2月破裂。

在外交手段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德意志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联军再度进逼丹麦边境,转取守势的丹麦人力主“王国领土主权不能分割”的原则准备继续作战,于是这场战争在1849年4月3日重燃战火。

在进攻中倒地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士兵

步步为营

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德意志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联军共计6.1万人,大举入侵与石勒苏益格相接的丹麦领土,其中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军队2万人,德意志军队4万余人分,成三个师,分别是来自黑森-巴伐利亚的第1师、来自汉诺威的第2师和来自普鲁士的第3师。

丹麦陆军已经在上一年的战事中损失颇众,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完全的补充,因此迅速制订了战略后退的策略,力求固守东部海岸线多处要点,集中力量确保北日德兰的安全。

两支丹麦军队照此方案主动收缩,按计划占据了两处战略要地。其一是位于南日德兰最南端附近的阿尔斯岛,由德梅萨将军率领的1.5万人退至该地,驻守桑德维德要塞。只有一条窄窄的海峡把阿尔斯岛和日德兰半岛的南半部分隔开,但是只要扼住桑德维德这个据点,数量占优的敌人就很难攻入阿尔斯岛。另一处要地是阿尔斯岛东北的菲英岛。并不宽的小贝尔特海峡把菲英岛、南日德兰和阿尔斯岛分隔开,不过在岛的最西端有一座陆桥与南日德兰相连。由伦丁上校指挥的7000人就退守位于陆桥附近的腓特烈西亚要塞,岛上守备部队得到加强。

除了这两路留守军队,丹麦军队的其余部队则持续向北日德兰撤退,他们一路上打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最后退到了北日德兰附近的久斯兰半岛尖端的赫尔格尼斯。入侵之敌并不敢放开手脚全力北上,因为阿尔斯岛和菲英岛成了其侧翼的芒刺,严重威胁补给线的安全,不拔除两处要地,就谈不上深入日德兰。

为此,入侵军队的主帅普里特维茨留下一部分德意志兵力监视阿尔斯岛,而下令整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军队去攻打腓特烈西亚,他自己率领余部谨慎地北上。所以,尽管看起来入侵者是一路挺进,丹麦人是步步后退,但实际上丹麦军队主力完好,采取内线防御姿态固守阿尔斯、菲英、赫尔格尼斯三处要塞。在自己舰队的帮助下,三处的丹麦军队可以实现快速灵活的部署,可以向受到集中攻击的任何一点迅速投入补充兵力,从而反倒占有内线作战的优势。

炮台的攻防

之前,经过三十年战争的大规模破坏,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认识到非要塞化的日德兰非常危险,便开始谋划在菲英岛建设一系列防御体系。但他在位期间所建立的堡垒相当不完善,后来当瑞典人入侵时,就轻易地突破了这里。直到1650年,丹麦和挪威国王腓特烈三世才完善了要塞工程,新堡垒即以这位国王的名字命名。

正和家人告别准备上战场的丹麦将士

腓特烈西亚要塞位于菲英岛最西面的入口处,这里到菲英岛上的渡口斯特里伯的直线距离只有1100米,要塞主体是一座由9处棱堡保护起来的堡垒,周边挖有宽9米、深4.5米的护城河,号称易守难攻。

从5月9日开始,由博宁将军指挥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军队开始围攻腓特烈西亚要塞。考虑到当地壁垒坚固,博宁准备采取长期坐困、发炮消耗守军的战法。为此,攻城部队在腓特烈西亚四面开建代号1到4的4座多面堡,内置大量大口径火炮,准备对要塞实施日夜不停的炮轰。

丹麦守军在5月13日突然出城袭击,意图破坏3号多面堡的建设,可是这次进攻并未得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军队的4座多面堡在两天后全部完工。于是从16日开始,腓特烈西亚城内便开始不断落下炮弹。

猛烈的炮击一直持续了4天,给城内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腓特烈西亚的许多建筑物都毁于炮击,不过由于守军总是迅速地扑灭建筑物上的火情,加之敌人无法在城外的围攻阵地上看到堡垒保护下的内城,博宁将军悲观地认为自己的炮击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接下来足足6天时间,这位将军下令停止炮击,并且让部队进入休整,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大军已经相当困顿了。利用这一宝贵的喘息机会,伦丁上校一面加固城防,一面悄悄地和阿尔斯岛上的部队建立了联系,守在阿尔斯的德梅萨将军甚至亲自率领一支援军开进了腓特烈西亚。

得知这一情况的博宁大为光火,为了切断两地之间的联系,他又下令在腓特烈西亚城南靠近海滩的地方新建两座多面堡。5号堡很快完工,不过丹麦军队在6月30日奋力出击,成功奇袭了快要完工的6号堡,炸毁了里面的1门168磅臼炮、3门84磅榴弹炮、5门24磅滑膛炮,令攻城者的士气受到很大的打击。

尽管打了折扣,可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军队毕竟还是完成了对腓特烈西亚要塞的全面包围,持续的炮击加剧了,而且要塞因为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络而面临物资消耗殆尽的危险。经过激烈的讨论,德梅萨和伦丁决定集中主力向要塞的北方实施突围,同时,两支各有22艘军舰的丹麦舰队将在菲英岛的南北两边实施登陆佯攻以分散敌军的注意力。

守军定于7月5日白天突围。可是由于传令失误,有一个旅没能及时收到指令,德梅萨在最后时刻把突围时间推迟到了次日凌晨1时。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围城军队似乎知道守军将在5日白天杀出城外,因此一整天都衣不卸甲地守在战壕里和炮台上。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于是当黄昏降临时,大部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士兵都获得了离开岗位去睡觉的许可。

大反击

一个平静、多雾、暖和的夏夜降临腓特烈西亚。浓雾完美地掩护了守军的行动,丹麦士兵走在早就铺设于城内道路的稻草上,完全没有让城外的敌人觉察到自己的集结。这场向城北之敌发起的突围战,在7月6日凌晨1时准点打响了。

“进攻!”德梅萨发出将令,他的部队主攻3号堡和4号堡。丹麦人一举拿下了4号堡及其附近的一些野炮阵地,工兵们立即埋设炸药实施了爆破。不过丹麦军队随后在3号堡面前受挫,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精锐部队第4猎兵营在施密特少校的指挥下依托炮台尽力固守着。

接到报告后的博宁将军判断这只是守军的一次局部战斗,他对参谋们说:“我不认为所有的丹麦人都会从这道小口子里冲出来。”可是他错了,德梅萨和伦丁向3号堡的方向上投入了更多兵力,战斗渐渐向有利于丹麦人的方向发展着。

与此同时,守军的另一路部队开始冲击位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阵地左翼的第1旅。在此地突击的是由奥拉夫·莱依准将指挥的丹麦军队第5旅,莱依在战斗中试图靠前指挥,可坐骑中流弹而死,他大声下令副官牵一匹新的马上来。不幸的是,莱依的第二匹坐骑也中弹倒地,这位勇敢的将军就步行上前。3时许,莱依被两发子弹打中,他的大腿和下腹部分别中弹,死在了战场上。

“为旅长报仇”的喊声响彻战场,第5旅越战越勇,受到冲击的敌军第1旅崩溃了,旅长斯图卡特率领残部落荒而逃,这时是凌晨4时,距离莱依阵亡仅一个小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军队的第1旅在围城开始时有5000人,现在只剩下了不到500人。

当太阳开始升起来时,博宁将军终于可以清楚地打量整个战场,他惊讶地发现自己正受到丹麦人的全力冲击,而本方的左翼第1旅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丹麦人在战场上的各个地段上都占据了上风,甚至连之前被认为战斗力很差的守备部队的士兵们也是勇气百倍,杀敌不休。3号多面堡附近的一处重要军需站被丹麦军队拿下,并在那里缴获了不下100辆大车、一大批火炮和数以千计的炮弹。而在这一战况的拖累下,3号堡上的第4猎兵营也无法再坚持下去了,3号堡终于被丹麦人攻克。

上午9时,博宁发出全线撤退的命令,并带领余部退出陆桥,向西败退到南日德兰去了。他后来表示,这样做是“为了挽救我的部队”。到这时,腓特烈西亚守军的突围战斗正好进行了8个小时,以伤亡1800余人的代价,丹麦军队彻底瓦解了腓特烈西亚要塞的危机,还令敌军付出了将近3000人的损失。

腓特烈西亚之战的结果使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的双方又回到了谈判桌上。新一轮和谈于7月10日开始,此后拖拖拉拉,打打谈谈,又耗费了很长的时间。不过受到腓特烈西亚胜利鼓舞的丹麦军队连战皆捷,终于迫使对手在1852年初夏签署协议,确认了丹麦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

虽然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未能永久地决定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归属,并且为下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埋下了伏笔,但是腓特烈西亚要塞攻防战成了丹麦精神的一个标志。从那时起的每年7月6日,腓特烈西亚城都会举行纪念1849战役的相关活动,一尊高高矗立在当地的奥拉夫·莱依将军的雕像和那支军队所代表的丹麦精神,从未被忘记。

战场遗址上的奥拉夫·莱依将军雕像

责任编辑:彭振忠

猜你喜欢
西亚丹麦军队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版画
全都知道的佐西亚
马来西亚·吉隆坡
真相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陶西亚的柳树枝
丹麦圣诞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