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王安石改革失败败在舆论

2016-08-29 02:19陈忠海
廉政瞭望 2016年15期
关键词:宋神宗保守派变法

文_陈忠海



为何说王安石改革失败败在舆论

文_陈忠海

最让宋神宗受触动的是《流民图》,描绘的是变法实施以来各地灾荒频仍、百姓四散逃亡的景象,太皇太后曹氏、皇太后高氏看到这幅画当时都哭了,惊呼:“安石乱天下!”

都说王安石有句“三不足”的名言,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如今大家认为这几句话说得好。但在当时却是“大逆不道”的,包括宋神宗在内的几任皇帝对此都十分反感,王安石死后还因此被从孔庙中“请出”,这些话却不是王安石说的,宋神宗曾向王安石求证过,他坚决否认。

具体到变法上来,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许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革者对变法的宣传引导很不够,没能为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改革流言不断兴起

这本是一场峻急的改革,不仅体现为改革力度之大,还体现为改革措施出台之密集,王安石虽主张“得其人缓而谋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十几项重大改革在较短时间里纷纷出台,令社会无法详细了解和适应,改革者也没有足够精力去做宣传和引导的工作。

缺乏宣传引导,改革就容易引起误解,民众对变法的反应经常与改革者的初衷相违背。以青苗法为例,本来以向农户发放低息贷款的方式解决其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王安石在鄞县时曾试行过该办法,效果很好。但在全国推行后,各级官员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将“贷款指标”层层摊派,或随意提高利息,加上程序繁琐和经办人员的刁难,即使那些真正急需资金的百姓也对该办法反应冷淡。

本意惠民却成扰民,民间对此议论纷纷,谏官趁机弹劾该法是“敛散之法”,御史李常还依据一些不实传闻攻击该法“勒民出息”,说“州县有钱未尝出而徒使民入息者”。被宋神宗誉为“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的韩琦也批评青苗法,他根据社会上的各种传言上了一份奏章,对青苗法进行全面批评,其中一条是城镇里没有青苗也被强行摊派了“青苗钱”,宋神宗大为吃惊,两次当面质问王安石。

可以说,大多数改革在政策设计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由于解释和宣导不够而造成了误解。另一方面,当改革触及既得利益集团时,他们又会利用社会上的误解和流言进行反击。如募役法在设计时考虑到农户贫富不均,故将农户分为若干等,适用不用的役钱标准,其中有些农户可免缴,但有人故意做手脚,东明县把不用纳钱的下户擅自提高户等,结果引发1000多人到京城“上访”,一度包围了王安石的住所。

熙宁年间宋辽曾就河东划界进行交涉,宋朝主动让出数百里土地,社会上纷纷传言这是王安石的主意,说得还很生动,为王安石又编出“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名言”,时人苏辙、邵伯温等人在文章中也持此说。但考察一下《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王安石与宋神宗就宋辽划界谈判的20余则对话,可知王安石对弃地是坚决反对的。

舆论左右着皇帝的态度

当时有关改革的流言密蔽于朝野,宋神宗曾对臣下说:“台谏所言,朕未知,外人已遍知矣。”宋朝的信息传播较前代高度发达,官方的传播媒介有邸报,民间还有各种“小报”,宋神宗要了解“舆情”自然有很多渠道。

当时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主要集中在台谏和枢密院两个地方,而进奏院又受枢密院影响较大,所以保守派可以利用邸报来传达对改革的不满。改革派和保守派围绕进奏院的控制权也进行过斗争,但宋神宗在此问题上采取平衡的办法,使保守派在进奏院一直有很大的发言权,东明县民众围攻王安石住所的背后就有进奏院高官贾蕃的身影。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台谏,宋朝谏官向来无畏,他们对变法一直保持着高密度的攻击。章衮在《王临川文集序》中感叹:“而乃一言方下,一谤随之,今日哄然而攻者安石也,明日哗然而议者新法也。”

大量不利于变法的信息通过邸报、奏疏以及“民间访谈”等渠道汇总到宋神宗这里,青苗法被说成是“促富者使贫也”,幕役法“破坏祖宗戍法”,方田均税法“多致骚扰”,均输法“不免夺富贾之利”,农田水利法“侵坏户舍,妨碍秋种”,保甲法“教习凶愚”。当时发生了华山大地震,有人告诉宋神宗是变法“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还有人警告说,市易法如果再实行下去势必引发民变。

最让宋神宗受触动的是《流民图》,由一个名叫郑侠的基层官吏所献,但据说是保守派分子冯京策划的,该图描绘的是变法实施以来各地灾荒频仍、百姓四散逃亡的景象,当时天下大旱,郑侠奏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一向对变法有意见的太皇太后曹氏、皇太后高氏看到这幅画当时都哭了,惊呼:“安石乱天下!”宋神宗还想替王安石辩解,认为王安石是难得的干才,但曹氏不听,认为王安石虽然有才学,但怨恨他的人很多,如果真的爱惜他、保全他,不如暂且将其外放,以后再找机会把他诏回。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外放江宁知府。次年,宋神宗又恢复了王安石的相位,让他继续主持改革,但宋神宗的改革决心已大不如前,他不顾王安石的反对,废除新法中的“不善者”,又废止了方田法等改革措施。又过了一年,王安石称病请辞,朝廷诏准。

王安石变法缺乏宣传引导,改革容易引起误解。

舆论倒逼改革,使变法措施不断走样

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前后十来年里,可以想见他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的确没有精力去做舆论宣传和改革政策的培训、引导,更没有精力一一澄清那些谣言,而提出反对和批评的人却是轻松的,除了在朝堂之上反对改革,他们还通过聚会和著书立说表达不满。

在宋人笔记、诗词等作品中王安石的形象通常是负面的,在司马光《温公琐记》、范镇《东斋记事》、苏辙《龙川略志》等书中,都把王安石塑造成性格怪异、执拗和偏狭的人,把其他变法分子塑造成道德有亏欠的小人。甚至苏轼也写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等大量反对变法的诗。

王安石等人自然能感受到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除了有限的反驳与辩解,他们能做的其实很有限。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也影响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改革者在许多方面不得不做出妥协和退让。

变法的主要对象是当时日益严重的“三冗”问题,其中尤以冗官最严重也最棘手。当时最集中的是司农寺、都水监之类的机构。考虑到人事改革最容易引起反弹,王安石在成立市易司、军器监等新机构的同时仍保留了那些多余的机构,又扩大了司农寺的职权,同时让台谏兼领司农寺,本意是争取这些机构对变法的支持,最后这些地方却成了保守派的聚集地。

而冗兵问题由来已久,核心是雇佣兵制造成的,但因为这涉及到宋朝的国本,又有大量保守派反对,宋神宗一直下不了决心。结果实行的是“与募兵相参”的妥协方案,直到王安石彻底离开政坛,他提出的以府兵征战守边的设想也未能实现。

猜你喜欢
宋神宗保守派变法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自由”对自由派与保守派义有不同。这里说说其定义何以产生歧义及为何影响延绵不绝 精读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新保守派后现代主义
——从乔治·罗奇伯格的《和谐弦乐四重奏》研读他的《生存美学》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保守派VS先进派保养方式大对决!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宋神宗的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