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褚朝新
官员的仕途与脱贫挂钩的隐忧
文_褚朝新
褚朝新专栏作家
如果脱贫不脱贫只在数字上检验,数字来数字去,那就可能出现地方官为了个人仕途伪造数据脱贫的情况。
有一则新闻,过去几年了还记忆犹新:某县被评为贫困县,消息传来,县里打出横幅大肆庆祝。最近去一个国家贫困县,扶贫局的官员告诉我,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有很多好处,不说别的,光转移支付就比一般的县多。
2016年3月,我的同事钱昊平专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刘主任说:抢戴贫困“帽子”是政绩工程,有的地方多办一点工程项目,官员有了面子,贫困户基本得不到好处。
现实正如刘主任所说,一些贫困县戴着贫困的帽子得到补助,但贫困户得到的并不多,反倒是官员得到的好处多。现实中,一些已经脱贫的人口被个别地方官计算到未脱贫的数据里去,或者是一群并不贫困的人被当做贫困人口上报,不择手段争取继续戴贫困县的帽子。
我估计,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在中国会绝迹。为什么?因为中组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出了新规定:贫困县的帽子不摘,县委书记和县长这些主官不能调走。相应的,贫困乡镇的主官也不能调走。
安徽已经有了这样的案例:没有脱贫的金寨县,被调走准备提拔的县委书记潘东旭调回县里继续担任县委书记,已经明确担任县委书记的县长汪冬继续当县长,拟提名县长的常务副县长张涧继续当副县长。
这个政策肯定会敦促一些地方官为了地方真实脱贫、早脱贫而努力做点实事,多少会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比如,金寨的县委书记潘东旭在党代会上公开承诺:为了群众利益,绝对不为了个人的仕途提前脱贫。
在“群众利益”和个人仕途发生冲突时,这个县委书记公开表示选择“群众利益”,难能可贵。可是,新政策不免又让人有些担心:会不会有官员为了个人仕途“提前脱贫”呢?
这种担心,很必要也很现实。过去,有些地方官为了多得补贴,把非贫困人口塞进贫困人口的统计数据里,那么也就极可能会出现有些地方官为了早日提拔升迁可能会把没有真正脱贫的人装饰成已脱贫的人。
有读者给我写信表达这样的担心:对在贫困县担当主责的领导干部是不是不公平,谁还愿意到经济基础差的地方工作?会不会导致“反正我再努力当地也脱不了贫升不了官,不如得过且过混日子”?
所以,如何认定一个地方是否真的脱贫很关键。如果脱贫不脱贫只在数字上检验,数字来数字去,那就可能出现地方官为了个人仕途伪造数据脱贫的情况。这么一来,如何防止初衷美好的新政被一门心思谋仕途者歪曲利用,将会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了。
这将检验和考验国家鉴别一个地方是否真的贫困、是否真的脱贫的能力,也将检验各级政府让贫困人口真脱贫的诚意。
好的政策,不仅要有好的初衷,还要有不被歪曲利用的保险。一旦发现被歪曲利用,就要跳闸、检修,这样才是贫困人群之福,新政才不会被欺上瞒下,才会真正得到贫困民众的拥护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