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英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而从前年起,我开始教一年级的语文课。看了教学参考书后,我感觉教学任务很是轻松:半年下来,只要求学生会写100个生字、会写笔顺、会组词、读熟课文,这样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由于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完成教学是“小儿科”,所以我上课的内容主要是识字教学。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练笔顺,该写的写,该读的读。然而,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看图写话部分,在此丢分的同学较多。还有的孩子写到此题时,觉得太难了,急得直掉泪,和监考老师说自己不会写。
面对这种状况,我陷入了沉思。半年来,自己备课、批改作业,都是尽心尽力的,问题出在哪儿呢?我翻看着试卷,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平时在课堂上都表现积极,识字量也大。我又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了解到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阅读。
阅读?对呀!我心中豁然开朗,回想起小学时代,自己不就是爱读书吗?那时,家里没有条件买书,姐姐们借来的书刚一放下,我就立刻拿起来读;或者直接跑到有书的小伙伴家里借书看,常常忘记了回家吃饭。我没上过作文补习班,但语文成绩一直很好,这不都应归功于“阅读”这位老师吗?
确定了目标后,我马上行动。凑巧,曾经的同学杨老师开办了一间“学寓乐”书屋,大量的书籍都免费提供给学生阅览。我把这个好消息发到了校讯通上,让每个孩子和家长都知道,廊坊有一个可以免费读书的好地方。
记得那是正月初九,书屋就有学生光顾了。孩子们看到五颜六色的图书后,真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似的,纷纷加入了阅读的行列。后来,听杨老师介绍,我班的臧一雅同学第一天就看了二十多本绘本,中午吃饭时都舍不得离开。
孩子们坚持阅读,再上语文课时我就看到了效果。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多是爱读书的孩子。我便趁热打铁:“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自从大家爱上阅读后,你们掌握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变得自信了,变得爱发言了,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呀!”积极阅读的同学听到表扬后心里乐开了花,没有参与阅读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了。以后,每个周末,都有家长询问书屋的位置,准备带孩子去看书。我也去书屋抓拍学生读书的画面,然后把照片上传到班级QQ群里。去书屋看书,已经成为了班里的一种“时尚”。
看书的孩子多了,怎样才能把这一活动延续下去呢?我想办法鼓励学生。如果周末学生去书屋看书了,就奖励他们每人一张“五分榜样卡”;如果因路途远,去不成书屋,自己在家读书的孩子,只要家长帮着上传其读书照到班级QQ群,学生同样可以获得奖励。我还自掏腰包买了奖品:糖果、水果、饼干……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这些东西再平常不过了,可因为这些是老师的奖励,学生觉得这是老师对他们的肯定,是荣誉,所以很是珍惜。
最牵挂孩子成长的,莫过于孩子的父母。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后,也加入到了读书的队伍中。在书屋,我看到了白俊园的父母、臧一雅的爸爸、翟满瑞的妈妈……周末时他们一直陪着孩子读书、做笔记。还有家长给学生办了图书证,阅读“阵地”已经扩大到了市图书馆。
大文豪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长期的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我提问:“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是因为没有风吹过来,有谁知道,蝉为什么一声也不叫?”臧一雅很快举起了手:“老师,这和下雨前小鱼跃出水面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下雨前空气潮湿。”听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是爱读书的小姑娘,难怪杨老师总提起你,表扬你每周都去书屋,已经不满足于看绘本了,还在看《十万个为什么》。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呀!”
还记得那个被看图写话吓得掉泪的学生吗?他早已不惧怕这类题目了。而且,现在有的学生做此类题目时,已经不限于写一段话了,而是开始分段描写了。至于班上组织的讲故事比赛,同学们也总是争先恐后地参加。
读书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自信心的增强,还是来听听孩子们是怎样说的吧:“我总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学习的榜样,我要向这些人学习。”“阅读让我认识了更多的文字。”“阅读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家长则这样说:“阅读使孩子的自制力增强了……”
而我,想对同学们说:“爱阅读吧,它会伴你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