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军工行业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的讲话
很高兴参加本年度军工行业国产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首先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借此机会,就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方向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优势和保障。“十二五”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1年的16.8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3.1万亿元,年均增长11.2%,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汽车、发电设备、机床、船舶等主要装备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2013年济南二机床大型全自动冲压生产线成功获得福特美国工厂6条生产线订单;2013年大型军用运输机实现首飞,2015年大型客机(C919)正式下线;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关键设备、8万吨级模锻压力机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部分行业国际竞争优势显著增强
轨道交通装备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2014年,由我国承建的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正式通车。2015年,我国在与日本激烈角逐后成功中标泰国高铁项目;电力设备产品技术水平已经国际领先,核电顺利进入英国、罗马尼亚等国家,110MW风电打开了瑞典市场;我国生产的履带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产品不仅大量出口,而且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装备制造业年均2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装备制造业原有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倒逼我国装备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政策措施。其中,2015年11月13日,由我部牵头起草的《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由国办正式印发,该文件是一项全面、系统指导工业稳增长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政策涉及面广、操作性强,其中部分政策措施已经落地,并且发挥了积极效应。由装备工业司牵头编制的《机械工业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正在会签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也将尽快出台。
经过上下一致的协同努力,装备制造业增速快速下滑的势头已明显得到遏制。从2015年四季度开始,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已开始超过工业平均水平。今年1-2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高出工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但包括机床工具行业在内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只有3.9%,依然较为低迷。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做大做强中国装备,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是实现我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扎实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力争到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世界第二方阵,部分优势产业率先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源动力和主引擎。“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创建一批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社会资本相结合、资源整合与人才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目前最先启动的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进入筹建评审阶段,增材制造、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在积极筹备。
二是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
三是突出高端引领。高端装备是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一批高端装备,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四是强化基础支撑。工业基础能力是影响整机、成套装备性能质量的关键因素。“十三五”,我们将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重点领域高端突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遴选出17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发展推进机制。
中央政治局今年3月25日审议通过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落实这一战略,加强对国防军工行业的支撑,机床行业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机床行业要实现根本性的结构升级,创新是根本所在。创新驱动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金融服务创新等等,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机床行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国机床行业新产品研发仍主要依赖外源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产业链高端环节被外资控制。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机床行业发展的的核心位置,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充分利用数控机床专项等现有创新资源,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提升机床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
二是要积极推进智能制造。2015年,工信部部署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一些企业已经先行先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年我们还将联合财政部,持续推进智能制造的应用示范。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单一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而是新模式的转变,将积极探索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种发展新模式。机床行业要高度认识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和用好智能制造带给我们的发展机遇,加速推进机床行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要着力夯实两个基础。机床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基础,一个是制造基础,一个是人才基础。目前国防军工行业用户反映国产机床最多的问题,依然是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制造基础问题,是材料、工艺、关键零部件上的差距。只有解决这些制造基础的关键环节问题,产品结构升级才能落到实处。另外一个基础是人才基础,《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机床行业企业要和国外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采用国内培养、国外引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形成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级技师、企业家在内的人才支撑体系,夯实机床行业的人才基础。
四是要放眼全球开放合作。推动机床行业产业机构升级,必须善于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在扩大开放中自主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国产机床仅在国内市场上竞争是不够的,是做不强做不优的,必须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在国际竞争中才能壮大,站立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国内企业不断提升设计、制造、技术、质量、标准和运营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济南二机床、北一机床等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希望有更多的机床企业能够跟上步伐,走上国际竞争的舞台。
最后,感谢机床协会与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的努力工作,为国产高档机床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我国机床产业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需要国内市场的培育,特别需要国防军工企业的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和发改委、科工局等各部门共同努力,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装备制造业重点行业完成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面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