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动情点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引导

2016-08-26 05:53威县教育局教研室王春花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刘备诸葛亮情怀

威县教育局教研室 王春花

找到动情点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引导

威县教育局教研室王春花

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情感,使之正作用于学生的品性成长,成为品性的一部分。语文是一门人文色彩浓厚、情感含量十足的学科,燃情、愉情、导情、正情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推想情境,启动情感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模拟等手段,合理再现文章中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那些情境中,从而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比如,在讲解《出师表》时可以这样导入:陆游曾经写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名句,这篇文章究竟为什么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给了诸葛亮一个舞台,让他尽情施展了平生所学,刘备对其有知遇之恩。而且,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信任,临崩托孤,并且遗言中处处以大业为重,展现了一位仁义君主的胸怀。诸葛亮身负雄才,劳心半生,对刘氏江山忠心耿耿,只恨没能在刘备在世时,完成光复汉室的宏愿。因而,抱定决心,必须要完成统一,以慰先帝在天之灵。后主刘禅能力不济,诸葛亮做出鞠躬尽瘁辅佐后主的选择,而不是取而代之。此义此情对天可鉴,因而临行嘱托毫无矫饰,字字泣血。以此讲解让学生深刻感受诸葛亮的大义、真情、苦心,激发他们感慕忠、义之情。

再如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引导学生进入“人们耕种劳作,怡然自乐,安宁祥和,自由平等”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再让大家与“雾霾笼罩、竞争激烈、污行频发”的现实环境对比,引导大家追求美好生活并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诵读文章,助燃情感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本身有着很强的魅力,既能抒发个人情感,又能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反复诵读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要重视诵读,运用多种手段,强化诵读效果。

例如,在讲到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除了让学生诵读本文,还可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不同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天的。如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刘禹锡的《秋词》等。让大家满怀情感诵读这些诗中的语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空山新雨居,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还可以开展同题诵读竞赛,看哪一组的诵读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感受,更能打动别人。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进而对自然、人生、内心有更深的领悟。

三、挖掘教材,强化情感

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教师要把教材内容用足用好,巩固、强化学生从中获得的正向情感。

例如在讲解《少年中国说》时,最初学生对梁启超先生那种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上。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联系当时的背景: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流产,变法先驱谭嗣同慷慨就义,作者也无奈流亡海外。昔日的强大帝国没落,周遭强国崛起。在这种背景之下,作者没有萎靡不振,而是极力赞颂了少年之于改革进取的意义,激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这种进取图强的态度在当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再回顾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文章写作时,当权者那些丧权辱国致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所为,以及有志之士前仆后继为国家、民族牺牲的范例,激发学生的忧患情怀、报国情怀、进取情怀。经过延伸讲解,学生才能更深入作者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一泻千里的文字中所蕴藏的激情、抱负、期望。

猜你喜欢
刘备诸葛亮情怀
读懂刘备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刘备与徐州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刘备的爱
“五老”情怀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