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系”时期广西桂剧的改革

2016-08-25 09:07·王
歌海 2016年3期
关键词:桂系桂林国防

·王 玏

“新桂系”时期广西桂剧的改革

·王玏

新桂系时期(1925—1949)是广西桂剧发展的重要时期。“桂剧改革”是桂剧在此时期得以发展的强大推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桂林文化城掀起了文化救国运动,桂剧作为广西重要的传统戏曲也面临时代抉择,如火如荼的“桂剧改革”活动在此时期正式拉开帷幕。从1927年到1949年期间广西桂剧改革经历了酝酿、推行、萎顿三个阶段。

新桂系;广西;桂剧;改革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先后以广西为统治基地,以广西籍军政人物为主要代表的军政集团。按代表人物来分,可以分为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旧桂系”,以及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1924年初,陆荣廷与沈鸿英发生激战,李宗仁趁机发兵攻打陆荣廷,将陆荣廷的势力消灭。随后,李宗仁与沈鸿英争夺广西的控制权,同时击退了企图进入广西的滇军唐继尧部。战斗至1925年,李宗仁消灭沈鸿英的势力,统一广西。此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势力控制了广西全境,其势力又被史学界称为“新桂系”,以区别于陆荣廷的“旧桂系”。

本文论述广西桂剧发展阶段的时间,限定在1927年至1949年。

一、1927—1937年:桂剧改革的酝酿阶段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广西国民政府成立广西戏剧审查委员会。以审查和取缔桂剧等戏曲剧目为主要目的的广西戏剧审查委员,似乎并未对民间桂剧班社、科班造成极大的影响,以桂、柳为中心的平乐、鹿寨、融水等地的桂剧班社、科班依旧以其蓬勃发展的势态开展桂剧活动。事实上,审查与取缔“旧剧”在客观上引起了新桂系当局者及文化工作者对桂剧的关注,在报纸、期刊上发文,为桂剧的状况和发展前景担忧,或是集思广益为桂剧发展改良建言献策。

1934年,罗复在《新语林》半月刊发表《桂戏在桂林》,以“桂戏繁荣在赌城”“最可怜的寄生者”“太平歌舞结缘深”“女伶被捧男伶倒”为标题,从桂剧的生存环境、演出场所、表演形式以及桂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几方面指出当时桂剧发展的状况:“桂戏在桂林虽有他深入的潜势力,但保存他的减没却全靠赌场和密卖式的女伶本位,因此,桂戏在这种寄生的命运之下,结果,便也将渐渐地走上绝路去了。”①罗复:《桂戏在桂林》,载《新语林》1934年第2期,第24页。同年,罗复又在《人世间》发表《谈桂戏》一文,介绍了桂剧演员的装扮、脸谱并阐述其与京戏之间的关系,同时为“近年来的桂戏里也种了很多的恶化的因素”的情况担忧。②罗复:《谈桂戏》,载《人世间》1934年第2期,第24页。

罗复文章中所述桂剧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桂剧的广泛关注。1936年5月3日的《桂林日报》发表了《不适时代要求,桂剧前途殊为黯淡》的报道,该报道指出“桂剧内容腐旧,表演拙劣,总之演员毫无艺术常识,日趋堕落,乃成今日衰微之现象,而业此者又多系惟利是图之辈,极少数有发扬光大之抱负。且市面萧条,营业冷淡,桂剧之前途,终不免充满无限阴影也云云”。该报道文言辞激烈,之后遂有国民党桂林党部征求公评及马君武先生筹建广西戏剧改进会之举。③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

1936年9月8日《桂林日报》载周振纲《改良桂剧的尝试——由〈杏元和番〉说到国防戏剧》一文,对其指导西湖酒家将桂剧《杏元和番》改为“国防戏剧”一举,他在报道中提到:“在这出戏里,希望能够显露汉奸的真面目,把梅良玉和陈春生改变为两位反帝的战士。”①周振纲:《改良桂剧的尝试——由〈杏元和番〉说到国防戏剧》,1936年9月8日《桂林日报》。并指出桂剧应该走“国防戏剧”的道路,应成为抗日救国文化的力量。“国防戏剧,在现在是太需要了,深望热心改良桂剧的同志们,将有意义的桂剧加以改良,使之成为反帝反封的‘国防戏剧',抗日前途,固可以收相当的助力,而在发扬桂剧这方面,也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②周振纲:《改良桂剧的尝试——由〈杏元和番〉说到国防戏剧》,1936年9月8日《桂林日报》。

1936年,“国防戏剧”的口号传至桂林,一时间,传统桂剧成为众矢之的,针对桂剧是否应改良为“国防戏剧”的讨论十分激烈,掀起了一场桂剧发展的小波澜。这从《桂林日报》1936年9月间连续发表的几篇关于“桂剧”的报道可见一斑。当年9月15日《桂林日报》发表三篇报道,分别是沛棠的《〈改良桂戏〉周振纲访谈》、司徒华的《论改良桂剧为国防戏剧——读9月8日本刊振纲先生的由〈杏元和番〉说到国防戏剧而作》、时代的《论桂剧与民族革命戏剧》。③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277页。这几篇报道是由周振纲指导将桂剧《杏园和番》改为国防戏剧一举而展开的争论。

记者沛棠就“改良桂戏”采访周振纲,周振纲进一步明确桂剧虽然“多数含有浓厚的封建意识”,但是“桂剧可以变成一完全的国防戏剧”。④沛棠:关于《改良桂剧——与周振纲先生的一席谈》,1936年9月15日《桂林日报》。

《论桂剧与民族革命戏剧》一文认为,将桂剧改革为“国防戏剧”是“欲暗示汉奸之卖国有如昔日杏元和番的时代”,“至于说到现实所需要的民族革命戏剧,在广西抗日的民族策源地,可以赤裸裸的表演现实汉奸行为及如何去抗日锄奸,唤起民众,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绝对不需要影射式的改良桂剧”。“要宣传有裨现实的民族革命艺术,对桂剧最好是扬弃,最低限度亦只能让其自生自灭。”⑤时代:《论桂剧与民族革命戏剧》,1936年9月15日《桂林日报》。

司徒华《论改良桂剧为国防戏剧——读9月8日本刊振纲先生的由〈杏元和番〉说到国防戏剧而作》认为,桂剧是不能改良为国防戏剧的,“桂剧是封建的,我们是反封建的。要把封建的桂剧,硬拖进反封建的国防戏剧的旗下,这举动,不是恋爱,而是强奸”。“我们还是热诚的希望振纲先生知难而退,不要把有用的精力,用在毫无意义的地方。”⑥司徒华:《论改良桂剧为国防戏剧——读九月八日本刊振纲先生的〈由杏元和番说到国防戏剧〉而作》,1936年9月15日《桂林日报》。

此阶段的桂剧论争,既引起社会关注,也促使以审查、取缔为己任的广西省剧审会对桂剧由“禁”到“导”的转变。⑦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277页。此后,广西戏剧审查会正式将桂剧改良提上议程,先后于《桂林日报》《广西日报》刊登征求剧本启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广西日报》分别于6月9日—11日第一版、6 月14日—17日第一版和6月24日第一版刊载《广西省戏剧审查会为改良禁演桂剧先行试演征求社会公评启事》:

查《酒毒杨勇》《石秀算账》等桂剧62出,前以涉及神怪及淫亵,曾经本会令饬各戏院在未大加改良以前暂行禁演在案。兹为发扬桂剧艺术起见,特将该项禁演各剧,除《活捉三郎》《鬼闹饭店》等20馀出,过于神怪及淫亵,无法改良,应予以继续禁演外,拟提出《酒毒杨勇》《石秀算账》《庄周梦妻》等30馀出,大加改良,先行试演。试演之后,如认为满意,即予弛禁。倘禁二次试演尚不能改良者,则仍当加以禁演。⑧《广西省戏剧审查会为改良禁演桂剧先行试演征求社会公评启事》,1937年6月9日《广西日报》。

二、1938—1944年:新桂系时期桂剧改革的推行阶段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桂林抗战文化运动高涨,1938年10月,桂林抗战文化城形成。自1938年武汉沦陷起,至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止,⑨杨益群编:《桂林文化城概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六年期间,广西的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戏剧界知名人士田汉、欧阳予倩、焦菊隐等人抵桂,使得抗战戏曲队伍不断壮大,对桂林文化城的戏剧活动影响深刻。作为广西代表剧种之一的桂剧也受其影响,以马君武筹建广西戏剧改进会为契机,颇具规模的桂剧改革活动正式推行。

1938年4月12日,欧阳予倩应马君武之邀抵桂参加桂剧改革和话剧活动,在桂林南华戏院排演桂剧《梁红玉》(内容描写宋代抗金英雄梁红玉的故事,旨在歌颂献身抗敌的爱国精神),激励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①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丘振声、杨荫亭编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9页。《梁红玉》在表演、化妆、布景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梁红玉》的演出,可算是我改革旧剧方案确定后第一次实地试验”②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丘振声、杨荫亭编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9页。。该剧连演二十八场,盛况空前。桂剧改革以《梁红玉》初次试水成功后,随即引发系列探讨。

1938年5月28日《克敌》周刊第12期开辟“改良桂剧问题专号”,刊发关于桂剧理论改革与方法讨论的7篇文章:顾曲的《关于桂剧的改革》、司徒华的《略论改良桂剧》、沛棠的《桂剧的改进问题》、吴彦文的《从“旧瓶装新酒”说起》、哈庸凡的《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访问记》、旦娜的《关于剧本的写作》及唐兆明的《桂剧本身的没落》,分别针对桂剧理论改革与方法建言献策。

顾曲的文章《关于桂剧的改革》,从部分改良和彻底革命之争出发,概括主张彻底革命者的观点“旧剧(一般旧剧)原是旧时代的产物,一切题材都及富有封建色彩……故欲适合现代之要求,唯有提倡新剧,旧式的桂剧,应予之彻底革命”③顾曲:《关于桂剧的改革》,载《克敌》(周刊)1938年第12期。,及主张部分改良者的观点“如能加以改良,换其剧本,就其唱做之优长,去其内容之陈腐,则无异注以新的血液,使之成为新的生命,自可适合于现时代的要求”④顾曲:《关于桂剧的改革》,载《克敌》(周刊)1938年第12期。。作者站在支持桂剧改良的立场,期许桂剧改革在经过欧阳予倩的改革后能够成为抗战宣传的武器。而吴彦文的《从“旧瓶装新酒”说起》则提出改革桂剧的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桂剧旧有形式改编新的内容的剧本。一是选取含有发扬民族精神的旧剧本删节其中与时代意义不相适应的部分。”⑤吴彦文:《从“旧瓶装新酒”说起》,载《克敌》(周刊)1938年第12期。

沛棠的《桂剧的改进问题》一文认为,桂剧虽有封建意识,但也未到不可改进的程度,“尤其是在这抗战时候,只要有可利用作宣传工具或机会,就要尽量拿来运用,旧瓶能否装新酒,新酒是否可装在旧瓶里面,这是另外的问题”。提出从桂剧人员、桂剧表演技术、桂剧剧本等四个方面对桂剧进行改革:“一是促进从事桂剧人员的人格自觉。二是从表演的技术及剧本以及道具等方面……桂剧未尝不可成为国防戏剧。”⑥沛棠:《桂剧的改进问题》,载《克敌》(周刊)1938年第12期。

除了上述肯定桂剧应当积极改革,成为抗日救国的力量之外,也仍有人对改革持反对意见。唐兆明《桂剧本身的没落》一文直接指出:

“目前存在的桂剧,实在仅是桂剧的渣滓,它从前原有的精华,也许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地丢遗,到今天,只见它呈现着江河日下之势了。”⑦唐兆明:《桂剧本身的没落》,载《克敌》(周刊)1938年第12期。

“希望那些主张保存桂林‘特有'的艺术——桂剧——的先生们,以及热心改良桂剧的人士们,大家心平静气,承认事实,把桂剧目前所呈露各种现象,好好加以检讨,然后决定怎样去保存它,或怎样去改良它,甚至怎样去推翻它。”⑧唐兆明:《桂剧本身的没落》,载《克敌》(周刊)1938年第12期。

司徒华的《略论改良桂剧》认为,桂剧纳入国防戏剧,“要把它真正放到民众手里,表现他们的真喜真怒,真哀真乐:反抗是真的反抗,和平是真的和平”⑨司徒华:《略论改良桂剧》,载《克敌》(周刊)1938年第12期。。

虽然桂剧的改革仍然较有争议,但此时,倡导改革已经成为一般人的呼声,以期望桂剧能成为抗战宣传的武器。但由于1938年欧阳予倩被迫离桂,使得桂剧改革停顿一年。这一年间,桂剧仍然在新华大戏院以及南华戏院上演。1939年《广西日报》(桂林版)分别于2月6日、8日、10日第一版刊载《桂剧艺员筹款救济难胞》的报道⑩《桂剧艺员筹款救济难胞》,1939年2月6日、8日、10日《广西日报》,第1版。,戏院上演《石龙抢伞》《大闹酒楼》等传统剧目,以及周振纲尝试改变为国防戏剧的《杏元和番》,直至1939年9月欧阳予倩再次受广西当局邀请来桂。欧阳予倩第二次抵桂后,于当年11月接替马君武任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将改进会所属的桂剧团正式更名为桂剧实验剧团。实验剧团首演《胜利年》《乱世姻缘》《搜庙反正》,《救亡日报》为此发表评论《改良桂剧第一声》。①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第225页。

1940年1月,欧阳予倩在《公余生活》发表的《改革桂戏的步骤》②欧阳予倩:《改革桂戏的步骤》,1986年第6期。与刊载于1941年1月《建设研究》第2卷第5期的焦菊隐的《桂剧之整理与改进》③焦菊隐:《桂剧之整理与改进》,载《建设研究》1940年第5期。.两篇文章,为桂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确定桂剧改革内容、明晰桂剧改革步骤,并着手贯彻实施。戏剧家与文化工作者也对桂剧改革建言献策:

“不仅是生吞活剥地把新的意思嵌进去,而是要全部予以新的组织、编剧、演出法、表演法、音乐、舞台装置、灯光、服装、化妆都要予以统一的处理,从而使桂剧逐渐改换一个新的面目。”

“具体改良桂剧,又需根据各剧艺诸部门的单独理论去求方案,兹有剧本、演技、舞台、音乐和训练……”④焦菊隐:《桂剧之整理与改进》,载《建设研究》1940年第5期。.

此时桂剧在桂林上演了《桃花扇》《人面桃花》《搜庙反正》《广西娘子军》《梁红玉》等改编、新创桂剧剧目。

1942年2月,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戏剧学校在桂林正式成立,设桂剧班。但由于战争的原因,桂剧学校只开办一期便停办。1943年2月26日的《力报》副刊上如此评价桂剧学校:“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至戏剧学校等于旧时的科班,改进不大。”⑤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1943年11月,欧阳予倩、田汉等进步戏剧工作者,为加强戏剧界的团结和交流,促进戏剧运动的发展,决定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2月15日举行“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和“西南戏剧工作大会”。此次戏剧展览会规模空前,预定展期两个月,参加的单位为粤桂湘黔滇西南五省及相邻的鄂闽赣三省的戏剧团队。⑦丘振声等编选:《西南剧展》,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452页、457页。“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在桂林新落成的广西艺术馆隆重开幕,首场演出为桂剧实验剧团的桂剧《木兰从军》,桂剧参展的演出剧目还有《女斩子》《人面桃花》等(见下表)。

西南剧展桂剧上演剧目

“从旧剧的舞台演出中可以发现,不论是新编的剧目,还是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都较注重剧作的文学性,新编剧目《梁红玉》《木兰从军》《人面桃花》等情景融合,有较高的欣赏价值。”⑥丘振声等编选:《西南剧展》,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452页、457页。西南剧展的举行使得正值渐趋衰落的桂林文化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让出现危机的桂剧改革运动有了新希望。“西南剧展”后,日寇入侵桂林,欧阳予倩与省立艺术馆人员和部分文化工作者疏散到昭平县黄姚镇,1944年11月10日,桂林沦陷,11月,南宁第二次沦陷,桂剧改革进入萎顿阶段。

三、1945—1949年:桂剧改革的萎顿阶段

1944年,侵华日军悍然发动“豫湘桂战役”,由于日军的入侵和破坏,桂林文化城相比沦陷前的盛况,“形势日非”。⑦丘振声等编选:《西南剧展》,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452页、457页。桂林的文化事业遭受了沉重打击,在此之前,戏剧、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文化活动对宣传抗日救国活动起重要作用,然而入侵的日军大肆破坏文化设施,使得开展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不复存在,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桂剧演出活动也屈指可数,桂剧改革活动几乎萎顿。

欧阳予倩率部分戏剧工作者疏散到昭平县黄姚镇,在进行抗日宣传的同时,组织创办《广西日报》(昭平版)。桂林文化城盛极一时的光环不再,此时曾聚集在桂剧周围的戏剧工作者也开始大规模撤退,广西戏剧改进会、广西桂剧实验剧团、广西戏剧学校均自动解体,桂剧实验团和桂剧学校成员各自分散避难,有的逃难到今永福、融水等地。“临近解放,外地艺人很多流浪到融水,艺人多了就自动组成戏班,并在大同街欧家祠堂卖票演出,一直演到1951年。”有的则去了融安、平乐等地,“民国33年,桂林桂戏班蒋金凯等来长安(融安旧称),组班演出折子戏,不久兵荒马乱,戏班散伙。民国34年,日军撤出长安,谢少琼、何松桂等人重振旗鼓,合伙建立同善戏院,直到解放”①政协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员会编:《融水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版,第72页。。流散于各地的戏剧工作者和桂剧艺人,有的在当地组临时班演出,有的依靠演艺谋生,在桂剧改革萎顿后倒也促进了各地桂剧文化的发展。以马君武在新桂系领导认可下组织广西戏剧改进会发起,由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等戏剧工作者着手进行的“桂剧改革”由此结束。

四、结语

回顾桂剧改革的始末,欧阳予倩编创的《梁红玉》的上演,为“改良桂剧第一声”。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第225页。桂剧改良的争论与桂剧的试演,都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桂剧改革的推行奠定基础。此后,马君武筹建广西戏剧改进会,开始颇具规模的桂剧改革活动。改革活动在欧阳予倩的组织下,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创编新剧本,综合各家之言,改革主要从“桂剧剧本内容改革、桂剧表演形式改革、桂剧艺员素质改革”三个方面进行,对新桂系时期直至解放后桂剧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桂剧改革对于新桂系时期的桂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剧本剧目的内容、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为传统桂剧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桂剧艺员的素质。尽管这样,由于抗日救国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加上新桂系统治广西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桂剧改革也有其局限的地方及存在的问题:

其一,桂剧改革不可否认是围绕抗日救国的时代背景展开的,同时也是国共两党政治运动的产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文化界参与抗日救亡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任务,在内容上首先是反映抗战的现实,歌颂抗战的壮烈,以及激发人民群众奋勇抗战的士气。田汉在论及其戏剧改革的理念时说:“建剧一如建军,必须有一个最高的目的,而随时抱定这一目的去推动、去督励、去检查。这目的应当与我们今天的历史任务一致那就是用戏剧来争取中华民族在对日抗战中的胜利。”③田汉:《田汉文集(第15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页。因此,新桂系时期桂剧改革的理念、内容也始终以“抗日救国”为首要任务。欧阳予倩在总结其在桂林进行的桂剧改革及抗战历程时也提到:“在广西我所排的戏完全为了抗战;我自己写的戏,也是为了抗战。”因此,尽管编创了《梁红玉》《广西娘子军》等新的桂剧剧目,但桂剧剧目题材单一。

其二,桂剧作为广西有代表的地方剧种,其唱腔是剧种的“灵魂”,在桂剧改革的过程中,虽然有提及对于“音乐”的改革,但唱腔仍然没变,依旧是南北路(西皮二黄)。如果说桂剧改革是桂剧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虽然改革对于桂剧音乐未能深入,但从另一个侧面这也不失为保留桂剧“精华”部分的举措。

总的说来,新桂系时期的桂剧改革是推动这一时期桂剧发展的动力,回顾桂剧改革,从酝酿、推行到最后萎顿这三个阶段,不仅能寻觅到桂剧在新桂系军事政治集团统治广西时期桂剧的发展足迹,更能看到马君武、田汉、欧阳予倩以及焦菊隐等一批文化人士及戏剧工作者对桂剧改革所作出的贡献。与清末的唐景崧以及旧桂系时期的陆荣廷不同的是,这批文化人士除了个人对桂剧的爱好外,更深刻的时代背景是他们担负了“文化救国”的重任,因此在特殊政治背景下,桂剧责任重于娱乐,这使生长于民间土壤、长期受民间文化浸润的桂剧,在历史上注志中的音乐史料中可以看出,音乐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乐”的使用伴随“礼”的产生而广泛运用于各种礼俗活动,并且配合礼数的规定有着严格的用乐规范,音乐之于仪式具备了更多的程式性,以致于在一定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来分辨仪式步骤进行的状况。而在祠祀用乐方面,音乐作为人与神灵间交流的载体,寄托着人们的期盼,在仪式中起到了烘托严肃而神秘的祭祀氛围的作用。总之,音乐贯穿于清代桂林府社会生活中各个部分,对此深入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的政治面貌、社会文化与经济状况,为研究桂林历史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王玏,女,土家族,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桂系桂林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桂林行
国防小课堂
桂系为何会垮掉
小荷已露尖尖角
——“桂系”农业“走出去”侧记
桂系品牌全国崛起
乐!乘动车,看桂林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