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
(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重庆 402160)
大学生微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协同研究*
于慧
(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重庆 402160)
调查了大学生微阅读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微阅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型,分析了其运行机制,阐述了大学生微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协同对策。
微阅读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
微阅读,也称破碎化阅读、片段阅读、浅阅读等,是指读者借助移动电子平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短时阅读的现象。据调查,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微阅读沉迷问题,且大学生学历越低、年龄越小,沉迷程度越高[1]。
大量文献研究也表明,微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利用破碎时间的主流方式[2]。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利用好微阅读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应对大学生微阅读需求的服务策略还相对滞后,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微阅读的实际需求。“生态”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纳入总体建设布局。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知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以及知识更新周期的短期化,将生态系统的相关理念引入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新型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途径[3-5]。
笔者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的微阅读现状做了调研,同时借助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建立了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做好大学生微阅读需求服务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更好发展献计献策。(31%)、大三(24)、大四(18%)4个年级,专业涵盖环境科学(19%)、化学工程与工艺(15%)、化学师范(18%)、制药工程(18%)、高分子材料工程(16%)、金属材料工程(14%)等6个本科专业,获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微阅读现状分析
图1a显示了大学生的主要微阅读方式,表明手机是目前大学生最突出的微阅读方式(占调查总样本的41%),其次为笔记本电脑(占调查总样本的29%)。值得注意的是,纸质书仍然是目前大学生微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图2b显示了大学生利用智能工具进行微阅读的主要内容,看电影/比赛/听歌等是目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微阅读内容(占调查总样本的27%),其次为聊天交友(占调查总样本的16%),真正登录高校图书馆网页查阅资料的仅占调查总样本的13%。
图1 大学生微阅读方式/内容
1.1问卷调查设计
问卷调查设计主要围绕大学生微阅读目的、内容、频率、是否阅读馆藏资源、障碍因素等几个方面展开,旨在了解大学生微阅读需求与高校图书馆微阅读服务之间的协同状态,为两者的无缝链接提供参考。调查实施时间在2015年12月份,调查对象为重庆文理学院在校本科学生,采用在线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征集样本数据。共回收问卷523份,有效样本510份,学生性别(男生占52.1%,女生占47.9%)基本均衡,年级涵盖大一(27%)、大二
(2)大学生利用微阅读工具进入高校图书馆查阅资料意愿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利用微阅读工具进入高校图书馆网页查阅资料的意识,笔者从登录条件和主观意志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如图2所示)。图2a表明,大学生不愿意利用移动平台登录高校图书馆网页查阅资料主要是因为访问流量资费高(占调查人群的45%)和网速慢(占调查人群的36%);大学生之所以利用微阅读平台登录高校图书馆网页频率低,主要原因依次是不知道链接接口(占调查人群的25%)、纸质资料更适合(占调查人群的20%)、不知道如何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占调查人群的15%)、连接不畅(占调查人群的15%)。
图2 大学生登录高校图书馆网页查阅资料主观意愿调查
(3)大学生登录高校图书馆意愿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的主动登陆意愿,我们在假设登录障碍得以解决的前提下,来看大学生的主观登录意愿。由图3可知,选择个人兴趣主动登录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3%(图3a),选择多光顾多浏览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1%(图3b),这说明大学生借助微阅读平台进行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存在的。
图3 解决主要障碍后大学生登录高校图书馆意愿调查
2.1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型构建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组成,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基础性作用,负责完成环境能量的同化,为消费者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分解者负责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生产者代谢的各种无生命物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充当消费者与生产者联系的桥梁作用;消费者范围较广,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消费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同时,生态系统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外界环境的生态因子发生变化时(如温度、光照、降雨等),生态系统会产生动态响应,并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点。
笔者在传统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型(如图4所示)。该模型分为外部环境和生态服务系统两部分。外部环境指社会因素、科技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相对于生态服务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生态服务系统由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三部分组成;消费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充当被服务的角色,消费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产品。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又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需求;分解者由高校图书馆有关部门承担(如采供科、编目科、后勤科等),负责衔接、梳理消费者需求,将消费者需求逐一分解落实,并内化成高校图书馆的系列软硬件条件,如高校图书馆规章制度、管理理念、技术手段、馆藏资源结构及馆藏量、宣传及服务方式等;生产者也由高校图书馆有关部门负责(如阅览室、外借室等),负责将分解者传递的信息进一步梳理,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外化形成新的服务产品、服务模式,以适应消费者不断更新的需求方式和需求内容。外部环境变化会影响生态服务系统的平衡点,但由于生态服务系统开放性运行的特点,其能够在掌握外部环境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自我调节到新的动态平衡点。
图4 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型
2.2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型运行原理
2.2.1多样性原理
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固有特征之一。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及抵抗外界冲击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型具备多样性特征。首先,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尽管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但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高校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变得丰富多彩,他们不仅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且获取知识的内容也多元化。为达到同一求知目的,他们采取的求知手段也是多样性的。其次,分解者分解需求多元性。完成分解需求的职能部门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后勤部门可以接收消费者对高校图书馆硬件设施的需求,并逐一分解到具体的高校图书馆设施上;高校图书馆编目部门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将馆藏资源进一步整理成消费者便于接受的形式;采供部门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体现在采供内容的调整上。再次,生产者产生的服务形式多元化。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外借室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借阅形式,可以采用传统纸质书刊借阅,也可以利用微信平台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进行电子借阅;此外,生产者还可以将具体服务内容开发成服务产品、服务制度、服务理念等。
2.2.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群落中,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的功能位置、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6]。夏友根等学者认为,图书馆生态位是环境与图书馆之间的一种关系定位,这种定位是图书馆与环境互动后所达到的平衡状态,并通过图书馆与环境之间的资源和需求状况表现出来[7]。王雯认为,图书馆生态位是图书馆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状态[8]。笔者所提出的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型(图4)中,大学生和高校图书馆互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方面,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需求的生产者,高校图书馆消费大学生产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又是服务的生产者,由大学生消费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笔者所提出的高校图书馆生态位也就是在高校环境条件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和大学生需求之间的互动平衡关系。在这种动态平衡关系中,一方面大学生的服务需求是多方面的,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有些学生个人素质较好,能有大量消费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占有的高校图书馆资源较多,则其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与大学生需求之间的互动平衡关系中所处的生态位相对较宽,生态位也能相应得到进一步拓展;反之,对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利用程度较低的学生则生态位相对较窄,长此以往,其生态位反而日趋压缩。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服务有限性与大学生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高校图书馆在这种动态关系中如何提高自身生态位始终是不断探索的话题,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的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生态位宽度,如改善高校图书馆硬件条件,吸引大学生到高校图书馆查阅资料;优化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效率;提高信息化服务程度,降低大学生查阅资料能量阈值等。
2.2.3动态平衡原理
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型(图4)的运行是开放的、动态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知识需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之间的平衡点总是在不断波动,不断平衡,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动态发展,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和大学生需求之间的和谐程度。毛刚研究认为,用户需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平衡有3个层次的含义:①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水平必须能够满足用户需求;②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能力必须与用户能力相适应,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应稍强于用户能力,否则会导致已有用户或潜在用户不使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而选择其他服务媒介;③用户需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是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用户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进步会升级刺激高校图书馆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9]。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微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流方式,但大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服务获取知识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学生利用微阅读平台(手机、笔记本等)进行知识资讯的活动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大学生有较强的消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意愿,但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条件等因素限制,导致他们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料的主动性大大降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使得大学生需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协同起来。
3.1高校图书馆服务要立足现实,转变观念
信息革命带来的大学生微阅读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生态概念被进一步拓宽,全方位推行生态建设也是国家确定的战略发展方式。在这两种新生事物的催生下,高校图书馆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吸纳新事物、新理念,及时转变发展观念,做到高校图书馆服务与需求发展与时俱进。
3.2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生态的多样性
大学生通过微阅读平台进行微阅读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涉及知识获取、休闲娱乐、聊天交友等各种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在做好知识传播过滤的条件下,也应该打破传统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手段,更新服务模式,根据大学生微阅读特点,推出与之相适应的多样性的服务产品体系。
3.3科学定位高校图书馆服务与大学生微阅读需求之间的生态位
高校图书馆服务与大学生微阅读需求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在两者互动过程中,如何找准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生态位很关键。目前,大学生获得知识服务的媒介较多,大学生在两者之间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然而,相比之下,高校图书馆的生态位宽度则显得很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知识传播途径有限。高校图书馆知识传播目前主要有纸质资料借阅、电子书籍阅读、科技文献检索等,这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服务的微阅读相比,其运转方式灵活度不够。②知识传播信息化程度滞后。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网页登录往往受限于用户IP地址;另一方面,即便登录成功,大学生也往往因为流量限制而放弃使用高校图书馆资源。③知识内容单调。与丰富多彩的微阅读内容相比,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则显得单调、滞后。微阅读可以获取最新信息,通过其他网站资源,大学生也可以同样获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优化馆藏结构,升级馆藏资源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④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微阅读特点,增加能够和大学生微阅读方式结合起来的硬件设施,例如,可以多设置分散式的馆藏资源查询触摸屏,大学生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馆藏资源;升级服务器,可承纳大流量同时访问等。⑤服务队伍有待优化。新事物的推动之根本在于有一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队伍,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职工培训、引进高质量人才的方式提升服务队伍的自身水平。
3.4协同发展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水平与大学生微阅读需求
快速发展的大学生微阅读现象刺激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使得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与大学生微阅读需求的平衡点进一步得到调整。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建设与大学生微阅读需求是相互协同、和谐发展的关系,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吸引大学生通过微阅读平台利用馆藏资源。型,并提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几点措施,这对于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实现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知识传播极其重要的载体,在现代科技以及新兴管理理念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吸纳新元素,与新需求融合,与新技术融合,与新理念融合。笔者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微阅读现状,建立了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模
[1]张云,茆意宏.大学生移动阅读沉迷现象与阅读引导[J].图书情报工作,2014(17):36-40.
[2]张丽敏.高校图书馆如何应对数字阅读带来的挑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9):123-125.
[3]毛刚,李贺,靖继鹏.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9):53-58.
[4] 娄亚莉.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5(5):75-78.
[5]陈燕红.图书馆系统的生态流及生态服务功能[J].图书馆学刊,2012(6):13-14.
[6]翁娇端.生态位语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1):129-132.
[7]夏有根,刘剑虹.图书馆生态位概念及基本原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24-28.
[8] 王雯.图书馆生态位初探[J].现代情报,2009(6):28-30,33.
[9]毛刚.图书馆用户需求生态服务系统研究[D].长春:吉林
大学,2013.
于慧女,1982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研究。
G252.1
*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重点项目“微阅读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探究”(项目编号:Y2013TS56)成果之一。
(2016-02-26;责编:杨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