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静 马玲
致力创新科研 领跑生物质能源发展
——记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中心首席科学家袁振宏研究员
○文/田静 马玲
如今,提到能源,大多数人会想到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见能源,这些能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不可再生性使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减少。这让生物质能源,一种常见却总被人忽视的可再生资源,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能源专家所关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袁振宏先生,便是我国现代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推动者和开拓者之一。三十余年如一日,他一直致力于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推进工作,并提出:“根据我国国情,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具有特殊意义,其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能源利用范畴,具有明显的社会协同效应。”为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据了解,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及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据估计,地球上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碳,由此形成的可开发能源相当于全世界每年耗能量的1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却不足3%。而我国的理论生物质能源资源,是当前国内总能耗的4倍左右。可见,开发生物质能源对建立可持续的能源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曾就读于辽宁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的袁振宏,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辽宁省能源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期间,他还兼任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办公室主任、秘书长、副理事长等职,2002年,调入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目前,他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国家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学习和工作中,他前瞻性地意识到生物质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因此才有了三十余年矢志不渝的潜心研究和殚精竭虑。
为了有效提高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缓解国内能源紧张等问题,袁振宏根据我国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现状与特点,针对行业存在的原料供应保障性差、转化过程能耗高、原料利用低、成本高、存在二次污染等问题,整体产业还处于以低端利用为主的状态,提出了生物质能源“三业一体”综合开发理念,将现代生物质工业与能源农业、能源林业结合,实现有效的资源保障体系;提出了以能源微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化转化技术体系,系统研究生物质能转化的微生物学理论基础;研发了生物柴油、生物燃气、纤维素乙醇等清洁转化关键技术,完成了多种生物质能转化和高值化利用的技术集成,形成了电力、燃料、化学品多联产的综合开发工业生产系统,实现了原料梯级清洁高值利用,并成功进行了多类型的工程应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奋斗,袁振宏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并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1项;他本人则获2009年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另外,他还先后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3件,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任何科技的创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产业化,只有产业化才能将科技的智慧真正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效益。为此,在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研发的同时,袁振宏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生产生物柴油的催化剂技术和工业流程打包,并先后推广到了天津、厦门、佛山、温州等多个万吨级到10万吨级的生产企业。相关设备也推广应用于8个省市区,累计生产生物柴油35万吨,减排CO2约87.38万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生物质能源产业还处于初期发育阶段,并且发展速度缓慢。对此,袁振宏表示,生物质能源产业这么多年发展不起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经济成本”问题。试想,在低煤价、低油价的情况下,生物质能源很难与煤油竞争,再加上缺乏国家经济政策支持,使其发展更加艰难。但是,如果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考虑,生物质能源的经济优势却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生物质能能够消除环境影响;其次,如果把环境成本、生态成本、地理成本以及资源税都加进去,会看到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并不便宜。如果向传统能源征收高额环境税,用于补贴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将是跨越式的。据了解,自2014年开始,“生物质能源”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开始呈现出与风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对此,袁振宏认为这充分说明了生物质能开始得到中央层面的认可。同时他指出,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潜力非常大,除了城市垃圾、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能资源,我国农村还有2~3亿吨秸秆可以作为能源利用。如果再把荒山荒地、盐碱地、沙漠利用起来,逐步与生物质能源挂上钩,其资源潜力将不可估量,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对于我国未来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之路,袁振宏亦是信心百倍,他曾在2011中国国际生物质能产业大会上表示,“再过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领能源利用的半壁江山,生物质能将占到可再生能源的30%。”可与预见,生物质能源必将在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掀起一股新的浪潮。
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前瞻性的眼光,袁振宏自“九五”开始已经连续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广东省、国际合作等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了地沟油炼制生物柴油工程、有机废弃物厌氧处理及生物燃气工程、生物乙醇及微藻能源等先进生物燃料先驱性示范工程等。作为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的领域专家,他还发挥了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与国际合作交流的桥梁作用,为国家生物质能计划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制定做了一些工作。另外,他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已与欧盟、美国、韩国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建立常态化联系渠道,大大提高了我国生物质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为此,在2015年6月欧洲生物质能大会上,欧洲生物质能协会和林内伯恩奖评奖委员会将2014年度“林内伯恩奖”(Linneborn Prize)(该奖项设置于1994年,主要用于表彰世界范围内为生物质能源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生物质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个人,每年在全球选评1人)颁给了袁振宏先生,成为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生物质能科学家。评奖委员会认为,袁振宏先生是中国现代生物质能源的主要推动者和开拓者之一,为生物质能源在国际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对于我国生物质能源未来的发展走向,袁振宏有着自己的目标,他说,要充分推广应用现有成熟技术,把现有资源开发出来,建立起一个具规模的、适应未来发展的生物质能源工业体系。同时,要考虑一些成熟技术的集成,形成系统的多产品开发利用,优先开发规模大而集中的生物质资源,有效推动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发展。
对于如何推广目前已经成熟的生物质能源技术,袁振宏认为需要从政策、标准、法规上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促进其尽快发展。如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信用等级制、税收减免、倡导绿色GDP等,或者鼓励传统能源企业通过收购一些有技术的小公司,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从资源角度讲,要从发展的源头着手,发展能源农业、能源林业和能源资源产业,为未来生物质能源产业提供物质基础,做好资源保障。同时,要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生物质液体燃料及其生物炼制技术,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必备的技术支撑。他还建议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和支持研究示范工程的建设,并且这样的“研究示范工程”至少要做十年以上,通过政府不断支持、技术不断进步、系统不断完善,一直向前推进,最终实现生物质能源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为了未来发展,袁振宏特别注重于科研团队的建设。十年磨一剑,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的十余年间,他搭建的生物质能生化转化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研发团队。这是一支年轻有朝气的青年科研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5岁,包括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共计46人,含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7人,涵盖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化学、电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发酵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沼气工程等工程学科领域,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如今,袁振宏依然带领科研团队坚守在科研创新第一线,继续倾洒着汗水和心血,为的是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为的是祖国经济建设的进步,更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实现我们共同的美丽“中国梦”!